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元太祖成吉思汗全传
  4. 第二节 铁血战队
设置

第二节 铁血战队(1 / 1)


人们把孙武和成吉思汗誉为中国兵法的双峰,前者是理论家,后者是实践者。研究成吉思汗,我们会发现,他的谋略无不与《孙子兵法》一一吻合。《孙子兵法》指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可以说“出奇制胜”是这部武学经典的灵魂。而成吉思汗,凭借着超人的智慧和计谋,建构了具有刚强意志、富于牺牲精神的“铁血战队”。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出人意料,让对手无法猜透。因此,他虽然力量很弱小,却无时无刻不牵动对手的心,始终掌握着争霸战争的主动权。

在战略上,成吉思汗深入地了解敌人,并对战争的全局作周密的部署;在战术上,成吉思汗的铁血战队灵活运用速度快、多用计谋、善于迂回、善于借势等战术。正是战略与战术的灵活机智的结合,他的铁血战队踏遍草原,势不可当。

在对敌展开大战前,成吉思汗总是经过审慎思考,周密部署。直到自己认为万无一失、胜券在握时,才果断出军。

王汗与成吉思汗反目成仇后,一方面成吉思汗派遣使者去责问他背盟弃约,请求议和;一方面不断收集部众,养精蓄锐,准备进行战斗。他派人摸清王汗克烈部的兵力虚实,经过周密策划、充分准备,乘王汗松懈无备之机,率领全军连夜急速行军,对克烈部进行突然袭击,一举歼灭了克烈部。

王汗败亡后,乃蛮部太阳汗联合汪古部前来进攻。成吉思汗深知乃蛮尽管国土广大、百姓众多,但太阳汗兄弟不和、军纪松弛,是可以征服的。成吉思汗得知汪古部不愿与己为敌,于是用重金拉拢汪古部,汪古部终于背弃太阳汗,归顺成吉思汗进攻乃蛮部,一举击溃太阳汗。

面对金国这个人口百倍于蒙古,国土广大、军队众多的大国,成吉思汗在大举进攻之前,也经过了长期的思考,作出了周密的部署。他一方面不断征服邻部、邻国,壮大自己的实力,并通过三次出征首先战胜西夏,解除了腹、背两面受敌的危险;另一方面又长期不断了解金朝的虚实,不轻举妄动、打草惊蛇。1211年,经过周密部署、充分准备,成吉思汗以汪古部为向导,在充分摸清金朝虚实的前提下越过金长城,大举进攻金朝,在数年内把金国打得土崩瓦解,迫使金朝献公主求和,并迁都避祸。

对于花剌子模国,成吉思汗通过西部边境的巡哨部队、追击蔑儿乞残部的西进蒙古军和往来两地的回回商人,不断了解花剌子模国的各方面情况。经过了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成吉思汗对于花剌子模这个大国,本想保持通商往来、和平相处的关系,但花剌子模军队杀害蒙古国商队,污辱蒙古人的尊严,成吉思汗在充分了解花剌子模国情况之后,终于决定率领大军西征花剌子模。由于准备充分,策划周密,成吉思汗在三年内征服了庞大的花剌子模帝国。

成吉思汗有着聪慧、机智而又深沉的头脑,他不仅善于忍辱负重,利用一切机会来壮大自己的实力,还善于利用部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待到自己强大并有把握击败对手的时候,他就会毫不犹豫,一击而中,置对手于死地。

在刚刚起步的20余年间,成吉思汗一直依靠克烈部的强大实力来打败各方面的强敌,尊克烈部王汗为父汗,以壮大自己的力量。成吉思汗早就有成为全蒙古大汗的雄心大志,但仅胸怀大志却没有足够的实力是不行的。他小心翼翼地收起自己的野心,当力量薄弱、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唯谨唯慎,始终恭恭敬敬地侍奉着王汗,恪守臣子之责。当王汗被敌人击溃的时候,成吉思汗立即派人供给他牲畜、需用物品,并帮助他收聚部众,恢复实力;当王汗遭到乃蛮大将可克薛兀-撒卜剌黑袭击时,成吉思汗派遣博尔术、木华黎等四杰拼死保护,率军援救,才击退了乃蛮军,救了王汗的性命;当王汗召集他出兵的时候,成吉思汗就率部随同王汗出征,利用王汗克烈部的强大兵力击败强敌,逐渐壮大自己的力量。为了讨好王汗,成吉思汗亲自将妻子献给婆婆的礼物黑貂鼠皮袄献给王汗。成吉思汗被拥戴为乞颜部落贵族联盟首领之后,也立即派遣使者禀报王汗,使王汗认为成吉思汗视他为自己人,讨他高兴。在此期间,成吉思汗始终谨慎、恭敬地侍奉王汗,将掳获的牲畜、财物大部分献给王汗,容忍王汗的贪婪多得。为了巩固同王汗的关系,成吉思汗主动提出与王汗联姻,请求把自己的长女豁真别吉嫁给王汗之子桑昆的儿子秃撒合,请求为长子朮赤聘娶桑昆的女儿察兀儿别吉。桑昆冷嘲热讽,一口回绝了成吉思汗的要求。成吉思汗尽管对此心怀不满,但仍然容忍了下来,隐忍不发。

直到忍无可忍之时,成吉思汗才会去攻击比自己强大的敌人。1203年,王汗父子背信弃义,他们企图谋杀成吉思汗,被成吉思汗识破。密谋失败后,王汗率领大军进攻成吉思汗部,并取得了胜利。成吉思汗收拾部众,重新积蓄力量,他果断地抓住时机,乘王汗无备之际一举歼灭了克烈部,终于取得了与王汗斗争的最终胜利。

成吉思汗表现出了高度的自制力,与王汗的20余年的关系经历中,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处事明智而冷静,成熟而干练。尽管成吉思汗是依靠和利用王汗的实力逐渐壮大自己的力量的,但成吉思汗对待王汗一直是“仁至义尽”,而王汗听从儿子的挑拨,“多行不义必自毙”。成吉思汗不仅没有丧失道义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取得了谋略上的胜利,击败了强敌。

成吉思汗深知当自己力量薄弱的时候,屈居人下、不争人先的重要性。金朝对蒙古诸部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是蒙古诸部的世仇。为了防止蒙古部落强大,金国多次派兵剿杀蒙古人,掳掠蒙古子女卖为奴婢,并唆使塔塔儿部攻打蒙古诸部。成吉思汗的祖先俺巴孩汗、斡勤巴儿合黑等都是被塔塔儿人擒获,押送到金朝被残酷地处死的。在血族复仇观念的支配下,成吉思汗视金朝为世仇,他早就想鼓动蒙古诸部向金朝进攻。

为了攻打世仇金国,成吉思汗忍耐了许多年,等待了许多年,思索、谋划、准备了许多年。正如他所说的,“平时应像牛犊般的驯顺,战时投入战斗应像扑向野禽的饿鹰”,到时机、条件充分成熟时,他便统率蒙古大军对金国进行雷霆般的迅猛攻击,打得金国土崩瓦解。

蒙古建国以后,成吉思汗立即召集诸王商议征讨金国的事宜。考虑到金国国大兵众,成吉思汗没有轻率地立即采取军事行动,他仍继续保持对金朝的臣属关系,每年按例向金国进奉贡物。为避免腹背受敌,在出征金国之前,成吉思汗首先于1205年、1207年、1209年连续进攻西夏,终于迫使西夏屈服,解除了攻金时蒙古的侧面威胁。

对西夏的战争不但解除了本土的战略威胁,西夏每年向蒙古纳贡,还大大壮大了蒙古的实力。成吉思汗夺得了大量战利品,为大举进攻金国取得了经济上的补给。1208年,金国皇帝章宗病死,卫王永济即位。永济是一个昏聩无能的软弱之辈,成吉思汗曾见到过此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成吉思汗知道新皇帝就是永济后,心中十分不屑,于是拒绝了金国的封诏,开始大举进攻金国。数之年内,蒙古击溃了金军数十万,攻掠了金国北部的大部分州县,夺得了无数牛羊马畜、财物,金国皇帝被迫纳女求和,并迁都南方,以躲避蒙古军队的锋芒。

在攻灭西夏、花剌子模国上,成吉思汗也都表现出了深谋大略。成吉思汗西征前,曾派使者前往西夏,要求西夏派出军队对蒙古军出征。西夏大臣阿沙敢不出言不逊,嘲笑地说:“蒙古兵力不足,岂不妄称了大汗名头?”拒绝出兵迎战,将蒙古使者打发了回去。成吉思汗听了使者的报告后,对西夏的嚣张气焰十分恼怒,他知道西征的决定已下,不能够轻易更改,于是冷静地说:“愿长生天保佑,征灭花剌子模之后,再去征讨西夏。”成吉思汗认清大局,忍下了这口恶气,直到几年后征西胜利回来,他才统率蒙古大军进攻西夏,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彻底灭亡了西夏。

将领的智慧,是战争胜负的标准,因为将领决定着战争中战术的使用。正确的战术永远是战争中最重要的,不论武器如何精锐,人员多么充足,没有正确的战术与精良的士兵,部队都是永远要打败仗的。成吉思汗的速度快、多用计谋、善于迂回、善于借势的四大战术正是铁血战队所向无敌的关键。四大战术是成吉思汗战斗智慧的精华,是铁血军队战无不胜的依靠。

快速行动是成吉思汗铁血战队获胜的战术之一。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在于行动的快捷。19世纪欧洲有句名言:“速度和突然性,可以代替数量。”意指战场上的迅速和突然的攻击,可以改变兵力的多寡对比。美国军事学家亚历山大认为成吉思汗骑兵战术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速度”与“诡计”。蒙古著名学者达林太则归结出以下特点:快速、突然、凶猛、灵活、多变。两位学者的深刻见解,揭示了成吉思汗兵法的精髓。

为什么拳击手要苦练出拳速度?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要抢时间。“先下手为强”,一方面指先动手容易占据主动,另一方面也隐含了更深刻的内容:如果先将敌人击溃,敌人还能轻而易举地进行反击吗?先下手者,就是在时间上先动手,谁能赶在时间前面谁就是胜利者,时间之争,就是速度之争,就是生死之争。

在中国军事史上,以突然袭击而克敌制胜的战争奇迹,不胜枚举。三国时代,魏国大将邓艾率精兵走山间小道,在蜀军尚未明确进攻意图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攻下江油、涪城、绵竹,数天之内彻底摧毁了蜀军的抵抗能力和意志,逼迫蜀主刘禅除了投降之外,别无他路。

叱咤欧洲的拿破仑,指挥战争的特点,就是能够快速地调动、指挥部队,他建立了一支装备精良、反应迅捷的近代部队,把它当成了克敌制胜的法宝。与拿破仑类似,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在13世纪是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这是一支精悍的骑兵队伍,速度是其生命力所在。这支队伍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曾经饱受蒙古骑兵蹂躏的中亚史学家克拉维戈说:“这支该死的骑兵行动之快,要不是亲眼所见,任何人都不会相信。当我们的军队才刚刚开始行动的时候,他们可以在转眼间从我们的前面转到左翼,转到右翼,转到后面,或者在转瞬间呼啸而去。”蒙古军往往是清一色的轻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具有突击力强、灵活多变的特点,尤其适应远程快速奔袭作战。它比步兵或其他兵种优越的地方,并不是冲刺力的大小,而是其灵活的战术和作战速度。如蒙古军在对金国的作战中,拖雷所指挥的4万人的西路军,有3万人是轻骑兵,就作战速度和灵活性而言,金军根本无法与其对抗。

蒙古军队特有的作战特点,也是其行动“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成吉思汗在攻打金国的时候,每当遇到敌方固守坚固的城堡,避不出战时,通常只留下少数部队以待后续的攻坚士兵,主力骑兵部队则不受敌人影响,仍然继续高速向前推进。成吉思汗派大将木华黎率一支人马进攻金国牢固设防的东京辽阳,木华黎知道这座城市坚不可破,率军把城包围之后,佯装攻打了几天不能取胜,打着打着就撤退了。蒙古军队撤退速度极慢,走了十几天才走出500里地。金兵探听到蒙古军队已经远去后,放松了防御。木华黎命令军队一人二马,用了一昼夜时间,率领军队奔袭到辽阳城下,金军措手不及,没想到蒙古军队竟然能在朝夕之间就杀回,被打得大败。依据现代的交通条件,一昼夜行驶500里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在古代这是不可思议的。蒙古军队在出征的时候,一般每人配备2~3匹作战马匹,还要留下一匹作为备用,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快速作战的要求。快速运动,有助于蒙古军摆脱被动,掌握战争主动权。如果没有这一点,成吉思汗的许多战略战术都将无法使用,世界帝国的梦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

成吉思汗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能够征服如此广袤的领土,速度是一个要点。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征服的地方很多,但其作战半径充其量四五千千米;而成吉思汗征服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从亚洲最东端打到了最西端,作战距离超过1万千米,是亚历山大大帝的两倍。亚历山大从巴尔干半岛打到印度,用了7~8年时间,成吉思汗的军队从大漠到钦察草原,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相比之下,岂不是高下昭然若判?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两军的征战速度的差异。

通过快速机动,可以在战斗中快速调动部队,在决定性方向上造成集中兵力,以众击寡、克敌制胜。1203年,克烈部的王汗在札木合等人挑唆下,发动了对成吉思汗的大规模的进攻,与成吉思汗之间发生了争夺蒙古高原霸权的斗争。成吉思汗只来得及调集他的少部分武装力量,仓促应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合兰真沙陀之战后,被迫沿着哈剌哈河向东北方向实施战略转移。当时成吉思汗的全军人数约有3万多人,但在敌人的冲击下大部分军队已溃散,成吉思汗所率领的军队只有3000人左右,大部分百姓,包括成吉思汗的亲弟弟合撒儿的妻子都被俘虏了,牲畜和财产也被掠夺殆尽。形势十分危急,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才能挽救这一局面。

成吉思汗转移到斡难河源之后,稍事休整,命令仅剩的部队饱餐一顿,采取了对克烈部心脏部位--王汗本部实施远距离的闪电袭击。他先向王汗处派两人伪装合撒儿的使臣,以诈降计骗取了王汗的信任,并探知王汗的准备虚实。在得到了确切的情报后,成吉思汗立即率军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趋到折折儿云都山,包围了王汗的金帐及其少量警卫部队。这个时候,成吉思汗的力量虽然远比敌人弱小,在全局上处于被动,但在这个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战役上取得了绝对优势。经过三昼夜厮杀,成吉思汗消灭了王汗本部,尽降了克烈部众。其他部落听说王汗本部被击溃后,纷纷叛离了他的统治,成吉思汗一下子扭转了全局被动的地位。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轻易地一举取得对王汗的胜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实施了远距离快速机动的战术。恩格斯说:“正如商业上说时间就是金钱一样,在战争中也可以说时间就是军队。行动的迅速可以弥补军队的不足,因为这样可以在敌人还没有来得及集中兵力以前就进行袭击。”成吉思汗掌握了时间这一支无形的胜利法宝!

通过快速机动,可以摆脱被动局面,保存自我有生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在成吉思汗的征战过程中,他常常能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地大规模歼灭敌军,但是蒙古军被大量歼灭的事件从来没有发生过在他身上。考察蒙古的国家实力,整个蒙古族只有几百万人口,可以应征服役的军队充其量不过20余万人,但成吉思汗却要依靠这区区几十万人进行征服世界的战争,他必须保存有限的力量,防止军队出现大规模的减员损失。蒙古军队是如何保存军力,避免被歼灭的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被敌人逼到被动地位时,当打了败仗时,蒙古军队能够通过快速机动摆脱敌人,摆脱被动,取得战争主动权。南宋人徐霆在《黑鞑事略》中说,蒙古军队“其败则四散迸走,追之不及”。蒙古军队打了败仗“迸走”,并不是无组织地溃逃,而是按照原定的战略,在保存军队不被敌人歼灭的情况下,有步骤地撤退,“迸走”是在打了败仗的情况下,迅速地摆脱敌人,保存自己的战术手段。这样,蒙古军队虽然也会遭遇失败,但每次都不会遭受重大损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几十万人的部队,成为一支源远流长的力量。

通过快速机动,能在战斗中快速转移,迷惑对手,出奇制胜。上文所说的木华黎袭取东京辽阳,就是出奇制胜的一例。遵照成吉思汗的遗诏,窝阔台在灭金战争中假道于宋,出兵唐、邓,直捣大梁。1230年冬天,蒙古军队分兵两路从山西河中府和山东济南发起进攻,同时由托雷率领蒙古军队主力实施远距离快速机动的战术,由凤翔渡渭水,过宝鸡,连克大散关、凤县、安康等,接着渡过汉水,深入敌后,仅用两个月的时间,蒙古军队就出其不意地出击到金军主力后方。金军做梦都没想到蒙古军会如从天降,军心大乱,在三峰山战役中被歼灭了主力,损失十几万人,彻底丧失了对蒙古的抵抗力量。

1213年,成吉思汗率军进攻居庸关。金国军队自恃居庸关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铸造了大铁门将关口死死锁住,在距离居庸关百余里的路上放上铁蒺藜。蒙古军队难以展开行动,一时愁眉不展。成吉思汗派人暗中调查,发现了往关口的小路。于是他下令当地居民作向导,天黑进入山谷,急行一夜,于黎明时分到达居庸关南口。这时候金兵还在睡觉。等到他们仓皇起来的时候,已经难以支撑,居庸关被攻破,金国丧失了一个性命攸关的战略要地。

成吉思汗还依靠军队的快速机动作战能力,创立了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快速机动,就不会有成吉思汗的所向披靡、克敌制胜。没有快速机动,就不会有成吉思汗的迂回战术、诱敌战术、拉瓦战术和“胜则尾敌袭杀,不容逋逸;败则四散迸走,追之不及”的猛追战术和脱敌战术;没有快速机动,就不会有成吉思汗的闪击战、无后方作战等战略;没有快速机动,就不会有成吉思汗的奇袭战术、奔袭战术、急袭战术和闪击战术。

在战争中灵活机智地运用计谋是成吉思汗铁血战队的第二大策略。成吉思汗用兵不但有速度,更有计谋。《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诡计”是一种战术。春秋战国时期出了个宋襄公,把战争当成下棋吃饭,满口仁义道德,不懂得用兵之道,结果打起仗来就一败涂地,最终落了个为后人耻笑的下场。成吉思汗未读过兵法之书,却懂得用兵的精髓:使用“诡计”。成吉思汗的“诡计”是蒙古人的本能,是猎人的遗传。“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即是说猎人比狐狸还狡猾。蒙古人本来就是森林狩猎民族,天生的猎人,当然“诡计多端”了。格鲁塞写道:“成吉思汗采用猎人遗传下来的诡计,先使猎物慌乱,而后捉捕之。他和他的骑兵像驱逐羚羊或老虎一般,把金人、西夏人、汉人、俄罗斯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匈牙利人一一驱逐,驱到自己的弓箭之下,任意杀死。”无怪乎布尔霖说孙子的军事理论到了成吉思汗这里才第一次被使用,被发扬光大,成实践之巨观。

匈牙利史学家通过亲眼所见,用犀利的笔锋记下了蒙古人是如何耍诡计的:当他们发现敌人的时候,他们立刻迎上去出击,在距离敌人几十米远的地方每人射出三四箭。这时,如果他们的敌人没有溃乱,他们就退回原地,排成阵列。这是为了引诱敌人追来,使其陷入预先布置好的圈套。如果他们认识到敌人比较强大时,他们则呼啸而去,一口气跑出几天的路程,使敌人不能轻易追击,然后他们肆虐地蹂躏附近的城镇……或者,他们去侦察地形,扎营于某个挑选好的路口、交通要道,等敌人通过的时候,他们以埋伏的形式突然出现。他们的诡计战术是多种多样的,他们驱使俘虏兵走在最前面,用俘虏兵与敌兵的精锐交战,再发起骑兵队的冲锋;他们的大部分部队绝不一下子全部去冲锋,而是横列于左翼与右翼,以便包围敌人,使对方感到自己比实际人数众多。如果敌人反抗激烈,他们则开放一条道路,让敌人通过和逃亡,然后再去追击敌人。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伤亡,他们坚决避免和敌人短兵相接。他们只追求用弓箭击伤敌人,用骑兵冲垮敌人!

这就是成吉思汗的作战“诡计”,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战术。美国人亚历山大深深拜服于成吉思汗的战术思想,对他称誉备至:

“成吉思汗的军队具有四大优势:极强的机动灵活性、武器的优势、几乎万无一失的战术体系以及战略将才,这促成了世界上效率最高的战争机器。而成吉思汗本人和他的两员主要干将哲别和速不台是这台战争机器的天生的操纵者。”

亚历山大总结了古往今来名将们的成败得失,最后得出结论--高明的统帅不把部队投入敌人严阵以待的战斗,不重蹈别人的覆辙。恰恰相反,高明的统帅们出其不意,专攻敌人力量虚弱和组织薄弱的地方。他列举了举世闻名的恺撒、汉尼拔、成吉思汗、拿破仑、杰克逊、毛泽东、朱可夫、古德里安、隆美尔、蒙哥马利、麦克阿瑟等十几位古今著名统帅,指出他们的成功秘诀就在于避免正面硬碰的较量,而是出奇制胜。而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的悲剧就在于他采用正面作战方式对付中国志愿军,结果铩羽而归。而在这些人之中,成吉思汗是尤其引人注目的“天才”,而他的“天才”正在于“速度”与“诡计”。他用充满羡慕之情的话语说:“成吉思汗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统帅当中的佼佼者。”

1220年成吉思汗西征,为破坏花剌子模的军事防线,蒙古大军穿过了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大沙漠,以此惊人一举,快速切断了敌人统帅摩诃末同西南各地区军队的联系。“这也许还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战略上出其不意的实例,是战争史上最了不起的战略行动之一。”第二年,成吉思汗派哲别与速不台远征俄罗斯草原,虽然蒙古军队仅有1万余人,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消灭了保加利亚、格鲁吉亚、俄罗斯等地任何敢于反抗者,史学家评论说:

“这是因为他们行动迅速,出其不意,这一行动迄今仍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骑兵袭击。”

蒙古人的战略是施展诡计、出其不意,它们快速地移动,出没不定,使敌人大惑不解,将蒙古军队置于敌人最没有料到的决胜位置。成吉思汗同其主要干将速不台、朮赤等一起,培养了蒙古人从未有过的效率和纪律性,使草原战争的快速和诡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取得了对任何民族或帝国来说都是空前绝后的胜利。

发动了对南宋的侵略战争后,南宋惊恐于蒙古军队的快速机动,惊呼其“来如天坠,去如电逝”,不可抵御,快速机动,使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诸多方面都处于有利地位。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迂回包抄,攻敌后部”无不是成吉思汗战略战术的精华所在!成吉思汗是一个大战略家,而不是好耍阴谋的小人,他的“诡计”本身就是他的军事灵魂。对他和蒙古人来说,“诡计”与“速度”是不可分的,正是这两方面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缔造了他的千秋伟业。“诡计”不是小人之道,而是英雄的法宝,莫忘了,兵圣云:兵者,诡道也。

善于与强者联盟,借人之势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是铁血战队的第三大战略。在成吉思汗后来的主要作战方法中,“借”字诀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首先,他善于借用敌人内部矛盾制敌。

一个重要前提是看到敌人之间的矛盾,他利用札木合、王汗与蔑儿乞人之间的夙怨,利用塔塔儿人与王汗的旧仇,利用札木合与王汗之间的新隙,等等。这是从全局出发,把一切有可能妨碍他统一草原的力量都算在“敌人”之内说的。对每一个敌人,他又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如利用札木合与他一些下属的矛盾,利用王汗父子的矛盾。在扩张过程中,他利用金夏之间的矛盾,攻下西夏,从根本上清除了两国联合御敌的可能。攻打屈出律时,他又利用西辽的阶级矛盾与宗教矛盾,分化瓦解了屈出律的势力,使强大的西辽变得不堪一击。这一招哲别、速不台也用过,他们利用成吉思汗的借用谋略成功地分化了阿兰人与钦察人,然后各个击破,最后征服了整个东欧草原。

其次,是借用敌人的人力。

蒙古军队征服史中最受非议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对被征服民族的态度。所到之处,被征服者要么被杀,要么被掳为奴,这与中原王朝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驰,而其破坏性更是无以复加。

蒙古人靠的就是这种做法。到了元朝时期,蒙古人也不过几百万,用这么一点儿人去征服世界,不是做梦是什么?但成吉思汗的军队不少反多,原因就在于他的武装力量是个大磁石,越滚越多。征服了一个地区,把反抗的杀了,妇女掳为己有,儿童抚养长大就成了蒙古的新生力量,不杀的男丁、士兵则编入军队,去进攻敌人。

成吉思汗还有更毒的一招,那就是用俘虏去攻打敌人。攻下一个地方后,把俘虏的百姓放在军队前面,让这些百姓充当拦箭牌,一般守城守寨的人见了自己同胞都会手软,不忍下杀手,战斗力自然大减。罗马教皇派到蒙古的使节看了这一幕惊呆了,因此预言:

就这样,蒙古人使用已被征服的居民去攻打别的国家。正如前述,他们把被征服的所有国家的人力集中起来进攻战争,因此,以我愚见,如果没有神的保佑和帮助战斗,能够独自抵挡得了蒙古人的地区一个也没有了。

这一预言在13世纪变成了事实。

再次,是借用敌人的资源和技术。

蒙古军队的一个优势是它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著名史学家贾敬颜曾撰文指出过:

蒙古人行军打仗,家属随行,根本不发生军需给养困难--这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以能在不长的期间内横行亚欧的原因之一。

与其他各国军队相比,蒙古军队无须辎重,无须后勤保障,不像中原王朝那样,一旦粮草不济,必败无疑。行军打仗,粮草先行,这是中原战争的通则。但蒙古人对此不担心,他们身上带有原始的“强盗”气息,以战养战是其生存之道。攻下一地之后,由被征服者负责军队的粮食、草料供应,吃饱喝足,再踏上新征途。花剌子模的一个城市的居民未战而降,以为会幸免于祸,但几天之内先后经过三批蒙古大军,这一下把该城地皮刮了三尺,蒙军走后,这儿已同废墟一样。对蒙古人来说,这种做法既解决了自己的给养问题,也大大地削弱了敌人,使敌人失去反抗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庞大蒙古帝国的建立,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却持续了几百年,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成吉思汗对于工匠有着令人不解的兴趣,每战之后,工匠一个不杀,都带到大漠,让他们从事生产。这是因为蒙古生产技术落后,尤其缺少工匠。也真难为成吉思汗能想出这种办法来,用最快的方式赶到了时代前沿,不亚于经过了几次科技革命。他用工匠们建造的无数大兵工厂,生产作战所需兵器。

有一个人被俘虏后想活命,但他又不是工匠,当蒙古军过来检查时,他用右手食指在左手食指上来回换了两下,表示他会锯木头,蒙古人也居然留了他一条命。有一个西夏的降人,工技娴熟,因而深得成吉思汗的宠爱,当耶律楚材到成吉思汗身边时,这个工匠对他讥讽说:“现在是需要工匠的时候,你这个酸秀才来干什么?”

成吉思汗天才创意,把被俘的工匠组成了独特的军种--工匠队,有人说,这是古代军事史上最庞大的独立兵种。

充分利用工匠,保证了蒙古军武器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他们不仅有抛石机、连发弩、“火焰喷射器”,还从汉人那学来了火药技术,改进了火器,建造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在后来的攻城战中,炮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说“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技术传到欧洲,就是蒙古军队带去的。以当时几乎是最落后的民族掌握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成吉思汗用一个“借”字,解决了几百年都不一定解决的问题。

善于迂回是成吉思汗铁血战队攻无不克的第四大战术。迂回,在军事上是指进攻部队设置佯动部队于敌正面,集中主力于一个方向从敌之翼侧或后方实施远距离机动,而形成合围态势的作战行动,无论是战役或是战术都应遵循此原则。成吉思汗带领下的蒙古大军善于在全面侦察敌情、地形之后,凭借自身优势兵种骑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机动能力,在战役级别上出其不意地向敌人的深远纵深地带大胆穿插、分割,四面包围敌人,迫使对方迅速瓦解。在战略角度上,实行跨越式作战,包围和越过整个国家。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前提是必须经常穿越人们难以想象的雪谷、荒原、大漠、险滩,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

成吉思汗的迂回包抄思想源于蒙古族的围猎,其实质与孙子的“兵者,诡道也”的思想一脉相承。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长期的征战中时刻遵循这一基本的作战原则,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终于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帝国。

先举一个战役上的例子:当蒙古大军经过长期行军突然出现在费尔干纳盆地,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却正率领精锐部队以逸待劳,准备一举消灭入侵者。双方初次交兵,远道而来的蒙古军队处于十分不利的情况,虽然他们仍然以一贯的骁勇善战的勇气与敌人会战,刀光血影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但是蒙古人并未得到什么好处,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只好各自鸣金收兵。这说明从正面直接突破敌人的防线并不是上策,而且如果敌人足够强大,蒙古军队也不是不可战胜的。

当成吉思汗在接到此役失利的战斗报告后,立即命令主帅朮赤归队,加强正面防御,采取守势。同时命令大将哲别另外率领5000人马,向南方阿姆河上游迂回,占领敌人后侧的交通线。成吉思汗本人集中后续部队,亲自率领5万蒙古最精锐的骑兵,从北方向费尔干纳盆地迂回,通过渺无人烟的克吉尔库姆沙漠,在激流湍急的地点悄悄渡过锡尔河。克吉尔库姆沙漠宽500千米,直到现在都被世人认为是活的生物绝对不可能通过的天然障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之下,要通过这样的大沙漠,无疑是自投死路。敌方将领无论如何都不会预先想到成吉思汗会出此下策。现在成吉思汗的主力突然出现在摩诃末背后的阿姆河下游地区,又有哲别的军队阻止了对方的退路,这时的摩诃末已被四面包围完全置于死地,没有任何还手和逃跑的可能性。他的西方有成吉思汗的蒙古军主力,北方正面有察合台、窝阔台的军队,南方有哲别的奇兵,东方有朮赤。这是成吉思汗迂回包抄最典型的一个战例,它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但这种奇迹需要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也只有成吉思汗统率下的蒙古军队才能做到,第一是有迂回侧击的军事思想,第二需要有超常的勇气与毅力,才能出其不意。在同样的地点,经过650年后,俄罗斯在此作战,也想要效仿成吉思汗,但是俄军骑兵并没有达成迂回包抄的战役目的,反而在茫茫的大漠中丧失了全部军马。

再举一个战略上的例子:迂回包抄战略能扩大自己的战略空间,充分展开己方兵力,提高己方的作战能力,切断敌人的后方补给,打乱敌方的部署,为己方创造有利战机。蒙古军队在战略上能以迂为直,避实击虚,加速了战争进程。在进攻强大国家正面受挫的情况下,蒙古军队又想起了迂回之计。其灭金过程是这一战略的明显体现。虽然当时成吉思汗已死,但其继任窝阔台采用了大汗临终留下的迂回攻金方略。他在强攻正面不下的情况下,命令拖雷率西路军主力,绕过金军重兵把守的潼关,自宝鸡出汉中,强行通过南宋的管辖地区,沿江而下,绕过群山环绕的秦岭伏牛山,然后迂回到淮河流域,突然出现在金军后方。

金朝得知此事后十分惊慌,只好抽调守卫黄河和潼关的主力部队10万余人匆匆东进。两军在邓州遭遇,此时拖雷的奇兵由于长途奔袭,只有3万多人,而且处于敌后的危险境地。于是他采用避而不战的原则,力避与金军正面交锋,而是派出小股奇兵袭扰地方交通线和驻地,使远道而来本来就十分疲惫的金军更加力不从心,并且将金军主力吸引于此,使得首都汴京空虚,而且主力又不能回救的境地。蒙军正面部队攻克黄河,直趋汴梁,金朝无力抵御,只好仓皇北撤。在钧州三峰山,南北两路蒙古军将金军团团围住,后又“穷寇勿逼”,网开一面,在追击中全歼金军主力。于是蒙古军乘胜进围汴京,终于灭亡其夙敌金朝。

在灭南宋的过程中,蒙古军队故伎重施,忽必烈的军队迂回云南大理,从后侧包围南宋,绕过四川湖北的群山。由此可见,蒙古的迂回包抄在战略上的运用可以创造有利战机,可以使敌我双方力量发生变化,并从根本上打乱敌人的部署,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迂回包抄敌后,取得辉煌的战绩,是有许多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军队都可以成功地实现迂回。

第一,成功实现迂回敌后的关键是将帅的胆识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从人类的军事实践中看,迂回战术基本上所有的军事统帅都知道,但是能够在实践中做到成功战例的却少之又少,成功者往往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成吉思汗利用蒙古独特的军事体制和治军思想,成功地训练了一支高素质的军队,保证其战略思想得以无条件贯彻。而成吉思汗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统帅,他不仅仅在当时是而且是七百多年以后举世公认的伟大战略家,面对复杂敌情每次都能看清形势,作出正确判断,然后果断决策。比如蒙古大军西征花剌子模前,成吉思汗内心十分清楚三方面的情况:蒙古与其夙敌金国已经过长达九年的战争,一直保持归附状态的西夏突然反叛,近邻花剌子模乘此机会斩蒙古使臣、屠杀蒙古商队。成吉思汗权衡利弊,分析三方的具体情况,最后决定稳定西夏,拖住金朝,全力西征花剌子模。

西征军分三路大军齐头并进,与此同时,派哲别率领奇兵绕道敌后,向敌后方交通线卡什加尔方向迂回,目的在于切断花剌子模与阿富汗、呼罗珊之间的联系,防止敌人合兵一处,集中兵力后而无法对付。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之后,朮赤和哲别率领3万人的蒙古骑兵,穿过茫茫的雪域高原--帕米尔和天山山脉之间的谷地。这些勇士在一丈多深的积雪中行军,翻过4000多米的吉西列阿尔多和铁列古达巴干两座雪山。在寒冷的暴风雪中,他们用牛皮包住马腿,每人穿双层的皮毛衣服,在千里冰封的高山之间艰难地前行。为了暖和身体,只有切开马的血管,喝温暖的马血。只有这样的统帅,这样的军队才能在人类军事史上创造奇迹,他们的伟大功业完全可以和迦太基名将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脉的行动相提并论。

第二,成功实现迂回敌后的前提是军队的行军速度,没有速度,就无法出其不意地到达指定地点,难以对敌人达成包围。和速度紧密相关的是耐力,军队要能够适应长途奔袭作战,这样才能发挥速度的优势。成吉思汗手下的蒙古军队是清一色的骑兵,他们的突击能力强、战斗灵活多变,适应远程奔袭,后勤补给要求低。所以,这些蒙古军轻骑,恰如希特勒的机械化部队,常以绝对的速度优势,迂回包抄敌后。这就使成吉思汗所对阵的战场,完全是一种快速战场。使敌国步兵无法反应就只好束手就擒。蒙古军的集结速度也不是当时一般的军队可比:从中国至保加尔边境,绵延几万里,部队集结仅需2~3个月。部队每天的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95千米。成吉思汗攻占北俄罗斯,只用2个月零5天,每天战斗突进速度达85~90千米;攻占南俄罗斯,只用2个月零10天,每天战斗突进速度达55~60千米;攻占匈牙利和波兰,只用3个月的时间,每天战斗突进速度达到58~62千米。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吉思汗的轻骑与笨重的重装步兵和西欧的重装骑兵相比有明显的高速、突然、攻击力强的优势,往往如神兵天降,使对方措手不及。成吉思汗的伟大军事天才如虎添翼,充分利用这些轻骑兵的机动性,对付13世纪呆板的正面攻防战术,游刃有余,从而每次都能控制战争主动权。

第三,成功实现迂回敌后的基础是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成吉思汗军队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已经用他们的战功向历史昭示了。如果换成当时其他的军队去执行成吉思汗的迂回包抄,很可能尚未到达目的地交战,就被恶劣的天气吞噬。成吉思汗的军队之所以能够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这与他蒙古族本身的落后和战后对战利品分配的野蛮性有很大关系。蒙古军队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军事技巧娴熟,他们能够把围猎中的技艺灵活地运用到战争中,每每遇到坚固的城堡,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围困中的猛兽。因此,成吉思汗的军队的战略特点是:它不以击溃敌人为最终战争目的,而是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将敌人包围,切断对方的后路,达到完全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与毛泽东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战役思想一致。这种迂回包抄的战略战术,不直接对敌列阵挑战,或是不以主力和敌人主力决战,而是通过合理配置军队,发挥己方的优势,利用敌人的劣势,用“谋攻”将对方制服。

第四,成功实现迂回敌后的保障是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够远离基地穿插、迂回,原因就在于它能够做到孙子说的“因粮于敌”。古人对后勤的重要性早说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蒙古军队依靠从战争的掠夺来保障其后勤,从而保证了蒙古军队的远征任务。游牧民族的特点就在于“逐水草而居”,所以蒙古人行军打仗,也遵循这一原则,只是放牧的时候人跟随水草游牧,而打仗的时候人跟随富饶的土地和人口游牧,在蒙古军队心中敌人和羊马没有区别。

战争中,由于出征携带的羊马有限,为能够充分食用,成吉思汗专门规定了屠杀之法:先把羊马的膀胱两个吹满气,把刻有螺丝纹的骨管伸进膀胱,骨管上的另一头插进羊马的第四、第五根肋骨间,然后压迫膀胱把空气注入。这样羊马立即死去。这种屠宰法可以增加肉量,同时保持肉质柔软,味道鲜美,易于长久保存。同时这样做可以尽可能全部吸收兽类血和肠肚的营养,充分利用所携带的羊马。另外极度节俭和单一的饮食习惯也是其最终能够制胜的秘诀之一。蒙古军队“食羊尽则射兔鹿野豕为食。故屯数十万之师不举烟火”。成吉思汗的军队在后勤补给短缺的严酷环境下,仍然有强大的野战生存能力。上例中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之时,摩诃末得知重要情报:“蒙古军队随身携带战斗物品,仅吃肉干和酸奶,对于好吃和不好吃的食物无所谓,什么动物都能吃,甚至连猪肉、狗肉都吃。蒙古军队的马不需要麦子和稻草,它们能自己用蹄子刨开积雪找杂草、草根和草叶吃。这些马儿能够越过任何高山峻岭和大川大河。他们的主人骑在马上,能越过任何山谷隘路,渡过任何河川。”以至于摩诃末闻言色变,大为震撼,从此,无心交战,而是疯狂撤退。

蒙古军队生存能力极强,他们对自然的奢望极低,当他们攻下城池实施抢掠时,蒙古军队自然更加强大。蒙古军一方面抢夺牲畜以备后用,另一方面对中立的城堡,使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迫使对方供给粮食。同样是在上例之中,哲别在占领花剌子模之后布告失败者:投降并且提供粮食的可以免于被杀。而如果按照当时蒙古的法律,降者的财产和生命都归胜利者所有。成吉思汗在占领布哈拉时,他骑马来到城里的清真寺,登上圣坛,对僧侣们说:“野外没有肉,没有草,人饿了,马也饿了,打开你们的粮库。”此时被征服者只好乖乖地献出粮食。同时蒙古人建立作战基地,以战养战,蒙古贵族进入中原,掠夺财富,从金银、牲畜到人口,后来他们又接受汉族当地的统治方式,经营占领区。

蒙古军队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后勤问题的依赖程度比一般军队要低很多。他们并不像一般的军队那样让士兵负重而行,也不是在战斗序列之后跟随着长长的辎重队,而是通过本民族一直以来养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最节省的方式得到解决。因为他们赖以为生的主要是羊或马,这些食物不需要特别的人力物力来运送,从而大大减轻了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使得成吉思汗的大军可以没有后顾之忧,集中主力大胆向敌后纵深穿插迂回,达成战略包围,这也就是为什么蒙古军队可以以自身很小的代价取得极为辉煌的战果。因为蒙古的对手往往由于后路被切断,个个心怀退志,或者是由于军队被四面包围,根本来不及展开。他们经常来不及做坚固防御,即使有一定的准备,但蒙古军却偏偏经过他们尚未防守的地段,突然出现在他们的战役后方,对他们形成包围之势。

成吉思汗身处13世纪世界历史给他创造的舞台,与亚历山大大帝一样,他以自己的军事天才导演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蒙古帝国,无疑具有恒久的价值和神奇的魅力。孙子曰:“军事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又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在战争中,“迂”与“直”包含着作战中的辩证法,互相转化。战术运用,从路线和途径上说,好比建隧道桥梁和高速公路一样,有迂有直而视不同情况做不同选择;从作战谋略和战术运用上说,作战中的以退为进,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再由迂变直,犹如拳击争霸赛中要出重拳时,必须也必然要先虚晃几招一般;也亦如棋局中需通盘谋划、灵活运用。

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总结战争规律,提出了集中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思想,而成吉思汗的战争实践,无疑是对这一思想的最好注释和证明。虽然成吉思汗并没有熟读兵书,甚至也许连汉字都不认识,但是天才的成吉思汗在与野兽、部落、外敌的长期艰苦的争斗环境中,以自己的智慧悟出了这一真理。

成吉思汗对于西方战略思想发展的启蒙性作用,其迂回包抄的战略战术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英国著名军事评论家利德尔·哈特感叹道:

“在中世纪,战略的最好例证并不在西方,而是来自东方。公元13世纪,对于西方战略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时代。”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