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是个有传奇色彩的女人。
杜太后闺名杜四娘,是河北定县杜家庄一大户人家的女儿。这年冬天,雷雨交加,道路泥泞难行,年轻精壮的小伙赵弘殷一路奔波要去军营投军,因风雨过大,便找了户人家的屋檐躲避。这户人家的主人见赵弘殷长得高大精壮,仪表堂堂,心下便生出许多好感,邀他入室烤火驱寒。一番晤谈,主人觉得跟前这小伙不光生得帅气,谈吐更是不俗。颇能识人的主人一番探究,觉得这风尘仆仆的小伙不是一般人,将来一定大有作为,就果断地将女儿嫁给了他。于是,正在底层奋斗的青年赵弘殷成了杜家的女婿。
婚后,赵弘殷想从军队中寻出身,开始了行伍生涯。由于军俸微薄,赵弘殷又立身周正,从不抢劫百姓,家里日子过得很窘迫。但杜四娘一心与丈夫苦守清贫,贤惠侍夫,勤俭持家,过着苦中有乐的小日子。赵弘殷有了立身之地,由普通士卒逐步晋身为军官。长子早夭,次子赵匡胤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无比的喜悦和幸福。后来三子、女儿和四子相继出生,杜四娘硬是把一个贫穷困窘之家,料理得既温馨又幸福。
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消息传回仍由后周朝廷控制的开封城,如果被禁军统帅韩通得知下落,困在开封的赵家人很可能都会面临死亡。但杜四娘却毫不惊慌,淡淡地说:“我儿素有大志,他能有今天,自有他的道理。”后来,韩通果然得知赵家人躲在一座寺庙中,便派兵前来抓捕。杜四娘应付自如,在寺庙僧人的掩护下,全家人终于躲过了韩通的搜捕。
赵匡胤登基后,杜四娘成为皇太后,文武百官、熟悉不熟悉的人都纷纷前来拜贺,络绎不绝。一家人喜笑颜开,唯有杜老太后愁眉不展。赵匡胤殷勤地问她咋回事,她长叹一口气,说:“皇帝这个身份,最高贵,也最难。要是做得好,万民拥戴,自然是好的。但要是做得不好,再想退回去做一个普通老百姓,已经不可能了,我能不愁吗?”
赵匡胤听了很感动,皇帝当得特别用心。
赵匡胤皇帝当得越来越好,江山很稳固,国家正一步步完成统一,经济在发展,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但杜太后一直在观察和思考。
她这一生,一共生了七个孩子,最后活下来长大成人的,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在她眼里,她生下的孩子,个个是人中龙凤。不仅是当上了皇帝的二儿子赵匡胤了不起,三儿子赵光义、四儿子赵光美,也个个出色。特别是三儿子赵光义,当二儿子赵匡胤在外统兵不断征战厮杀,赵光义就时时陪在她身边。她自己本就很有见识,聪明过人的赵光义却总是能不断地带给她新的见识和惊喜。她觉得这个儿子也很了不起,既聪明又乖巧,还特别体贴娘,特别知道娘的心事。他哥哥能做到的事,这个当弟弟的也一定能做到,能做好。
杜太后年事已高,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终于病倒,卧床不起。临终时,赵匡胤又来看望,杜太后抓紧最后时刻,问儿子:“你知道你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吗?”
赵匡胤眼看母亲病重,心里很是悲伤,没多想,只是随口说:“我之所以能得天下,都是祖上及太后积德!”
杜太后摇摇头,说:“非也!非也!你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后周世宗留下未成年的儿子当皇帝,如果当时后周即位的是位成年的皇帝,你哪有机会荣登九五!”
赵匡胤点头称是。
杜太后坚持最后一口气,说:“我儿,一定要立长君为帝,方能保江山永固。你百年之后,当立你弟光义为帝,光义之后,当立光美为帝!”
赵匡胤想想母亲说的在理,又是母亲的最后遗言,便点头答应,说:“好,我百年后,当立晋王(赵光义)为帝,晋王之后,当立秦王(赵光美)为帝。”
杜太后马上叫来儿子赵光义、赵光美和宰相赵普。她问赵光美:“你百年之后,当传何人为帝?”
赵光美表示,他百年后将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赵匡胤很高兴,叫来儿子赵德昭,让他叩谢太后。
这件大事板上钉钉。杜太后见长久思谋的心愿已了,高兴地说:“陛下有此意,实为天意也!日后朝廷为帝者皆为长君,可保赵氏江山无虞!他日各不得食言,违反者其罪同大逆,天必殛之!”
然后,她吩咐宰相赵普,当场把议定的事项作为誓约写下来,然后密封收藏于皇宫金匮中,不得向外公示。
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赵匡胤是个守信的人,他随后即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五代以来,中原朝廷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由储君担任开封府尹。赵匡胤对赵光义的任命,似乎明确了赵光义的储君身份。赵光义的晋王身份在宰相之上,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再加上他小赵匡胤十二岁,按部就班,他将在赵匡胤百年之后,继位当上皇帝。
杜太后精明过人,但糊涂一时。她拉着三个儿子立金匮之盟时,当皇帝的大儿子赵匡胤刚刚三十四岁,虽然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才十一岁,但就算赵匡胤像他父亲赵弘殷一样五十二岁就去世,这时赵德昭也有二十九岁,早不是孩子了!
也许在当时那个时代,人的寿命普遍不长,再加上乱世之中,常有不测之祸,杜太后才想到这个万全之策。
她百密一疏的是,有的人排队等着当皇帝,等得不耐烦时,就不想再等了。这样一来,活着的皇帝,只有死路一条。而当上了皇帝的人为了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后面的继位者跟着也没有活路了!
骨肉相残的悲剧,也会滋生于好心、善念之中。
有不少人将赵普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宰相魏征相提并论。但是,赵普虽也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谏臣,但他不像魏征那样的纯粹,他自己的算盘打得也很精。
赵普有自知之明,没有觊觎皇位的野心,但从掌管枢密院开始,他在权力的高处也是非常享受,时不时玩弄一点权术的花活,对有可能从他手里分权的文臣玩点有功不赏、没错也挑出不大不小一堆问题的高级“魔术”,让这些人离权力中心远一点。不过,他对赵匡胤算得上忠心耿耿,天子需要他的时候,他都会恰到好处地出现,要点子出点子,要谋略来谋略,让皇上既用得顺手,又用得放心。
但是,他没想到,自己从来智计过人、老谋深算,竟然一不小心捧了一颗炮仗在手上,眼看着这炮仗在手上“滋滋”作响,他却扔也不敢扔,拿在手里等着它爆炸。
这颗吱吱作响的炮仗,就是皇帝的亲弟弟,晋王赵光义。
赵光义一步不落地跟着二哥,把自己的命运前途全跟二哥绑在一起,在战略战术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特别是一直疼爱他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前让二哥立下金匮之盟,立他为皇储,他心里别提多兴奋了。但兴奋归兴奋,他心里还是有点没底,不知二哥会不会在百年后真的把皇位传给他。毕竟二哥自己有三个儿子,个个聪明,虽然现在都年幼,但二哥只要活到五十多岁,他的儿子们就都长大成人了。兄弟虽是一母同胞,毕竟比不了自己的亲骨血啊!不到万不得已,哪个皇帝不把位子传给儿子,却傻到传给弟弟?
所以,就算有了金匮之盟,他也不信二哥会把皇位传给他。
但是,做皇帝就是一个美梦,这个梦实在太美了,他一旦做起来,就再也不肯走出梦境。何况,母亲杜太后临终时让二哥立下金匮之盟,这就相当于太后下达的懿旨。他觉得自己本来就应该接过二哥的位子,自己当皇帝。再说,当时二哥殿前都点检的位子,还是他黑了张永德才得到的。二哥在陈桥驿黄袍加身,也多亏了他在背后多方经营、出谋划策。二哥的江山,本来就有一半是他帮着打下的。
这样一想,他越发觉得自己当皇帝的梦想理直气壮。
就算二哥到时未必肯把皇位传给他,他也完全可以先准备起来。
他利用担任开封府尹的便利,加上皇弟和晋王的特殊身份,多方经营,四处活动,给自己罗织了一张巨大的网络。
武将方面,除了笼络现任禁军将领,他还网罗了大批以勇武闻名的人才——
洛阳人安忠,一直是赵光义的亲信; 赵州人王超,收在开封府中; 开封人戴兴,留置帐下; 彭城人王汉忠,置于左右; 沧州人张凝,置于左右; 冀州人耿全斌,留置帐下; 定州人王荣,留置左右; 汾州人杨琼,留置帐下。
还有葛霸、王延德、王宾、李琪、高琼等宋初名将和勇武之士,都是赵光义能量圈中核心层的干将。
同时,他笼络了很多文士进入自己的幕府,为自己出谋划策。
石熙载在后周时就是进士,后被赵光义收入自己的幕府,任掌书记;贾琰本是澧州通判,后被赵光义奏请升为开封府推官,长期留在赵光义幕府;魏震、张平、陈从信,都是赵光义吸纳的幕府人才。
赵光义还吸收了不少三教九流的人才。程德玄善医术,赵光义召他为亲吏,官至押衙;王怀隐原本是道士,善医术,也被赵光义召入内府侍从左右。
朝廷内的大小官员,凡是能拉拢的,赵光义一个也不放过。连赵匡胤自己的心腹太监王继恩,都被赵光义收买,为己所用。
随着赵光义的手越伸越长,罗网构织得越来越紧密,他的羽翼也渐渐丰满了。
赵光义做的这一切,赵普都看在眼里,看得他胆战心惊。他身为宰相,官位虽在晋王之下,但职权范围内的事,他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旦赵匡胤察觉,以赵匡胤立规矩、讲道理的原则,再加眼里不容沙子的性格,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再说,以前他仗着皇帝的宠信,颇有点作威作福,现在,任由赵光义百足虫一样处处插足、无缝不钻,这也不是他的性格。
他也知道,想有效地制止、控制赵光义,最有效的方式是由赵匡胤出面,皇上一句话,比他处心积虑想破脑袋管用多了。但是,赵光义是皇上的弟弟,是至亲,虽然没有公布,但他知道赵光义已经是皇储了。如果赵匡胤深究起赵光义四处插手的动机来,他该怎么说呀?一般的权臣如果敢这样做,早就是谋逆了。但他敢这么说赵光义吗?他如果不说,赵匡胤要是这么想呢?皇帝想到了,你却故意不跟他说,惹恼了皇上,或是定你一个同谋之罪,哪一壶都不是他赵普能喝得下的。所以,他能做的,最多是偷偷给赵光义干的那些事儿使使绊子,却一个字也不能跟赵匡胤说起。
其实,如果赵匡胤对弟弟稍有警觉之心,赵普的一个小动作,足以让赵光义的野心露出马脚。这年,赵匡胤想重用右谏议大夫冯瓒,对赵普称他是当世罕有的奇才。皇上如此说,赵普不敢不用,就在灭掉后蜀之后,让冯瓒担任川东重镇梓州的知府,他知道冯瓒是赵光义的人,暗地里派亲信做冯瓒的家奴。一年后,那位家奴逃回京城,告发冯瓒会同监军及通判收受贿赂,赵匡胤大怒,召回冯瓒亲自审问。冯瓒理屈词穷,赵匡胤就将他交给御史府审讯,赵普趁机截获冯瓒的行囊,在囊中发现金带及其他很贵重的珍玩,封皮上都写着刘嶅的名字。这刘嶅是开封府判官,赵光义的核心幕僚,冯瓒要行贿,对象肯定不会是刘嶅这种职级很低的谋士,他只是替赵光义出面的代理人。但赵匡胤只是罢免了刘嶅,没有追究他背后的赵光义。
赵普这些不声不响的动作,还是压住了赵光义的一些风头,同时也让赵光义对赵普起了恨意。特别是他得知赵普直接建议赵匡胤传位给皇子后,他就下决心要搬走赵普这块挡着他路的大石头。
一般人动不了赵普,在皇帝跟前说得上话的是翰林学士卢多逊。他经常在皇帝跟前揭赵普的短处,而赵普的短处,赵匡胤也很清楚。有一次赵匡胤突然去赵普家,见大厅摆着十几个陶瓮,便问里面是什么,赵普说是吴越王钱俶送来的海瓜子。赵匡胤好奇心起,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黄澄澄的金瓜子!这时,关于赵普贪赃枉法、强买住宅、伐采木材赢利等控告,一股脑全涌上赵匡胤的案头。赵匡胤早知道赵普手脚不干净,对他权力过大而且滥用职权早就看不惯,更不能容忍的是宰相与皇储争斗,如果发展成中唐那样的牛李党争,将是国家的大祸。于是,他罢了赵普的相位,让他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授太傅,挂相印,名义上是让赵普颐养天年,其实是让赵普体面地退出了朝廷权力的核心。
赵普被罢相后,朝中大臣无人能约束赵光义,赵光义罗网遍布,羽翼更加丰满。
中国历代帝王中,赵匡胤算是不近女色的一个。登基前,一个贺娟就把他的心给塞满了,登基后,贺娟被追封为孝惠皇后。孝明皇后王氏是他任殿前都点检时娶的继室,只活了二十一岁就死了,让赵匡胤好一阵痛心难过。之后是孝章皇后宋氏。这三位正妻都与赵匡胤伉俪情深,即使贵为皇帝,历史上也未见他有多少嫔妃的记载。唯独有一个女人,让赵匡胤对她深深着迷。
这个女人姓费,是后蜀国主孟昶的妃子,被孟昶封为慧妃,并赐名花蕊夫人。孟昶是风流天子,皇宫极尽奢华,后宫佳丽充塞,但他万千宠爱,全部集于花蕊夫人一身,只要能跟花蕊夫人两相欢娱,所有的国家大事全让他抛到脑后去了。
王全斌破蜀后,花蕊夫人跟着孟昶被押送到汴京开封。赵匡胤早就听说过花蕊夫人,在他看来,这个女人就是误国的祸水,富庶的后蜀六十六天就被宋军给灭了,他琢磨着,这个被叫得比花还美的女人,少说也要担一半的责任。
他让孟昶住到专为他建的房屋里,陪着孟昶一起来的家眷和嫔妃也得了很多赏赐。这些家眷和嫔妃,按惯例,得入宫拜谢圣恩,花蕊夫人也因此入宫见到了赵匡胤。
赵匡胤一身大丈夫气概,对婆婆妈妈的儿女情长向来不感兴趣,但这花蕊夫人之美,在他见过的女人中,是从来没有过的,真是美艳不可方物。看了她一眼,忍不住就要看第二眼、第三眼。饶是心如止水的赵匡胤,也忍不住多看了她几眼。但看归看,他一想到后蜀的今天和孟昶的下场,马上定住心神,说:“真是红颜祸水!”
花蕊夫人跪在地上,一声不吱,身子一动不动。赵匡胤没想到她在握着她生杀大权的皇帝跟前竟然有如此定力,倒也挺意外,便说:“听说你会作诗,能现场作一首吗?”
花蕊夫人跪在地上,低头沉思,过了一会,抬起头来,大声吟道——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赵匡胤听罢,吓了一跳。这诗虽是即兴之作,但端的了不得,充满了怨愤、屈辱、遗憾,甚至还有一丝痛恨。但这恨,恨的不是宋军,而是望风而降的后蜀君王。她说十四万解甲投降的蜀军不是男儿,保护不了深宫中的弱女子,像是说恨不得自己化为男儿身,为国为民为个人荣辱,拼杀一场又何妨!这是赵匡胤最为欣赏的豪气啊!
由此,赵匡胤对花蕊夫人另眼相看,再不当她是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
几天后,后蜀国主孟昶离奇暴毙。史料中没有说是谁干的,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孟昶之死,与南唐后主李煜的暴毙完全不同,没几个人替他惋惜。
很快,花蕊夫人被赵匡胤宣入后宫,纳为妃子。
赵匡胤对花蕊夫人很是宠爱,这么一个不近女色的豪杰,对花蕊夫人的感情却像火山爆发一样。满朝上下,都知道皇上身边多了个妖媚的女人。
这也许是赵匡胤有生以来,最为快意平生的日子。虽说收复荆湖、南汉、后蜀、南唐、吴越,一件件大事都让他振奋,收获满满,但这只是他统一全国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环节,只要北汉未灭,燕云十六州未收复,他就心愿未了,算不上圆满。但花蕊夫人就不同,这个天底下最漂亮又最聪明,而且豪气满怀的女人,现在完完整整、一丝一毫都是他的,这种满足感,让他享受了无上的欢悦和快慰。
但是,他觉得自己完整地拥有了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却不这样看。
同样是深居后宫,孟昶与她的两情相悦、诗词唱和,对她的百依百顺和无上赏识,早就扎在花蕊夫人的心中。赵匡胤能给她怜爱、宠幸,但摆脱不了赳赳武夫的本性,给不了孟昶那种从骨髓深处焕发的相融相亲。虽然孟昶已久不在人世,她却一直在偷偷地怀念孟昶。
这天,赵匡胤突然来到花蕊夫人的寝宫,看到花蕊夫人正朝着一幅画像焚香膜拜。这画像上的人好像有点儿眼熟,却想不起在哪里见过,赵匡胤便问是谁的画像。花蕊夫人先是略有惊慌,马上就镇定如初,淡淡地说:“此人名叫张仙,是蜀地民间传说的送子神,蜀人家中多挂此像,焚香拜之,能得子嗣。”
这个谎实在高明,不仅遮掩了画中人是孟昶的事实,还把自己拜画像的原因说成是希望得到子嗣,让赵匡胤好一个开心。
从此,拜张仙求子嗣成为宋代的民间习俗。
赵匡胤和花蕊夫人这动静,他弟弟赵光义看在眼里了。
随着自己羽翼日渐丰满,赵光义在二哥面前,也越来越自信了,对二哥遥遥在上端坐着的那个位子,心里更贪了,恨不得明天就能自己坐上去,多等一天都不耐烦。皇帝哥哥有的,他都想有,皇帝哥哥喜欢的,他也喜欢。看到皇帝哥哥拥有花蕊夫人这样一个天造的尤物,他真是羡慕嫉妒恨,恨不得直接抢过来,据为己有。
但想归想,做是当然不能做。但他冒出一个念头:我既然得不到,何不毁了她?
这一毁,一石二鸟,除了毁灭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还能通过毁掉哥哥心爱之人,来试探皇帝哥哥的底线:他能容忍我多少?他对我的行为知道多少?他对这些行为,有什么准备或预案?
在一个春明景和的日子,赵匡胤邀三弟赵光义来御花园饮宴。御花园很大,赵光义是这里的常客。除了喝酒聊天,御花园里还有很多动物跑来跑去,供一时兴起的王侯狩猎。这场酒喝得很高兴,除了赵匡胤和赵光义,还有花蕊夫人在一旁侍酒。酒喝得很欢,差不多都喝到八九分时,赵匡胤兴致正好,给弟弟劝酒,让他再喝。赵光义摆出一副醉眼蒙眬的样子,说:“如果花蕊夫人替我去前面花丛中摘一朵花来,我就喝一满杯!”花蕊夫人为了助兴,就向前面花丛跑过去了。正在弯腰摘花时,这边的赵光义张弓搭箭,一箭朝花蕊夫人射去,正中花蕊夫人心窝。只听一声惨叫,花蕊夫人倒地不起,就此香消玉殒。
一旁的赵匡胤不动声色,继续端着酒杯喝自己的酒。
赵光义却“扑通”一声朝赵匡胤跪下,说:“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远离美色。”
赵匡胤只是点点头,还是继续喝自己的酒。
他的心里,这时已经翻江倒海:我已经立他为晋王,委他为开封府尹,他已经是皇储了,竟然还把手直接掏进我的心里来!他究竟想干什么?他已经干了些什么?
他一边不动声色,一边在心里开始谋划如何调查赵光义。
如果不是运气好,这一场试探,足以让赵光义丢掉自己的小命。
从这件事开始,赵匡胤对赵光义有了警觉。
调查的结果让赵匡胤大为震惊。原来不知不觉间,作为皇帝的他已经大权旁落,而他的弟弟赵光义借助担任开封府尹的便利和晋王的身份,四处渗透,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了朝廷的各个角落。十余年来,他杯酒释兵权,清理藩镇,治理禁军,制定法度和秩序,他防这个防那个,万万没想到,自己从来不设防的亲弟弟,竟然把手伸到了他的龙椅上。
赵光义已经无处不在,但不论他的大网罗织得如何紧密,一直牢牢控制禁军的赵匡胤知道,只要军队还在自己手中,赵光义就翻不了天。如果要彻底清除赵光义及其同党,势必是场大流血。跟从他背叛皇上的那些人,只能是死罪,赵光义也必须死,不然,国家律法就不能服众。
他登基以来,到处立规矩,讲道理,定律法,上行下效,就是汲取五代以来内乱不息的教训,想要建立一套可以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系统和制度。他认为这套制度很完善,只要执行得当,完全可以让赵家世世代代稳坐江山,千年不移。但是,如果剪除赵光义的阴谋组织,朝廷一半以上的官员将受到牵连,特别是自己的同胞弟弟,将死于自己之手。这种骨肉相残的人伦惨剧,绝对不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否则,他十余年来立下的所有规矩、讲究的一切道理,都将荡然无存!
这与他自己动手杀了自己没什么两样。
遵太后之命立下金匮之盟后,他的确开始准备立弟弟赵光义为皇储,赵光义聪明,智计百出,很能笼络人心,是当皇帝的料子。但现在从赵光义背地里干的这些腌臜事来看,他又觉得赵光义心机太重,心胸狭隘,难成一代明君。
如果不立赵光义为储,赵匡胤百年之后,登基做皇帝的是自己的大儿子赵德昭,赵光义以皇叔加晋王的身份辅佐赵德昭。但以赵光义四处插手、羽翼丰满的状况看,他怎能甘居人下?到时势必架空赵德昭。以赵光义在强势的亲哥哥面前都敢耍诡计的行径看,他这种阴鸷小人,完全有可能推翻赵德昭,自己取而代之。照样是叔侄相残,弄不好又是天下大乱,所有的规矩、道理、纲常、律法、制度,又会被踩在脚下,如果再经历一次五代那样数十年的战乱,国家可能就万劫不复,再也站不起来了!
事情已经在赵匡胤跟前明摆着: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就得杀了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如果不杀赵光义,就得让赵光义在自己百年之后当皇帝。
以赵匡胤光明磊落、重情重义的性格,他不可能对自己的同胞弟弟动手,从维护自己一手建立的系统制度看,他也不能对自己的弟弟下手。
他得忍住自己内心的憎恨,立赵光义为皇储,百年后让他继承大统。
在这之前,他得给赵光义套上笼子,立下规矩,让他只能当好皇帝,绝不能让他胡作非为。
这天夜里,他在书房内设了桌酒宴,命心腹太监王继恩宣赵光义赴宴。
这时已是数九寒冬,晚上大雪纷飞,几乎所有的人都待在家中,采暖御寒,但皇帝二哥相召,赵光义岂敢违旨。通过王继恩,他想到了皇上召他的目的,并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当他顶风冒雪赶到书房时,赵匡胤并无多话,只是示意他坐下,并屏退周围一切人等,只有一间房,一张酒桌,以及对坐而饮的两兄弟。
我们似乎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赵匡胤问弟弟:“你还记得洛阳夹马营吗?想不想再回去过夹马营那样的日子?”
赵光义摇摇头:“我不想,也回不去了。现在的天下,是赵家的天下,赵家打个喷嚏,都会牵动天下黎民。皇上为天下百姓求太平,我跟着哥哥,为天下百姓效命。”
赵匡胤又说:“你今日之富贵,皆拜我所赐。你知足吗?”
赵光义起身,欠身答:“弟之富贵,皆出自圣主隆恩。弟知足!感恩!”
赵匡胤厉声问道:“既知足,为何背着我行篡逆之事?”
赵光义又一次站起,拜伏于地,说:“臣弟不敢!”
赵匡胤仍是端坐不动,继续喝问:“你不敢?赵普不是因为你罗织罪名,才蒙羞罢相?张琼不是你构陷于他,以致死于非命?”
赵匡胤将一条条罪状摆出来,像一条条鞭子,一下接一下抽在赵光义身上。赵光义一次次起身、下跪、伏地,在这个大风雪之夜,竟然冷汗浃背,湿透全身。
赵匡胤接着斥责他:“你的手伸得真够长的,竟然连王继恩都拉了过去?你以为这大半年来,他为我端的汤药,我还敢喝吗?”
赵光义不敢为自己辩解,更无力为自己辩解,只是一次次磕头如捣蒜。
赵匡胤好一通发泄,自己也说累了,最后吁了一口气,说:“既然我们在母后面前一起立了金匮之盟,这天下迟早都是你的,你着什么急?用得着这样费尽心机吗?”
赵光义还是磕头。
赵匡胤说:“做皇帝的,当正大堂皇,为天下表率。岂能以小人之心,行苟且之事。我百年之后,你继承大统,当守我规矩,遵我制度,勤政爱民,善待赵家骨肉,善待我的子孙,要按照约定将大位传给秦王,秦王再传回我儿德昭。你可答应?”
赵光义拜伏于地,说:“臣遵旨!”
赵匡胤“哼”了一声说:“我也不怕你不答应!我百年之后,管不了你,但老天会管着你,历史那支大笔,也会管着你。你当好皇帝,历史会给你记下千秋万世的美名,你敢多行不义,历史也会记下你千秋万世的恶名,让你永世不得翻身,千千万万年,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你不怕我,但我不信你敢不怕老天!”
赵光义无话可说,唯有伏地不起。
赵匡胤拿起书桌上做镇纸用的玉斧,在桌上重重地敲打着,高声地说:“好为之!好为之!”
隔着走廊远远偷看的一帮太监和宫女,在这个大风雪之夜,只看到烛影摇晃下,赵光义不断地起身、下跪、伏身于地,只听见玉斧重重敲打桌子的声音。他们知道了“烛影斧声”,却永远不知道在“烛影斧声”中,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历史告诉我们,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进程,是由这个大风雪之夜,烛影斧声之间的故事决定的。
当天夜里,赵匡胤暴毙于深宫。
后世一千多年间,说起这场“烛影斧声”,绝大多数人认为是赵光义趁着给皇帝哥哥斟酒的机会,偷偷把鸩酒混到了赵匡胤的酒杯中。
也有人认为,赵匡胤是在这场酒宴中心情过于激动,再加上天寒地冻之时过量饮酒,引发卒中而猝死。
不论死因如何,后人所能知道的是,基本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三百多年国家繁荣根基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五十岁那年,匆忙走完了他的人生。
赵匡胤暴毙,没有遗诏,也没有遗言,皇宫乱成一团。宋皇后知道关键所在,马上命太监王继恩召皇子赵德芳入宫。这个时候,谁先入宫,就由谁掌控全局,皇位就是他的了。
宋皇后命王继恩去宣懿旨,是因为王继恩一直是赵匡胤的心腹太监,能够放心的自己人。谁知王继恩早就被赵光义收买,得旨后不是去传赵德芳,而是直接去了赵光义的晋王府。赵光义带着程德玄正等着呢,王继恩一到,三人立马就直奔皇宫而来。
宋皇后翘首以盼,想不到等来的不是赵德芳,而是一脸肃穆的赵光义。她既惊且怒,知道事出异常,一切都是眼前这个晋王赵光义操纵的,如果不从,就有性命之忧,不得不强忍着惊慌愤怒,缓缓说道:“我母子性命,皆托于官家。”称赵光义为“官家”,就是承认了他继承大统的事实。赵光义喜极而泣,说:“共保富贵,无忧也!”
就这样,赵光义在赵匡胤的灵柩前即位。即位后,他不顾只有两个月不到便是新年的事实和逾年改元的礼制,马上将年号由开宝改为太平兴国。
新登基的赵光义“萧规曹随”,保留了赵匡胤创立的较为完备的体系。赵光义加封秦王赵廷美(即赵光美)为齐王、开封尹兼中书令,地位在宰相之上,享受他即位前的身份待遇,摆出一副要贯彻“金匮之盟”的架势。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称皇子。赵德昭封武功郡王、永兴军节度使,任京兆尹,兼任侍中。赵德芳则被任命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三年(978),赵光义逼割据福建漳州、泉州的陈洪进“纳土”,再逼吴越国王钱俶“归地”,最终完成赵匡胤收复南方的工作。接下来只剩下北汉这个割据政权了。太平兴国四年(979),赵光义御驾亲征北汉。云州观察使郭进在白马岭消灭辽国援军万余人,发兵数十万围困太原,赵光义亲自在太原城下指挥作战。北汉本来就在赵匡胤的三次打击下衰弱不堪,现在面临宋军的频频重击,早已无力支撑。北汉主刘继元在外无援兵、内无斗志的情况下,只得出城投降。
但赵光义经此大胜,顿时被冲昏了头脑,不顾数十万大军连续作战已经疲惫不堪,需要休养整训,也顾不上犒赏三军以激励士气,更不顾全体将领的反对,就率领全军转而向东,要收复被后晋石敬瑭当礼物送给契丹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在经历前期小胜后,数十万宋军在高梁河之战中被辽军彻底击溃,赵光义大腿中了两箭,乘驴车趁夜奔逃,才勉强活命。
在他与三军失去联系时,部分将校准备拥立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帝,后来在得知了赵光义的下落后作罢。赵光义得知此事,恨到了骨子里,眼里再也容不下赵德昭了。班师回朝后,他既不总结高梁河之败的教训,也不想犒赏征战北汉的三军将士。此时耿直的赵德昭站出来,奏请赵光义犒赏三军。正在寻找发泄机会的赵光义突然勃然大怒,训斥赵德昭说:“等你当皇帝时,再赏他们也不迟!”聪明的赵德昭听了这话,立刻明白自己已为赵光义所不容,为了保全家人性命,他回到家中自刎而亡。赵光义得知,心下自然很高兴,但逼死亲侄子的恶名他不想背,就跑到赵德昭家中抚尸痛哭,说:“痴儿,何至如此!”
又过了一年多,赵匡胤留在人世的另一个儿子,年仅二十三岁的赵德芳,在家中猝死。赵德芳死得不明不白,赵光义假惺惺地亲往灵堂吊唁,罢朝五天。
清除了赵匡胤的儿子后,接下来轮到赵光义的亲弟弟赵廷美了。为了清除赵廷美,他又启用了罢相多年的赵普。
当年,赵光义利用卢多逊扳倒了赵普,他继位后,卢多逊权倾一时,犯了赵光义的大忌。赵光义请出赵普,问他赵廷美继位的可能性。滑头至极的赵普答道:“先帝已误,陛下岂可再误!”这回答很让赵光义满意,于是,两人合谋,在这时拿出密藏多年的“金匮之盟”公布于世,以证明赵光义继位的正当性。但这份公布出来的“金匮之盟”,已经没有赵廷美要在赵光义身后继位的内容。
然后,赵光义的心腹旧僚柴禹锡、杨守一等出面告发赵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赵普重回宰相之位,多次公开在朝堂上嘲笑老对手卢多逊,暗示他主动辞官,全身而退,但卢多逊很是恋栈,依然硬着头皮苦撑。
太平兴国七年(982),又有人告发赵廷美欲趁赵光义在金明池乘船时作乱。赵光义于是以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罢免了赵廷美开封府尹的职务,贬为西京留守。接着,赵普又得到卢多逊与赵廷美相勾结的“证据”,将卢多逊下狱。赵光义还让朝中百官议定赵廷美和卢多逊之罪,朝中百官秉承圣意,认为他们依法当斩。赵光义这时却装出仁慈的一面,免了二人死罪。卢多逊被削去官爵,全家流放崖州;赵廷美被没收西京宅第,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在房州,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并派亲信日夜监视。赵廷美在不断的惊吓中艰难度日,很快病死于房州,年仅三十八岁。赵光义得知赵廷美的死讯,还装出悲痛的样子,流着眼泪说:“我这弟弟从小就凶恶,刚愎自用,但因为是同胞兄弟,不忍心用律法处置他,只是薄责,准备日后再恢复他官爵的,谁知他竟然就此去世,真是悲痛啊!”
至此,赵光义彻底背弃了善待赵家人和赵匡胤子孙的承诺,为了消除影响自己子孙继位的障碍,对骨肉至亲痛下杀手,导演了一出骨肉相残的惨剧。
为虎作伥的赵普也没得到好结果,赵廷美死后不久,他再次被罢相,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赵匡胤九泉之下,如果得知继承自己大位的亲弟弟如此心狠手辣,只怕要气得从坟墓里冲出来找赵光义算账。
赵匡胤不能找赵光义要公道,老百姓心里却自有一杆秤,民间流传的“烛影斧声”的故事、赵光义弑兄篡位的传言就从来没断过。一百五十一年后,北宋惨遭灭国之祸时,又出来一个传言,说统率金军灭亡北宋的金太宗完颜晟与赵匡胤长得很像,是赵匡胤转世。他统率金兵消灭北宋,杀光赵光义子孙后代,为自己报仇。
这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老百姓对宋太祖赵匡胤的怀念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