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赵匡胤传
  4. 第六章 陈桥兵变
设置

第六章 陈桥兵变(1 / 1)


刚满七岁的柴宗训坐上了皇位。虽然柴荣去世前有非常细致的调度安排,想利用托孤大臣相互牵制,维持平衡,让小皇帝撑到成年,就能实现平稳过渡。但是,打从柴宗训坐上龙椅那一刻起,就没人觉得那把椅子很稳当。

能够扳倒那把龙椅的会是谁呢?

在一切凭拳头说话的乱世,文官唯有俯首帖耳的命。武官呢,心痒痒的人有几个,但只要想到赵匡胤那只醋钵大的拳头,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几位宰相为防不测,按照柴荣临终安排的方略,对禁军将领做了相应调整。

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仍为李重进,副都指挥使为韩通,都虞候为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为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为张令铎。

其中,李重进主要是挂名,他领到的任务是驻兵扬州,防备南唐。韩通才是侍卫亲军司真正的总负责人,他虽然是副都指挥使,但同时又领了一个“同平章事”,就是享受宰相一级的待遇,而且京城守备也由韩通负责。

殿前司:都点检是赵匡胤,副都点检为慕容延钊,都指挥使为石守信,都虞候为王审琦。

职务上,都点检为正职,赵匡胤职务和声望都高于韩通,但韩通的权力却比赵匡胤大,这就是柴荣临终前设计的制约和平衡之策。赵匡胤本事大、声望高,让各方面都比他低一截的韩通掌握更大的权力,这样赵匡胤就没机会篡夺皇位,而韩通如果胆大妄为,赵匡胤也治得了他。

表面看,柴荣这样的设想没毛病,但是,他要是看到“禁军将领与赵匡胤关系谱”,只怕临终闭上的眼还得再睁开——张永德对赵匡胤很信任,关系也很铁,但失去兵权后,对赵匡胤帮不上大忙。

李重进与赵匡胤向来不对付,但兵权被削去大半,人还去了扬州,对赵匡胤无制约,没威胁。

韩通人称“韩瞪眼”,胸无点墨,性格粗暴,因为权力大于赵匡胤,对赵匡胤也不是太服气,但赵匡胤在想什么,要干什么,他一脑子糨糊根本想不过来。他驼背三儿子韩微倒是很有脑子,看出了赵匡胤的威胁和异动,力劝父亲尽早除掉赵匡胤,但韩通觉得京城内外的禁军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赵匡胤有胆也没机会。他毫不在意,有时还嘻嘻哈哈跟赵匡胤一块儿喝酒。

殿前司中,副都点检慕容延钊跟赵匡胤是铁哥们儿,对赵匡胤言听计从,都指挥使石守信、副都指挥使王审琦更不用说了,是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中的成员。

赵匡胤权力之外的侍卫亲军司,紧随韩通之后的都虞候韩令坤是和赵匡胤在洛阳夹马营一起长大的发小,一直对赵匡胤很服气,关系十分密切。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与赵匡胤关系密切,是好兄弟。而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是出了名的仁厚之人。所以,不仅战斗力最强的殿前司牢牢握在赵匡胤手中,就连韩通一手统率的侍卫亲军司,赵匡胤也完全可以架空韩通,由他来调度指挥。

总之,赵匡胤这几年在战场搏命拼杀出来的名气和赫赫战功,让他得到极高的威信,而他平时情义如天的豪侠个性,也为他赢得广泛的人脉。

禁军中唯一被蒙在鼓里的,可能只有韩通一人了。

这时,京城里又四处出现“点检作天子”的流言,这流言越传越广,连三岁稚子都当童谣唱了。这流言也传到三位托孤宰相的耳朵里,但他们听了,全当没听见。为什么会装聋?因为,之前柴荣就因为“点检作天子”这一句话,直接罢免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但张永德有什么野心,做过什么,大半年过去了,没有查到半点“实锤”,反倒是让禁军上下和全国百姓议论纷纷,认为张永德这口黑锅背得太冤了。这样的事,柴荣可以做,一点乱子都不会有,但三位被托孤的宰相,谁也没有这个能力和魄力,一下撤掉赵匡胤的都点检。一是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插手禁军,二是他们也都怕这样做会给自己招来一大串的骂名。多事之秋,作为文官的宰相,虽然理论上有权力,但谁也没胆扛得起这么大的事儿!

由此也可看出,柴荣托孤的三个文臣,个个都是老好人、忠厚人,既撑不起局面,也担不起责任。

其实,“点检作天子”的流言,这次照样是赵匡义他们炮制出来的。他们吃定了韩通是个糊涂蛋,三个宰相谁也担不起事,所以故意放出这样的谣言四下传播,先在舆论上为赵匡胤热热身。 铺场戏做足了,好戏上台,更能获得满堂彩。

唯一敢上书朝堂、直指赵匡胤有不二之心的,是侍御史郑起,但他也没有实锤,只是指出赵匡胤等人言行诡谲,应引起警觉,当今“主少国疑”,赵匡胤不宜再执掌殿前司这支虎狼之师。但他麻着胆子写的这一篇奏折,可说毫无效果,唯一的效果是引起赵匡胤集团的警觉,加快了篡位的步伐。

他们不想夜长梦多,何况此刻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制约赵匡胤。赵匡胤从军年头不长,资历尚浅,从乱哄哄的残唐开始,从来没有一个像赵匡胤这样只有几年从军资历的人能够掀翻龙椅,让自己成功上位。

但别人不行,不等于赵匡胤也不行。

机会和坏消息一起来了。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小皇帝正在高高兴兴地过春节,突然,镇州和定州飞马来报——契丹入侵!北汉的兵马自土门东出,与契丹军汇合,大举南下!

这消息有鼻子有眼,谁敢不信?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等人一商议,急令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领三军北上御敌。

第二天,赵匡胤升帐点兵。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率兵协助韩通守御京城。这是赵匡胤最信得过的兄弟,留在京城,自然是为了搞定韩通。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领军先行北上。慕容延钊虽然与赵匡胤关系很铁,但毕竟不是核心,让他走前面,免得到时让他左右为难,事成后他自然顺势而为。侍卫亲军司方面,赵匡胤点了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以及侍卫步军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张光翰、右厢都指挥使赵彦徽率部随自己出征。侍卫亲军司都是精锐,指挥官都与赵匡胤关系密切,就算有个别搞不定,凭他掌握的殿前司更强的精锐兵马,侍卫亲军司也不敢造次。更主要的是,减少了韩通在京城能控制的兵马数量,留在城里的石守信、王审琦更容易成功。

可是,大军未行,京城百姓却逃了快一半,只有蒙在鼓里的太后和小皇帝还在深宫乐呵呵地过年。

老百姓为什么要逃?因为他们记得,几年前,郭威拿下京城后,手下兵马抢掠了全城几乎所有人家,直到次日中午才停止。而往前推,每次跟着大将军进城来抢皇位的兵马,他们的头子抢皇位,手下的兵马跟在后面抢老百姓,一次也没落下!都在喊“点检作天子”,现在都点检带着几万人的虎狼之师出城,老百姓不是傻瓜,他们能不逃吗?

据说,赵匡胤出城前,回了趟家里。这么天大的一件事,要不要做?失败了怎么办?他心里不能不纠结,他要知道家里人的想法,让家里人做好准备。他一到家,就说:“现在外面到处在说‘点检作天子’,怎么办?”他刚张嘴,他妹妹挥着根擀面杖就冲出来,给他头上敲了一记,喝道:“男子汉大丈夫,大事临头,自己拿主意!跑回家吓唬老娘们,有出息吗?”赵匡胤见了,心意立决,掉头就出了家门。

赵匡胤严令三军,整饬纪律,不得扰民,心神不宁的老百姓慢慢定下神来。当晚,三军将士驻扎于开封东南四十里处的陈桥驿。

“点检作天子”的流言,一般人都以为是蛊惑百姓,到了陈桥驿,很多人才明白,这是极高明的军队动员令。

这些为了吃粮而当兵的人中,二杆子和三青子扎了堆,最渴望的是发财。他们发财的方式,无非仗着自己有刀有枪有兄弟,打了胜仗有赏赐,打了败仗也能三五成群地去抢。如果能把天戳个窟窿,把地掀下一层皮,山一样堆着的银子可以去抢,那才是天底下最美的事了!所以,他们个个明白,如果“点检作天子”,没他们出头不可能,他们一出头,那就是一场财富的盛宴。

这些赵匡胤精挑细选,又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从来不愁事多,只怕事不多。

至于那些军官,更是求之不得,不仅能大发横财,更有加官进爵得富贵的机会。

所以,他们听到“点检作天子”的流言,就是听到最好的动员令,根本不需要战前总动员,个个摩拳擦掌,早早地做好了准备。

一出开封城,有个平时神叨叨的士兵就与赵匡胤的谋士楚昭辅唱起了双簧,他指着天上说,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这意思谁都明白。

当天晚上,赵匡胤喝了很多很多酒,迷迷糊糊早早就睡了。驻扎在陈桥驿的士兵们,三五成群,扎一块儿就聊开了。赵匡胤的谋士和亲兵们,扎到这些士兵中间,聊开了大天。聊的结论是:“皇帝一七岁小儿,我们在前方卖命他能知道?不如让点检作天子,然后与他一起打天下,求富贵!”

说干就干!因为赵匡胤在呼呼大睡,于是一群禁军头目就找到掌书记、头号幕僚赵普。赵普瞅着眼前这群上钩的鱼儿,故意说:“哎呀,点检赤胆忠心,怎么会同意你们这个想法呢?不行!不行!”这一说,把这群兵哥哥吓了一大跳,急忙散开。过了一会儿,又有人去跟他们咬耳朵,于是他们又冲进来,喊道:“按军规,我们说了这样的反话是要灭族的,点检如果不同意,我们就是死路一条。就这么定了,不行也得行!”

赵普见火候已到,便说:“这等大事,哪有像你们这样乱来的!真要做,那得好好谋划才行!”

于是,这群禁军军官围着赵普站成一圈,听他的安排。

赵普先引导他们不要北上,而是直接回京城夺权。得到响应后,又说:“首先,京城不能乱,一乱,其他节度使的兵马都会以平乱为名,拥过来跟我们抢天下,搞不好就白干了。所以,要尽可能平稳过渡,安抚天下。”

这些军官见进了城不能开抢,心有些凉。赵普接着说:“你们都知道,点检一向豪侠仗义,从不小气。此事如果成功,赏赐是断断不会少的!”

听说有大赏,这些人立马又开心了,群情激奋:“干!”

赵普马上命令赵匡胤卫队的军校郭延赟飞马赶回京城,通知石守信和王审琦,让他们火速做好接应准备。

一切就绪,赵匡胤没醒。天都亮了,赵匡胤还没醒。帐外士兵的嚷嚷声惊得战马都振鬃长嘶了,赵匡胤还是没醒!

急性子的赵普干脆不等了,手掀布帘进了大帐,身后跟了一大群禁军。这些人嚷嚷道:“三军无主,愿立点检为天子!”

赵匡胤这才睁开眼,正要坐起来,这群士兵一拥而上,把他抬了起来,抬到公案前,将一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众人扶赵匡胤坐好,一起跪拜在地,三呼“万岁”。

兹事体大!赵匡胤虽不能再装睡,还得继续装作不情愿。众军士懒得理他,直接把穿着黄袍的他抱起来,放到马上。大队人马山呼海啸一般,一路呼喝着向京城奔去。

这时,赵匡胤拉住马缰绳,喝令队伍停止前进,他说:“是你们自己贪图富贵,拥立我为天子。如果你们听我的命令,我就干,不然,我不干了!”

三军都愿听命。

赵匡胤便约法三章,说:“少帝和皇太后,我曾事之为君,公卿大臣,都是我过去的同事,你们不得凌辱!入城后,不得抢掠国库、街市,事成之后,定有重赏,如有违犯,当加灭族刑罚!”

士兵们想想,重赏也是钱,便都答应了。

赵匡胤想当皇帝,想的是当龙椅稳固、江山万年的皇帝,所以从一开始就计划周密,先从立规矩、讲道理开始。即使是谋朝篡位这样的事,他也尽量做在明处,尽量让自己的行为正大堂皇。

他派自己的心腹大将潘美去朝中见宰相等大臣,通报兵变之事,又遣幕僚楚昭辅入城,到他家里通报兵变的消息。

然后统领三军,直扑守御空虚的京城。

潘美给后周朝廷带去陈桥兵变的消息,跟最后通牒差不多一个意思。潘美一到,朝中顿时乱成一团。宰相范质悔得直跺脚:“仓促派大将出征,我辈之罪也!”但没有一个人拿得出应对之策。一旁的韩通看了,恨恨而出,跃马回侍卫亲军司,组织兵马抵抗。

他先是派人去抓赵匡胤家人,但赵匡胤早有布置,全家人都在定力寺设斋进香。韩通的人马再赶去定力寺时,定力寺的僧人们又掩护了赵家人。

然后韩通又带领兵马杀奔都点检署,但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早有防备,事先就派兵埋伏在左掖门,韩通的人马一走近,便乱箭齐发。韩通的手下听说陈桥兵变的消息,心就凉了半截,完全没有斗志,乱箭一来,马上四散而逃,韩通没有办法,只好跟着逃。

这时,殿前司大将王彦超带领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城里。这个王彦超,便是九年前用十文钱打发走赵匡胤的那个复州刺史,当时他一不小心得罪了赵匡胤,后来一直想找机会补偿。王彦超一进城,正好遇到四散溃逃的韩通和他的手下,二话不说,上前就是一通乱杀。韩通难以抵敌,逃回自己家中躲避,王彦超不依不饶,闯入韩通家中,杀了韩通和他的妻子及三子三女。

这场改朝换代的政变,韩通是后周朝廷唯一一个殉难的大将。

赵匡胤率兵从陈桥驿入城,要经过陈桥门。本来石守信、王审琦已经搞定的事,不知为什么,守城的两位军校就是拒不开门。手下人一见就生了气,准备攻打,赵匡胤却摇摇头,领兵绕到另一座门,守门的一见赵匡胤,马上开门迎接。

赵匡胤进城后,手下兵丁只是按照命令,迅速布控各个要害位置,没有干扰街市,做到了秋毫无犯,与历次兵变完全不同。赵匡胤也松了一口气,他没有直接去皇宫,仍旧回到殿前司都点检署。

不一会,军士押着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过来了。赵匡胤一见他们就哭开了:“我受后周世宗厚恩,被三军所逼,以至如此,这可怎么办呀?”

三位宰相还没开口呢,一帮军卒就朝他们挥舞刀剑,喊道:“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

范质吓得簌簌发抖,另两位宰相早已朝着赵匡胤跪了下去,三呼“万岁”。

范质只得见样学样。

赵匡胤急忙扶起他们。范质流着泪,对赵匡胤说:“点检想以禅让之礼受让帝位,则当侍奉太后如母,养育少帝如子,勿负先帝旧恩!”

赵匡胤跟着也动了感情,含着眼泪答应。

接着,赵匡胤在范质等几位宰相的陪同下,来到崇元殿。文武百官都来参拜,惊魂未定的小皇帝柴宗训也被请了出来。礼官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禅让诏书,宣读完毕,然后宰相范质等人扶着赵匡胤升殿,换好龙袍,坐上皇帝专享的龙椅,接受百官的拜贺。

从此,赵宋王朝正式建立,开国之君赵匡胤这年三十四岁。

柴宗训被降为郑王,符太后改为周太后,迁往房州,并让为人宽厚的启蒙老师辛文悦当房州知州,照顾这一家的生活。赵匡胤还赐给柴家可以免死的铁券丹书。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赵匡胤接着又大发诏令,立母亲杜氏夫人为皇太后,妻子王氏为皇后,天下州县与天子名讳相同者,皆换名以避讳。他的两个弟弟,赵匡义自此改名为赵光义,赵匡美改名为赵光美。

登基后的第三年,赵匡胤在新建的太庙中立了一块誓碑,上面刻了三句话,此后每位新皇登基,都要在誓碑前默念这三句话——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自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这说明,赵匡胤从柴氏孤儿寡母手里得了天下,的确没有像其他篡位的帝王那样,把前代帝王及其亲属全部斩草除根,赶尽杀绝,而是宽待柴氏一家。

还有一件事也能看出赵匡胤对柴家的宽厚。

禅让典礼后,赵匡胤带着一帮人进了皇宫,宫中太监、宫女都出来迎接。有两个抱着幼童的宫女引起了他的注意。一问,那两个幼童是柴荣的两个幼子,一名柴熙让,一名柴熙谨。赵匡胤便向身边的赵普等人询问处理意见。赵普眼也不眨,说:“去之!”在场的文武大臣都赞同,唯有大将潘美手扶柱子,一声不吭,赵匡胤便问潘美:“你是不是认为不能这么做?”潘美还是不吱声。赵匡胤叹了一口气,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潘美这才说:“臣与陛下北面事周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猜疑。”后来,赵匡胤把柴熙谨赐给潘美,说:“这是世宗之子,你不能认他为子,只能认其为侄。”潘美把柴熙谨领回家,改名为潘惟吉,把他养大。潘惟吉长大后踏入仕途,给赵宋王朝当了刺史。

接着,赵匡胤追赠韩通为中书令,厚礼安葬。

后周的文武百官,一律留用原职。参与兵变的官兵和幕僚,都得到了赏赐和升迁。赵普从掌书记升为右谏议大夫、枢密院直学士,看上去官不太大,但赵匡胤对权力中枢枢密院进行了改造,让赵普这样的心腹实际掌管枢密院。

刚刚二十二岁的赵光义擢升为殿前都虞候,跟枢密院一样,赵匡胤对殿前司同样进行改造,让殿前司的实权牢牢握在弟弟赵光义手中。

赵光义年纪轻轻就占据如此高位,并非仅仅因为他与赵匡胤的血缘关系,而是因为在这一年不到的时间里,赵光义显示出过人的才能,行事老成、周密、持重、果敢,得到了赵匡胤的赏识。赵匡胤让他掌握殿前司,的确是论功行赏!

而在赵光义心里,二哥能得江山,他不仅功不可没,甚至可说居功至伟。二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殿前司的二把手登上君临天下的皇位,这是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奇迹。没有自己的组织运营和各方联络,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在他看来,他二哥的江山,理应有他的一半!

没太费事就登上皇位,赵匡胤却丝毫高兴不起来。他不想像他前面的十几位皇帝那样,屁股没坐热就被人推翻,或是早死。这样的皇帝过得再快活,也是失败。从安史之乱算起,国家动乱、分裂已经二百多年,他想再回盛唐,让国家安定,黎民百姓都过上正常而富足的生活。都说他登基是天命攸归,这才是他的命,是上苍托给他的,必须完成的使命。

他跟在郭威、柴荣身边,看着他们做了九年皇帝,他知道做皇帝难,做好皇帝更难,而要做比郭威、柴荣更好的皇帝,那是难上加难。但是,天大的难,他也得做,而且要做到最好,要比他崇拜的柴荣好很多才行。比他们干得好,结果就完美,错事也会变成好事,污点也会成为亮点。那时候,历史会说他的行为是为了拯救国家和黎民,当仁不让,是义举。不会有人说他从孤儿寡母手里夺下江山,拿他登基的过程当戏说。再说了,他不过是把郭威演过的剧本重演了一次。

总之,他要当一代明君,让江山千秋永固,让天下黎民共享万世太平。

要做到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还得像他一直说的那样,守规矩、讲道理。

天下何物为大?

道理最大!

但道理不能硬塞给别人,先得从皇帝自己做起,做给天下人看。这叫率先垂范。这事儿皇后也得跟着做,那叫母仪天下。

有一次,赵匡胤在宫外出行,仪仗严整。走到大溪桥,突然,不知从哪里“嗖”地射来一箭,虽然没有射中赵匡胤,却射在他头顶的华盖上。侍卫们好不紧张,一下全散开去追捕。他却喊住侍卫,不要追捕刺客,反倒走下辇车,敞开胸膛,哈哈大笑,说:“我就在这里,我不动!你射呀!放心大胆地射,光明正大地射!”

因为不知道刺客躲在哪里,侍卫们都非常紧张,赵匡胤却浑然无事,敞开胸膛站了好一会,才登上辇车回宫。

赵匡胤这么做,是想让天下人知道,他当皇帝不是贪图富贵,他为国为民,坦坦荡荡,连死都不怕,没有什么能够阻拦得了他。

其实他何尝不怕!每次出行,都防备周密,这次只不过是个意外。即使在宫中,他也让太监和宫女们勤练武艺,说不定什么时候遇上事了,也能救个急。

赵匡胤一向节俭,为了减少用度支出,只配了一百多个宫女和太监。他登基后很少穿新衣服,还经常把旧衣服赏给大臣,特意告诉大臣这是他穿过的衣服,要是看到大臣穿他的旧衣服,就特别高兴。他的目的是上行下效,不要有奢靡之风。他还把皇冠上的珠玉去掉,大臣们跟着也不敢在服饰上太讲究。几年后,他的女儿长庆公主渐渐长大,有一天穿了身用翠羽绣花点缀的裙子来看他,他提醒长庆公主不要穿这么好的衣服。女儿说:“我贵为公主,总不能穿得太寒酸,让人笑话。”赵匡胤便耐心地开导女儿:“正因为你是公主,你穿什么别人都会仿效,你把翠鸟的羽毛穿在身上,如果别人仿效起来,那天下的翠鸟就要遭殃,翠羽的价格也会大涨,国计民生都会受影响。”长庆公主被他说服,从此也跟他一样衣着俭朴。

赵匡胤以前很爱喝酒,每逢大事、特别是大仗之前,往往喝得大醉,当上皇帝后,就很控制了,也劝诫大臣不要沉湎酒色。有一天深夜,他突然想吃羊肝,本想让御膳房做好送来,后来一想不妥,如果御膳房知道自己好这一口,那就得时时备着,下面也会想方设法送来,就算一天只杀一只羊,自己能吃多少呢?这是特别大的浪费。

他对住处要求也不高,尽量从简,窗帘和门帘都很简朴,用芦苇编织,外面罩上轻纱,连竹帘都舍不得用。大臣们也看样学样,家居都不奢侈。赵匡胤日常用的物件,多是后周遗留下的旧物,连他出行的车辇,也是后周皇帝用过的。他把“治世莫若爱民,养心莫若寡欲”直接写在屏风上,让自己天天看到。

他节俭,但并不抠门。给家人的用度很省,但赏赐大臣,他非常大方。宰相范质生了重病,他上门探望,发现身为宰相的范质家中连招待客人的茶碗都没有几只,便问范质:“你身为堂堂宰相,怎么家里连碗也没几只呀?”范质答道:“我很少会朋友,即使请人吃饭,也是以前的穷朋友,不需要太多碗碟。”赵匡胤大为感动,当场赏赐范质黄金二百两、白银一千两、绢一千匹、钱百万,把范质感动得直要从病床上爬起来,向赵匡胤下跪,此后对赵匡胤更加忠心。

如果地方上出现灾害,他在赈济灾民上,也从来不吝啬,总是拿出大量的金钱和粮食用来赈灾。如果有灾民饿死,或是流离失所,赈灾钦差和地方官员都脱不了干系。

郭威和柴荣的很多法令,经过几年实施后,效果如何,都有显现。赵匡胤对这些法令的取舍有自己的思考,如柴荣打压佛教、勒令僧尼还俗、拆毁佛像以铸铜钱的举措,虽然解决了当时劳动力缺失、货币流通不足等大问题,但到了赵匡胤手上,他还是做了调整。

在调整前,他亲自去了趟开封的大相国寺。在佛像跟前,他踟蹰了:入庙进香、拜佛,这是规矩,但自己现在是一国之君,这一拜大失威仪。一旁的僧人见了,明白了他的心思,便说:“善哉!现在佛不拜过去佛!”这话说得很有智慧,不仅给赵匡胤打了圆场,还把赵匡胤好好地奉承了一番。赵匡胤大为受用,再次觉得,佛教有大智慧、佛地多有智者。再加上当年在襄阳,委实得到一位老僧人的大力帮助。所以,他对佛教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在控制寺庙总体规模和僧尼总人数的基础上,不再对佛教有其他限制,使佛教在经历了后周世宗的严格禁锢后,又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

但长治久安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眼下最紧要的,是尽快获得全国各地的拥戴,清除一切危及政权稳定的因素。

安顿妥京城,赵匡胤接着向外地发布诏书,特别是各地的节度使,每地都有使臣专职送达。最先表达忠心、愿意归附的是忠武军节度使张永德和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这两位分量极重,赵匡胤在禁军这几年的为人以及与他们的交情在这时发挥了作用。但赵匡胤从殿前都点检到九五之尊,时间太短,步子太大,其他节度使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所以大多数都在观望中。有些节度使向特使打听朝中宰相、枢密使、禁军将领和近臣的姓名,发现一个也没有更换,这才放下心来,拜服赵匡胤。赵匡胤善待柴氏母子,对心怀不满的大臣也比较宽容,渐渐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同和好感,拥戴他的节度使越来越多了。

但不服气的也不少,有些还心怀异志,如成德军节度使郭崇时常对着后周世宗的遗像哭,保义军节度使袁彦日夜缮甲修兵,朝中还有护国军节度使杨承信准备谋反的传言。

最有威胁的还是手握重兵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这两镇兵马实力强大。李重进本来就是侍卫亲军司的总头领,在禁军的年头比赵匡胤长得多,人脉自然也比赵匡胤广,现在手中的兵,也是禁军的老底子。如果他们同时起事,再联络其他藩镇,赵匡胤仅凭手中的禁军,并没有一举剿灭他们的把握,而一旦失败,他的皇位也就坐到头了。

赵匡胤决定拉一个打一个,一个个分开来收拾。

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吃了一辈子军伍饭,从后唐起就带兵,后来跟了郭威,关系好得跟铁哥们儿似的。柴荣登基后,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平之战,就是在他的地盘打的,他作为泽、潞二州的守将,对高平大捷也是很有贡献的。但后来李筠倚老卖老,傲视朝廷,擅用征赋,竟然还囚禁朝廷派来的监军使。柴荣很恼火,但一直腾不出手来收拾他,念他的确担起了防御北汉的重任,只是下诏责备一下就交代过去了。赵匡胤登基后,在他原职之上,又加了个“中书令”的官衔,但李筠自恃手底下兵强马壮,野心膨胀,根本不把资历、年龄都比他低很多的赵匡胤放在眼里,但幕僚们认为他远未准备好夺权,不能马上翻脸,他只好耐着性子接受了。

赵匡胤知道李筠铁了心要跟他抢江山,知道他在联络北汉和李重进,便决意在对手未结成稳固同盟前,先激李筠造反。当李筠的儿子李守节来拜见时,赵匡胤故意问他:“太子,你为何而来?”把李守节吓得够呛,然后赵匡胤正告李守节:“你回去告诉你父亲,我未为天子时,任他为之而未管束他,现在我当天子了,难道他就不能臣服我吗?”李守节回去后,李筠就开始公开进行谋反的准备活动,并派牙将李继冲带人去太原向北汉求援。

然后他就扯起旗子干开了。干之前,幕僚们给他设定的战略,是利用潞州所在上党地区的地理优势,沿太行山脊南下,直取洛阳,再联络辽国、北汉、后蜀及淮南李重进,让赵匡胤四面受敌,与赵匡胤一争高下。赵匡胤最怕的,也是这一手。但李筠太自信、太乐观了,竟然说:“禁军军校皆吾旧人,闻吾到来,必定倒戈归我,我有儋珪枪、拨汗马,何愁天下不平?”他竟然没想到,现在的禁军已经是赵匡胤一手锻造的精军,与以往岂可同日而语!他连这个都没想清楚,便亲率三万大军南下,很快攻占了泽州,杀死泽州刺史。

赵匡胤怕的是李筠从太行山脊直扑洛阳,现在李筠直扑泽州,赵匡胤便命驻守河北的侍卫亲军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与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率前军迎战,并叮嘱他们不要让李筠下太行山,只要守住关隘,必然破敌。然后又令驻守真定的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彰德军留后王全斌率兵与石守信会合。不久,石守信传来捷报,在长平南击破李筠,斩首三千。

李筠一反,有些地方的节度使也有点蠢蠢欲动了,必须迅速剿灭李筠,方能扭转这个局面,于是,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赵普、赵光义都跟随他亲征,同时,他令侍卫马步军靠近韩令坤屯兵河阳,以为接应。这大大出乎李筠意料,在泽州城南,李筠的部队与宋军大战,李筠大败。增援李筠的北汉大将范守图及数千援军皆被擒杀,李筠逃入泽州城内。赵匡胤亲自在城下督战,日夜攻城。十几天后,侍卫控鹤左厢都指挥使马全义率死士数十人攀缘城堞而上,赵匡胤亲率卫兵紧随突击队冲入城内,李筠投火自杀,留在泽州城的北汉宰相卫融被擒。赵匡胤挥军直指潞州,李筠的儿子李守节出城投降。

仅用一个多月时间,赵匡胤就剿灭了李筠的叛军。另派“义社十兄弟”中的李继勋任昭义军节度使,镇守泽、潞二州,防备北汉,同时,免收泽、潞二州当年租赋,与民休息。

据守扬州的李重进在后周时就与赵匡胤不对付,赵匡胤即位后,将李重进的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的职位给了自己的心腹韩令坤,但给李重进加了一个中书令的官衔。李重进为了试探赵匡胤,请求进京谒见赵匡胤,赵匡胤委婉地拒绝后,李重进确定赵匡胤不信任他,于是开始招兵买马,加高城墙,加深护城河道,然后派使臣联络李筠,合谋一起造反。谁知使臣在半路上直接进了京城,把密信交给了赵匡胤,赵匡胤便让使臣设法稳住李重进,不要让他过早反叛。使臣回去后,果然劝李重进小心行事。

赵匡胤摆平李筠,腾出手后,又想逼李重进造反,以便堂而皇之地收拾他,便改命李重进为平卢军节度使,移镇青州,然后让使臣带着赐给李重进的丹书铁券去扬州,打消李重进的疑虑。李重进见赵匡胤要自己移镇青州,心就凉了,马上扣押使臣,准备造反,又联络南唐,以求支援。但南唐自从被后周世宗抢走江北之地后,元气大伤,更惧怕赵匡胤的神勇,哪敢援助李重进!

赵匡胤得知消息后,马上削去李重进一切封爵,令石守信、王审琦率侍卫亲军司、殿前司的禁军前往征伐,自己亲自带着赵普、赵光义,率大军南征,顺流而下,很快抵达淮河南岸。石守信听说皇帝都到淮河了,指挥大军一阵猛攻,很快击溃了李重进大军,顺势包围了扬州,把李重进困在城里。石守信把围城消息禀告赵匡胤后,却不急于攻城,等赵匡胤一到,马上命令三军攻城,当天就把扬州城攻下。李重进带着全家人赴火自焚。

赵匡胤进了扬州,将李重进同党数百人尽皆处死,然后赈济城中百姓,赦免李重进亲族、部属之罪,迅速消除了当地因战争引起的动荡。

赵匡胤如此迅速地镇压李筠、李重进的反叛,让天下见识了自己的实力,那些一直观望摇摆的地方势力,即使心里对赵匡胤篡位的行为不满,也没人敢不自量力,出来与赵匡胤相斗,纷纷归附新朝。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