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赵匡胤传
  4. 第三章 风云际会
设置

第三章 风云际会(1 / 1)


那个荒唐的年代有无数的荒唐事,最荒唐的是,手握重兵、割据一方的节度使,谁都不把皇帝当回事,梦想逮着机会自己当皇帝。

刘知远当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他的儿子刘承祐继位。刘知远的弟弟刘崇首先不乐意,很想把侄子的位子抢过来,但忌讳刘承祐身边的大将郭威,迟迟不敢动手。

他不动手,天下人却知道他迟早会动手。而另外的人先忍不住,抢先动手了。

先动手的是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李守贞说起来也是一代名将,曾大败契丹大军,任河中节度使后,“招纳亡命,养死士,治城堑,缮甲兵,昼夜不息”,兵强马壮,没怎么把其他地方的人马放在眼里。

在他前面,已经有好多位领兵大将因觊觎皇位丢了小命,但他觉得别人不行,自己可以。

一是刘崇一直在并州广蓄兵马,久有异志,朝廷对他不得不防,必须分兵对付。二是他可以学石敬瑭,给契丹人当干儿子,让契丹人帮他得到皇位,虽然前面杨光远、赵德钧、赵延寿、杜威等大将结交契丹没有成功反倒都丢了性命,他却一直认为契丹一定会帮他。于是,李守贞一次又一次派密使带着蜡丸密书去笼络契丹,这些蜡丸有一大半在边关被朝廷查获,他却一无所知。三是他帐下有个和尚说自己知异数,一直说他有帝王之相。有一次他打了个赌,当着众将官说道,自己只要射中墙上画中老虎的舌头,就会有大运来临。他张弓搭箭射去,竟然一箭中的。由此他坚信自己必是皇帝命。四是老朋友赵思绾出兵夺了长安,给李守贞送来了表章和御衣,摆明了是要他出头做皇帝。有了这几条,他认定自己铁定成功,于是自命为秦王,反了!

他不仅自己反,还串通凤翔节度使王景崇、永兴军节度使赵思绾一起反,互为呼应。另派手下骁将王继勋据守潼关。

河中、凤翔、永兴三镇,均是天下重镇,三镇一反,天下震动。

皇帝马上命郭威平叛。

郭威派出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人分兵征伐。

李守贞以为自己的军队很能打,没想到郭威的兵马才是真能打。几场仗打下来,李守贞节节败退,一直退回河中城。白文珂带人屡次攻城,屡攻不克。李守贞这么多年苦心经营,把河中城修得坚固无比,并且在城内广积粮草。

只要城不破,李守贞就不怕。因为,刘崇迟早会出手抢侄子的皇位,契丹很需要中原再出一个像石敬瑭那样的儿皇帝,迟早也会来救他。王景崇、赵思绾都有悍兵骁将,朝廷不得不分兵应付。只要时机一到,他倾城而出,天下还会是他的!

他没想到,郭威亲自来了。

郭威带着赵匡胤等几个亲兵绕着河中城兜了几个圈子,回来后命令继续围城。在河中城东、西、南各筑一个大寨,只留北方不筑,留个缺口。又征调周边五县百姓两万多人,在大寨与河中城之间,筑起一个接一个的小堡垒,并串连起来,既护卫大寨,又围住河中城。

大家都不理解郭威为啥要这么干,赵匡胤也不懂:白文珂他们已经把河中围了很久,现在主力大部队来了,一鼓作气攻下城池,势在必得,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郭威不解释,只是命令大家各司其职,严加守护。

赵匡胤每天跟在郭威身边,跟着他巡查兵营,跟着他和士兵一起吃大灶,还跟着他查看天气、水文、地理。除了没进河中城,郭威角角落落都看到、走到。

但还是不攻城,一个月过去,两个月过去,三个月过去了。郭威按兵不动,每天带着赵匡胤等亲兵巡查、看望伤病的士兵,和士兵一起吃大灶。

朝廷赏赐来了,郭威一文不取,全部犒赏三军。

其实,郭威带来的队伍,大多数是李守贞的旧部,李守贞从后晋开始,就多次执掌禁军,跟这些人交情不浅。这也是郭威只围不攻的重要原因。现在,三军上下得了郭威的好处,变得同仇敌忾,一致表示:跟定郭威,困死李守贞!

这天深夜,营帐外突然一阵嘈杂,早已准备停当的各队人马立即齐整整地出营列队。原来,李守贞带着人马冲出城来,看到郭威的军队严阵以待,只好扒了城外的几座小堡垒,又退回城里去了。

次日一早,郭威命令将这几个缺口马上补上。

过了十来天,李守贞又在深更半夜冲出来,还是只能扒毁几个小堡垒而已。

第二天郭威又迅速补上。

这样反反复复好多个回合。

李守贞扒起来很费劲,郭威补起来却很轻松。

更有意思的是,每次李守贞带出来的人马,回去的时候一次比一次少。

一年时间过去了,城外的郭威有吃有喝,斗志旺盛,城里的李守贞存粮越来越少,仓底都快露出来了。再说了,主粮还有一点,副粮呢?蔬菜、猪肉、酒食,能有吗?一年多只吃点干巴巴的主粮,沉得住气吗?人心早乱了。

这天,郭威号令三军:马上攻城!

郭威攻城,只攻三面,把北面留下来,一个士兵都没有。

城里人都不傻,摆明了城要破,谁还肯为李守贞卖命,一忽拉的,全涌到北门,打开城门,往北逃去。

李守贞不逃,他知道北方也逃不脱。他领着全家人,关在屋里放了一把火,一家人一起在烈火中丧命。

那些从北门逃出的人,逃了没多久就被郭威埋伏的人马给堵了。伏兵张着弓搭上箭,大声喝问:“降还是不降?”

所有的人尽皆下马,一起投降。

这支李守贞苦心孤诣经营多年的精兵,尽归郭威所有。

这一年多,跟着郭威的赵匡胤真是大开眼界。

这天,他趁郭威心情好,请教郭威怎么能这样打仗。

郭威说:“虽然李守贞造反是利令智昏,但他不是没脑子的人。我了解他。虽然我全力攻城,不几日必然攻下,但我的士卒都是精兵良卒,将来还有大用,不能多死人。再说李守贞这支队伍能大败契丹,实力不弱,我还想据为己有。他吃定我找他速战速决,以为我忌讳刘崇异动。我一方面派耳目盯死刘崇,另一方面知道只要契丹不撑腰,刘崇断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李守贞以为我不敢长时间围困他,我偏要长时间困住他,打击他的心理。筑大寨、筑堡垒,都是在告诉他,我要困死他。然后让他一次次突破,一次次失败,一锤子接一锤子,先从心理上锤死他!”

“您怎么知道他一定会从城里突击,扒毁那些堡垒?”

郭威哈哈一笑:“这早在我的意料之中。河中城池虽然坚固,但被长期围困的人,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他不知道我哪天会突然攻城,为了获得心理上的一种安全感,同时也为了稳定城里的人心,让城里军民知道他还有实力,他一定会反复出城,显示自己的力量。”

赵匡胤拜服。

永兴军节度使赵思绾也算是能打仗的人,像守命根一样守着他的属地。新皇继位,命他入朝拜谒,他却认为一入朝定然没命,于是拼命撺掇李守贞造反,攻下长安后,送李守贞表章和御衣,硬是捣鼓李守贞先扯了反旗。但他也没得到自己想要的安生日子,郭威一声令下,镇宁军节度使郭从义就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一直围了几个月,城里粮尽,生性残暴的赵思绾竟然以人肉为食。

郭威解决了李守贞便赶到永兴,赵思绾看到郭威,再也没有死扛下去的勇气,直接打开城门投降。

不杀降兵是规矩,但赵思绾这种禽兽不如的东西,怎么能让他再苟活人世呢?这天,赵匡胤看到郭威拿出一封信札,交给一位来自蜀地的亲兵,让他乔装打扮一番,悄悄送到赵思绾家中。不久,这名亲兵就带回了赵思绾的回信。郭威打开一看,立马让赵匡胤将这封信送到郭从礼兵营。

第二天,郭从礼以勾结后蜀的名义,逮了赵思绾全家,将赵思绾及儿子斩于闹市。

围困王景崇的是郭威手下的赵晖。凤翔是军事要地,王景崇的兵马实力比赵思绾强很多,但也被赵晖打败围进城里。赵晖铁桶似的把凤翔围起来。郭威赶往凤翔的途中,趁着向赵匡胤解说打垮李守贞智计的高兴劲儿,想考考赵匡胤,问他:“你想想看,怎么对付胆子不大却奸诈无比的王景崇?”

赵匡胤说:“凤翔紧邻后蜀,王景崇必然会勾结后蜀。可以一边加紧进攻,一边另派一支精兵假装后蜀兵马接应王景崇,趁机歼之。”

郭威点头:“不错,就按你说的办!”

赵匡胤一番布置,一方面让赵晖派出人马,掘壕而进,日夜不停地加强攻势。另一面,派出一千多精兵,伪装成后蜀的军队,从南面山上下来。王景崇以为救兵来了,派出城里几千精兵出城迎接,被赵晖设埋伏杀光,从此不敢复出。得知郭威赶到后,他彻底绝望,让手下出东门投降,自己带着全家自焚而死。

郭威以全胜收兵。三镇之乱就此平息。这是赵匡胤首次经历的系统性战役。

郭威凯旋还朝,刘承祐给他升官至侍中,仍任枢密使,赐金银各五千两,绢绵各五千匹。郭威不肯独自受赏,把功劳让给了众将士和在朝的诸位大臣,皇帝一开心,便把朝中所有大臣和下面的藩镇全给赏了。真是满朝欢喜,一团和气。

喜洋洋的朝廷却不能让郭威开心。后汉高祖刘知远临死前,觉得儿子刘承祐太年轻,任命郭威、苏逢吉、杨邠、史弘肇为顾命大臣,辅佐刘承祐。刘承祐不过一刚刚二十出头的大孩子,拿不出什么主意,几个大臣却一个个主意大得出奇,互不服气,当然也不服郭威。郭威不想跟他们费口舌,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躲得远远的。

郭威回京,赵匡胤也终于回到家,见到父母、贺娟和弟弟妹妹,一家人团聚,欢笑和眼泪全有了。赵弘殷听说儿子在郭威手下当亲兵,连连称好!他佩服郭威,不仅是郭威权力大,后汉的军队,包括藩镇那些节度使的兵马,都由他统领,更在于郭威本事大,人品好。郭威好好的,皇帝的江山就有了压舱石,沉不了!他说,郭威不只是大人物,更是大英雄。

赵匡胤还有个大惊喜:他在郭威家中,见到了在岳州相识的郭荣,让他想不到的是,郭荣是郭威的养子。郭荣看到赵匡胤成了父亲身边的亲兵护卫,自是十分高兴。

这时,河北边境的州郡奏报,契丹不断出兵滋扰,危及边境安全,请求朝廷派兵加强防御。于是,皇帝任命郭威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担任起镇守河北、防御契丹的重任。

离开京城是非之地,郭威好不开心,想不到,几位大臣为他出征的事大吵起来。

宰相苏逢吉很不放心郭威顶着枢密使的头衔在外带兵,理由是枢密使虽然名义上官职略小于宰相,但掌管军政大权,权力实际上比宰相大多了,如果再带兵在外,在外面搞出名堂来,那太可怕。中书令史弘肇却认为郭威必须带着枢密使的头衔出征,这样才好统率诸路兵马。两人争执不下,皇帝也发愁。郭威反过来劝慰皇帝说:“我率兵在外,一定不负陛下重托。朝中之事,太后见识多,您要多听她的,另外,苏逢吉、史弘肇都是先帝老臣,尽忠为国,陛下要与他们推心置腹,国家就会越来越好。”

出发的时候,郭威带上了养子郭荣。

郭威对契丹军队研究已久,他驻守邺城后,四处出击,痛击契丹“打谷草”的骑兵,边境逐渐安宁下来。

没想到,这时的京城,一场惊天动地的巨变开始了。

刘承祐当皇帝快三年了,越当越觉得憋屈。所有的权力,都被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王章、郭威等几个大臣瓜分了,根本没他啥事。有一天,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在朝堂议事,议好后,一直呆坐在龙椅上的刘承祐提醒说:“事成之后,不要使民众有怨言。”杨邠白了他一眼,说:“皇上不要多管,有臣在!”生生把刘承祐给噎了回来。

刘承祐很生气,他想做真正的皇帝,决定对妨碍他的重臣动手。他暗地里联络李业等几个大臣,决定把几个手握大权的人去掉。一天早朝时,埋伏的士兵杀了史弘肇、杨邠、王章三人,接着又杀了他们全家。宰相苏逢吉在一旁看着,不吱一声,内心却为几个政敌落此下场而窃喜。

本来,杨邠总机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典宿卫,王章掌财赋,四个人把朝政大权包揽了,现在,四个大臣除了三个,只剩一个手握兵权在外征战的郭威。郭威是最不爱惹事的人,一直不参与朝廷的钩心斗角。如果刘承祐到此收手,他的目的其实达到了。但他杀心一起,眼睛就红了,连郭威也要杀,要把郭威手里的兵权夺回来!

这个没干过大事的毛孩子把事情想得太简单,派供奉官孟业带着诏书偷偷去邺都,命令河北行营都指挥使郭崇威、曹威杀郭威和监军王峻。郭崇威见了诏书,大惊,马上将孟业关起来,带着皇帝诏书来见郭威。郭威没想到,自己一门心思精忠报国,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这个小皇帝却来要自己的命。既然如此,那就一不做,二不休了!

郭威的这些变化,亲兵护卫赵匡胤都看在眼里。

郭威马上召集几名心腹大将商议对策。大家的意见很明确:杀回京城,“清君侧”!

亲信魏仁浦又出一招:既然皇帝来诏书了,干脆再造一个诏书。于是,郭威把自己的官印倒过来,印在假造的诏书上,诏书上写的是命令郭威诛杀营中诸大将。这诏书在军营一公布,立即炸了窝,将士们全都扯起嗓子吼着要跟随郭威去“清君侧”!

郭威留下养子郭荣镇守邺都,命郭崇威为先锋,亲率大军向京城汴梁进发。

走到半路,郭威觉得戏还没做足,他得讲规矩,更要讲道理,不能给人以任何“弑君篡位”的口实。于是,他给刘承祐写了封言辞恳切的信,说只要皇上收回成命,他马上退兵,以后仍然“君是君,臣是臣,我郭威仍然死心塌地地做皇上的忠臣”。

但这时的刘承祐完全疯掉了,他现在不是不信郭威反,而是生怕郭威不反。因为,他已经收到各地藩镇效忠和勤王的表章,天平军、平卢军、永兴军、泰宁军、匡国军节度使高行周、符彦卿、郭从义、慕容彦超、薛怀让等,正统率本镇人马赶往京城,人多势众,你郭威这点兵马,不是找死吗?

这个毛孩子,他把郭威的最后通牒理解成郭威心虚胆怯的求饶信了!

他马上公开郭威的书信,作为郭威谋反的证据,然后把郭威全家数十口全部诛杀,不顾李太后的百般劝阻,竟然亲率京城禁军,领着苏逢吉、聂文进、郭允明等人,出城迎战郭威!

郭威的妻子及三个儿子、养子郭荣的妻子及三个儿子,全部死于刘承祐之手!

听到消息,郭威虎躯一震,吐出一口血来。

全军将士听闻噩耗,肺都气炸了,他们同仇敌忾,誓为郭家报仇!

郭威的队伍,就此从叛军变为正义之师,而且是哀兵。郭威统率全军,势如破竹,直扑汴梁开封。郭威在七里坡与刘承祐的队伍相遇,当即展开大战。刘承祐的军队像纸糊的气球,一戳即破,四散溃逃。刘承祐跟着郭允明逃到赵村,被郭允明一刀取了性命。

郭威的军队摧枯拉朽一般,一举攻克汴梁。郭威放任手下在城里大掠三天,不闻不问。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安抚他全家惨死的伤痛。

坏事干尽,已经逃回汴梁的宰相苏逢吉,自知不会有好下场,在家中结果了自己的性命。

郭威回到汴梁第一件事就是入宫。现在,能够影响大局的只有李太后,把她摆平了,还在路上的五路勤王大军就会回头,国家就能免于大乱。

宫门外虽然重兵把守,但深入内宫时,郭威只带赵匡胤一名亲兵。他对赵匡胤说:“我们守规矩、讲道理,但不可能守死规矩、讲死道理!”

赵匡胤大声答:“明白!”

赵匡胤只身走在郭威前面。到了李太后的殿外,门口两位披甲护卫挡在前面,要赵匡胤留在外面,赵匡胤一把将两名护卫推开三尺,大跨一步进到室内,郭威随后进来。

李太后见了郭威,连忙站起身来。郭威抢上前,连磕三个响头,说:“属下真不该这样做。但属下不明白,不这样做,还能怎么做?请太后明示!”

李太后上前亲自扶起郭威,满眼含泪,说:“不怪你!是我没教好自己的儿子!”

郭威听了,再也忍不住,两手捧脸,大哭起来。

李太后耐心地等郭威哭完,这才缓缓地说:“我儿子不知轻重,独断专行,致有今天之祸,也害了你家人性命。现在覆水难收,刘家的江山,也坐到头了。我就把国家托给你,望你善待百姓。”

郭威急忙跪下,说:“禀太后,郭威谨守为臣本分,不敢觊觎皇位!皇位仍属刘家!”

李太后当然知道三禅三让的典故,所以再三请求郭威当皇帝,郭威坚辞不受。

最后,议立刘崇的儿子、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并安排宰相冯道马上去徐州迎刘赟。刘赟即位前,由李太后垂帘听政。

严重的事态好像就此平息了。但赵匡胤心里很清楚,好戏在后面!

这天,他趁郭威心情尚好,问:“万一刘赟即位后,比刘承祐更坏,怎么办?”

郭威漫不经心地应道:“他如果不懂怎么当皇帝,我们就教他做一个好皇帝。”

这时最激动的,是远在并州的刘崇。郭威率兵赴汴梁,他只要统率并州大军,直接就抄了郭威的后路,郭威让郭荣留守邺都,防的就是他这一手。但刘崇不想这样帮侄儿灭了郭威,助侄儿坐稳皇位,他最想要的是郭威与侄儿先斗个你死我活,双方元气大伤,然后他大兵一出,轻易就能把龙椅挪到自己跟前。郭威拿下汴梁,刘承祐死后,刘崇恨得咬牙切齿,准备跟郭威拼个鱼死网破。万万没想到,郭威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刘赟,还来了封言辞恳切的信,说了一大堆不能僭越当皇帝的理由,可把刘崇乐坏了。本来马上出发的人马就地解散,放大假让他们喝酒赌钱乐呵去了。

刘崇这边没事,郭威却收到一封关防急件,说契丹大军压境,将不利于中原。安排妥当后,郭威统率三军离开汴梁,直奔邺都。

一路上走走停停,谁也不着急,倒是经常有三三两两的人物,进到郭威的军中大帐,关起门来议事,一议就是大半天。

这天,大军走到澶州就不动了,扎营歇息。半夜时分,兵营突然嘈杂起来,声音越来越响。有个校尉大喊:“我们入汴梁,要了皇帝的命,把皇室的财产抢光了,如果刘赟当皇帝,我们能有好下场吗?”

士兵们里三层外三层把郭威的军帐围了个水泄不通,目的只有一个,要郭威当皇帝!

郭威走出辕门,急得直跺脚:“你们这是要干什么?逼我造反吗?”

军士们叫道:“刘赟当皇帝,我们没活路!你当皇帝,我们一起求富贵!”

郭威连声说“不行”。这时,一直在身旁的赵匡胤跨步上前,一把扯下辕门前一面黄色的旗帜,披在郭威身上,俯身下拜,喊:“皇上万岁,万万岁!”

事已至此,郭威装出一副无奈的样子,带领三军再返汴梁开封,带着赵匡胤再入内宫。这回,李太后亲自捧出传国玉玺,交给郭威,当场命郭威为监国。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走到半路的刘赟,被王峻派人给杀了。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周,定都汴梁。

这一年,赵匡胤二十五岁。

雄踞并州的刘崇没有等到刘赟当皇帝的喜讯,却等来他被郭威半路截杀的噩耗。他咬牙切齿痛骂郭威一顿后,自己登基当了皇帝,国号仍为汉,是为北汉。

郭威有情有义,登基后广布恩泽,手下一大批铁杆非富即贵。

他奖赏最多的是老搭档王峻。王峻一直在郭威的军中当监军,本来是朝廷外派来制约郭威的,但他却跟郭威做起了哥们儿,一直给郭威撑腰,后来还死心塌地出谋划策全力支持郭威当皇帝。郭威登基后,就封他为枢密使,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显赫一时。

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封左卫将军、内殿直小底四班都知,加驸马都尉,领和州刺史。

李重进是郭威四姐的儿子,他的亲外甥,世上唯一与他有血缘关系的后辈,封内殿直都知,领泗州刺史。

郭威养子郭荣授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澶州刺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太原郡侯,镇守澶州,直接面对北汉刘崇。刘崇一直想攻下澶州,但郭荣守御有方,不给刘崇丝毫机会。他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官民都非常信赖他。

赵匡胤也因功授东西班行首,成为郭威禁军中的校级军官,虽然官阶不高,但负责郭威的贴身警卫,位置重要。

郭威登基不久,便亲自去曲阜拜谒孔子祠。当他向孔子塑像下拜时,身边的侍从连忙劝阻,说:“孔夫子是陪臣,不能受天子之拜!”

郭威说:“孔子是百世帝王之师,岂能对他不恭敬!”接着,郭威又亲自去孔子墓前祭拜。郭威还下令百姓不得进入孔林采樵,然后修缮孔庙,访求孔子、颜渊两家后裔,任命他们担任曲阜县令和主簿。

这件事给赵匡胤很大触动。他当然明白郭威是在立规矩,他从此也改了不爱读书的习惯,公事之余经常读些书籍。

郭威出身底层,从小卒做起,对百姓疾苦感受很深,非常体恤百姓。他诏令地方官吏不得以任何借口加收百姓赋税,废除正税以外的所有杂税。

他虽贵为皇上,却诸事节俭,不铺张,戒奢靡。

他行伍出身,识字不多,但很尊重文人,要求文武官员都要提出利国利民的策略,但文字要直白,不要堆砌华丽辞藻。对文武大臣的各种意见,他都会敞开胸怀认真对待。

郭威还着手改革了后汉的一系列严刑峻法。后汉规定,盗窃一文钱也要处死,还得株连亲属。郭威则规定,不是反叛和杀害亲属之类大逆不道的重罪,不再株连亲属。后汉时,国家垄断专卖酒和酒曲,民间有人私自买卖的,不论多少一律处死。郭威则大大减轻处罚:一两至一斤的杖刑八十,一斤以上到五斤的判刑三年,五斤以上的则处死。后汉时禁止民间收藏、买卖牛皮,私自买卖哪怕一寸也要处死。但郭威知道民间用牛皮的地方很多,他规定,有田四十亩的才收取一张牛皮的实物税,其余的民间可以随意买卖。

不久之后,国家就达到小治,呈现多年罕见的升平气象。被契丹控制的幽州一带的百姓听说后,数十万人逃回中原。而中原由于连年战乱,有很多无主田地,郭威便把这些无主田分给这些逃回的难民,作为他们的永业,人口和产业规模一下子都扩大了。

每天随侍郭威身边,郭威做的每件事,赵匡胤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郭威跟发妻柴氏的感情,也对赵匡胤有深远影响。

郭威出身穷苦,但长得魁梧,勇力过人。他先投军于李继韬麾下,很受赏识。李继韬被李存勖灭后,郭威被收编入李存勖的亲军“从马直”。有一次,郭威在街上看到一屠户欺行霸市,嚣张跋扈,就上前痛骂屠户。那屠户与郭威对骂,郭威操起肉案上的刀子杀了屠户,下了大狱。守卫官见他勇猛侠义,便偷偷放他逃命。他逃到黄河岸边,恰逢暴雨,河水猛涨,舟楫难行,便在岸边一座破庙里栖身。

这时,李嗣源即位,倡行节俭,将李存勖后宫妃嫔及大批宫女遣送回家。有一位柴姓宫女,在回家途中也因暴雨受阻,避雨走进了那座破庙,与郭威相遇。柴氏虽是一普通宫女,但在宫中见过很多英雄豪杰,颇有识人眼光,一眼就看出落魄的郭威与众不同,于是决定以身相许。她将从宫中带出的珠宝分成两份,一份带回家,一份留给自己与郭威成家过日子。

婚后,郭威带着柴氏投奔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成为河东大将刘知远帐下的一名小校。一次后唐兵马与契丹作战,郭威以两千伏兵大败契丹军队数万人,由此得到刘知远器重。后来郭威辅佐刘知远称帝,成为后汉朝廷重臣。这个过程中,柴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常把自己在宫中的所见所闻告诉郭威,告诉他治国顺民的道理,郭威对柴氏非常尊重,经常采纳她的建议。因为柴氏无子,郭威便收养了柴氏哥哥的孩子柴荣,改柴姓为郭姓,视同己出。郭荣既聪明又勤奋,很早就在江陵一带做买卖贴补家用,对民风民情和底层百姓生活了解透彻。后来郭荣跟随郭威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成为郭威的得力干将。

刘承祐杀郭威全家,柴氏连同郭荣的妻子和三个儿子一起惨遭毒手。郭威创痛巨深,一直思念柴氏,登基后不再册立皇后。

在郭威的亲军队伍中,赵匡胤虽然官职不高,但视野阔,境界大,而且更加勤勉,只要是郭威的命令,他一定出死力完成。

但他除了力,更有智,会动脑子。每做好一件事,能量圈就会升一级。

有一次,赵匡胤陪郭威巡察边陲重镇西林川。这次巡察比较低调,知道的人不多。刚进西林川没多久,北汉大将刘定国就率兵来攻!郭威吓了一跳,以为行踪暴露,但细细观察,发现刘定国带领的兵卒并不多,便认定刘定国不知道自己在此。

要脱困必须尽快打败刘定国。赵匡胤主动请缨,出城迎战。

两军对阵,勇者争胜。赵匡胤仍是使他的齐眉棍,一马当先,认准刘定国直冲过去。刘定国是北汉出名的猛将,见赵匡胤胆敢直冲自己,催马便上,上演了古战场上少有的两位主将单挑的好戏。

刘定国力大,使的是金背砍山刀,赵匡胤棍术精奇,近挑远扫,灵便无比,两人你来我往,缠斗不息。眼看渐渐熟悉了刘定国的套路,不想刘定国力沉刀快,一刀竟将赵匡胤白蜡木的齐眉棍削成了两半。

刘定国倒也是英雄,竟然停止了进攻,哈哈大笑,说:“我不占你兵刃便宜,你快去换了兵器,让我打得你服气!”

赵匡胤捡起地上的半截棍子,说:“待我回去修好棍子,明天仍用这根齐眉棍赢你!”

各自收兵后,赵匡胤苦思怎么破刘定国的金背砍山刀。白蜡木虽然非常坚硬,但毕竟是木质,占不了金背砍山刀的便宜。但说好的明天仍用这根齐眉棍出战,怎么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啊?他想啊想,忽然想到前两年在岳州做买卖时,在乡下看到农民打场时用的连枷,木柄的前端是一个可以转动的枷,运用起来十分方便。他大腿一拍:“有了!”他连夜找了家铁匠铺子,将被削断的两头用铁皮箍紧,中间用链条相接,原来一根直直的长棍变得一截长一截短。

第二天,赵匡胤精神抖擞地重上战场。刘定国见赵匡胤只是将昨天的断棍用链子连在一块儿,哈哈大笑。赵匡胤不答话,一棍便朝刘定国扫去。刘定国举刀一格,格住了棍子的下半截,上半截去势不衰,重重击在他的后脑上,后脑护具少,顿时砸得他眼冒金星。赵匡胤迅即往下扫,下半截击在刘定国马腿上,上半截打中了马头。战马吃痛,立起长嘶,把刘定国掀下马来!

赵匡胤上前,活捉了刘定国,北汉军顿时作鸟兽散。后周军大胜而回。

这是让赵匡胤声名大噪的一仗。从此,十八般兵器之外又多了一个新兵器,当时被称为“大扫子”,后来广泛用在军队,专门用来扫敌军马脚、破甲兵或硬兵器。后来岳飞大破金军“铁浮图”和“拐子马”时,也用到这种兵器,只不过名称改为“盘龙棍”。

很久很久之后,它又了有一个新名字,叫“双截棍”。

郭威在位的三年里,不论是北汉南侵还是慕容彦超叛乱,赵匡胤都有参与作战。他勇猛善战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与战友并肩作战时结成的生死情谊,也让他迅速在禁军中扩大了影响力和人脉关系。

侠义之心也是赵匡胤能够吸引朋友的强大向心力。在郭威的禁军中,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都是跟赵匡胤要好的哥们,对赵匡胤打心底里服气。围绕这几个人再往外扩散,组成了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十人的圈子。这十人中,赵匡胤并不是官最大的,年龄最大、官也最大的是李继勋,是禁军中的厢主,已经是将领级了,其次是赵匡胤,为军主,是校尉级中职位较高的,另外八人,则全是营级指挥,是禁军中的下级军官。但赵匡胤并不嫌他们职位低微,而是拉上李继勋与他们义结金兰,号称“义社十兄弟”。

“义社十兄弟”以李继勋居长,不论年龄、官职,都以李继勋为最,但从一开始,赵匡胤就是“义社十兄弟”中的核心,性格谦和、为人忠厚的李继勋出面成为义社的招牌,而真正的领袖和核心却躲在李继勋身后,非常巧妙地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写在“义社十兄弟”金兰谱上的誓言,也是赵匡胤亲自撰写的——“吾等十人,意义相投,愿效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毋以名利相倾轧,毋以才德而骄矜。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情义如天,生死不避。若违此誓,五雷击顶。”

在金兰谱上签了名字,换了庚帖,喝了血酒,从此,十个人的前途命运,就紧紧地绑在一起了。后来,这十个人都成为后周的高级将领,在每个重要时期,都给赵匡胤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支持,直到将赵匡胤扶上皇位。

他们大都在《宋史》中有传,文献记载的赵匡胤之外的九人是——保静军节度使杨光义,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义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勋,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书令、秦王王审琦,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刘庆义,左骁卫上将军刘守忠,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彰德军节度使韩重赟,解州刺史王政忠。

后来,低级军官潘美、李处耘、田重进也成为赵匡胤朋友圈中的核心成员,他们虽然不属于“义社十兄弟”,但后来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为赵匡胤立下汗马功劳。

跟郭威关系最近的有三个人:养子郭荣、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李重进与郭威有血缘关系,张永德是郭威女儿的丈夫,按理说,这两人关系理应比郭荣更近,但郭威显然跟郭荣更亲密,这不仅因为郭荣是柴氏留在世上的唯一念想,更因为郭荣的气度和才干远超诸人。

但还有一个人,也得到郭威特别的器重和委用,那就是郭威的铁哥们儿王峻。王峻在郭威登基过程中立下头功。郭威也没亏待他,权力、地位和名声,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王峻位居高位,办事仍然非常认真,日夜加班加点,为稳定刚刚创建的政权立下功劳。但时间一长,他就开始骄横起来,把自己看成一字并肩王,不论什么事都要按他的意思去办,否则就不高兴。郭威看在过去交情的份上,一直迁就他。但王峻却不知深浅,得寸进尺,随心所欲地做事,如果郭威顺着他,他就高兴,如果不答应,他立刻怒容满面,嘴里不干不净的粗话就出来了,郭威还得忍着。

郭威刚登基时,王峻率兵破了刘崇对晋州的围困。后来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弟弟慕容彦超联络南唐李昪造反,郭威御驾亲征,王峻随同出征,并率领队伍率先攻入南城,为破慕容彦超立下大功。但他居功自傲,先以辞职试探郭威,得到郭威挽留后,就认为郭威离不开他,不断地向郭威提各种无理要求。他要兼任青州节度使,郭威同意;他向国库借绫绢万匹,郭威也给了他。但他又嫉妒郭荣与郭威的关系,更畏忌郭荣的聪明果断和威望。为了孤立郭荣,每次郭威召郭荣进京,王峻都百般阻挠,即使进了京,他也不让郭荣过夜,办好事就得马上离开京城。

郭威要调儿子郭荣回京,王峻联合其他大臣群起反对。郭威要用文臣治国,王峻也百般阻挠,一定要郭威撤掉亲自选用的文臣,罢免宰相李谷、范质,改用他推荐的一批人,还要郭威当场批准。郭威实在是忍无可忍,在第二天早朝时,把王峻拘押起来。但郭威仍对他念着旧情,只是贬他为商州司马,但气量狭小的王峻却被活活气死了。

接着,郭威升了赵匡胤的官,任滑州兴顺军副指挥使,虽然职衔仍不太高,但显然是从中央下派,挂职锻炼。赵匡胤正乐呵呵的准备履新,突然一道通知又来了,甭去!

原来,这时的郭荣被郭威加封为晋王,出任开封府尹。郭荣从澶州赶回赴任,看到赵匡胤要被调往滑州,赶紧上书朝廷,把赵匡胤截了下来,担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是负责指挥开封府属骑兵的指挥官。官虽然也不大,但留在京城,在皇子身边听命,这位置非同小可。

郭威当了近三年皇帝,正值壮年的他突然病重。他预感自己来日无多,便任命郭荣为判内外兵马事,统率天下兵马,又吩咐郭荣赶紧给他修陵墓。他说:“我从前西征时,见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寝统统被人发掘、盗窃,这是由于陵墓里藏着许多金银财宝的缘故。所以我的陵墓务必从简,别去惊扰百姓,不要用许多工匠,不要派宫人守陵,也用不着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安葬后,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三十户百姓,蠲免他们的徭役,让他们守护陵墓。 陵墓前替我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几句话,就说我平生习惯于节俭,遗诏命令用纸衣瓦棺。每年寒食节,可以派人来给我扫墓,如果不派人来,在京城里遥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魏府各葬一副剑甲,在澶州葬一件通天冠绛纱袍,在东京葬一件平天冠衮龙袍。”

安排好这些,他把张永德叫到身边,说:“我没有亲生儿子,你是我的女婿,按理也能继承大位。但你一定要知道,郭荣与我亲如骨肉,对我忠贞不贰,你更要知道,他笃厚睿智,气度见识远在你之上,如果让他屈居你之下,你才德不及他,只怕给你招来祸患。他继位之后,你一定要全力辅佐他,如此,方能尽享富贵!”

张永德泪流满面,在郭威病床前磕头长拜,表示一定谨遵遗命,全力辅佐郭荣。

接着,郭威又把李重进叫到跟前,对他说:“我除了女儿,在世的只有你一位血亲了。你母亲与我一母同胞,我岂能不疼不爱?但九五之尊,关乎社稷黎民,当有德者居之。郭荣非我亲生,但更胜亲生。他器貌英奇,雄才大略,笃厚睿智,沉稳少言,堪当大任,当为一代英主。再说他手握重兵、大权,智略过人,你万万不可有觊觎之心,一定要死心塌地辅佐他,不得有半点僭越!切记!切记!”

李重进也是手握重兵、权倾一时的枭雄,向来只服郭威,没把其他人放在眼里,见郭威要求自己对郭荣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心里一下没个准备,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郭威见此情形,知道李重进内心不服,便马上招来郭荣,要求李重进当着自己的面,向郭荣行臣子觐见帝王的大礼。李重进无奈,只得照办。郭威说:“今天你们君臣名分已定,君为君,臣为臣,各安天命,不得坏了规矩!”

两人叩谢,领命。李重进从此成为对郭荣忠贞不贰的铁杆。

郭威命郭荣在自己灵柩前继位,一切从简,以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为重。

交代完后事,郭威长出一口气,薨于公元954年正月,享年五十一岁。

郭荣继位后,设年号为显德,恢复了自己的本姓,改称柴荣。

这年,柴荣三十四岁,赵匡胤二十八岁。

一代雄主登上历史舞台,另一位潜在的雄主也要崭露头角。

一个崭新的时代揭开了序幕。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