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司马迁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所编写的《史记》,记载了上自远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为后世之人保存了1000余年的历史文化。这一贯穿经传的巨著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当代诸子百家的史事。所以,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史记》无疑是最佳选择。
在著《史记》前,司马迁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20岁时,他离开都城长安遍访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各地风俗民情和经济生活。这为他以后编写《史记》积攒了大量资料和素材。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38岁的司马迁接替父亲做了太史令,之后,他得以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后来,司马迁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历法的编改。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正式开始撰写《史记》。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受牵连被关入监狱,并被处以宫刑。太始元年(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继续编写《史记》。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史记》全书才终于完成。
作为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不仅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史书只有两类体例:一类是编年体,即按年代记述历史,《春秋》《左传》便是编年体史书中的佼佼者;另一类是按国家来记载历史的国别史,《国语》《战国策》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而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的。
《史记》原书总共130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即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为重要人物传记。整部《史记》以本纪、列传为主体。《史记》后的各朝各代史书大多沿用这样的体例。本书中,我们精选出73篇经典名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史记》译为白话文,展现司马迁独一无二的纪实笔力,并力求使2000多年前的巨著人人能读且无阻塞。
《史记》“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那些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司马迁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也表现了他同情广大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人鸣不平的战斗热情。可以说,《史记》充满了司马迁的爱憎之情,这是其他以求客观的史书所不具备的,在《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的笔触荡气回肠,慷慨悲歌,令读者动容。文中的爱国英雄,如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风亮节,廉颇为了赵国利益勇于改过等,都获得了司马迁的热情讴歌。这些形象直到今日都还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经典教材。所以,2000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也成为文学家学习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同时,《史记》还具有弥足珍贵的史学价值。它涵盖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中国历经几千年封建王朝,各类珍贵史料多次惨遭洗劫焚烧、篡改,关于历史早期人物和事件的记载少之又少,可以说填补历史空白成了《史记》的另一大功绩。如果没有《史记》,一些伟人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将会被淹没于历史洪流之中,令我们不得而知、不得追寻。尤其是《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完整地记录了孔子的一生,是迄今为止有关孔子的第一部也是最权威的一部人物传记。
所以,正如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台静农所言,“今后要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古书今译是最为切要的”。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帝王本纪、王侯世家、将相列传、布衣游侠……人物群像奔来眼底;国运兴衰、王朝更替、事件始末、命运浮沉……沧桑往事涌上心头。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文坛大家是中国知识界的真正脊梁,中华民族因为有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本根,才得以承前启后、传之久远。
书中难免错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