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读者对杜甫的印象,往往是忧国忧民、老成持重,历史教材与语文教材中的杜甫画像,也常是满面风霜、一腔忧虑。此 .页面爲,盗 版 ,, 原,创 ,.來自 ,.于 ,番,.茄 ,小,.說 ,., .我 .們 .同 ,.樣 .提供 免费 ,閱,.讀 ,,.最,新,.章 ,節,實,時更 .新 ,.無 ,.广,.告 ,.。,.下.載 地 ,.址 .: .https://zlink.fqnovel./Jj79L
然而,这只是杜甫个性特点的一个方面。他的另一特点,是感情丰富、真挚深沉。
清代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刘熙载说:“先儒谓杜子美情多,得志必能济物,可为看诗之法。”梁启超干脆称杜甫为“情圣”:“中国文学界笃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杜甫对国家爱得深沉,对君主尽职尽责,对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对朋友满怀真情—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多达15 首,《赠李白》一诗往往被评论者认为是李白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这是真朋友才能够写出来的李白小照;对子女则满怀怜爱—仅“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一句,便足见一位慈爱的老父亲的心情。
新儒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则说:“中国言夫妇之情之最好者,莫如处乱离之世如杜甫。”
我们且来看一看,杜甫与他的妻子的故事。
杜甫在开元二十九年(741 年)成婚,时年二十九岁,十九岁的妻子出身于弘农杨氏,其父为司农少卿杨怡。
杜甫这是典型的晚婚了。
在官方鼓励早婚多育的唐代,士人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说希望自身有一定地位后再娶于高门、守孝、经济原因等,常有晚婚现象。李白二十七岁始有第一次婚姻,白居易结婚时已经三十七岁。
杨氏在十九岁时出嫁,在当时也差不多算是晚婚了。
弘农杨氏是名门望族,出于西汉丞相杨敞(司马迁的女婿),玄孙杨震官到三公之一的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四世三公,代代有高官,隋朝皇室便出于弘农杨氏。隋朝灭亡后,弘农杨氏并未衰落,李武韦杨四姓世世联姻,有十一人出任宰相,武则天的母亲便是弘农杨氏后代,后世又有杨凝式、杨万里等名人。
杨氏的父亲是司农少卿杨怡。唐代司农寺属于事务机构,掌管上林、太仓、钩盾、藁官四署。其中上林署掌管果菜种植,钩盾署掌管柴炭禽畜,藁官署掌管粮油加工,太仓为国家粮食总管。司农少卿为司农寺的副主管,从四品上。
这样看来,杨氏既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又是朝中官员,家境应该很不错,文化素养也应该很不错。所以后来幽居成都草堂时,杜甫还有诗云:“老妻画纸为棋局。”(《江村》)与杨氏结婚时的杜甫,也正当他人生中比较意气风发的时候。
杜甫青少年时,家境优裕,祖父杜审言为唐代五言律诗奠基人之一;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今陕西乾县)令,奉天属京兆府,奉天令为正六品上,杜闲后来以朝议大夫的品衔、兖州司马的职位终老;早逝的母亲则出身于清河崔氏,有研究者说,崔氏名海棠,所以杜甫写诗,从无“海棠”二字。
杜甫自幼能文,“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他志向远大,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活泼好动,“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
开元十九年(731 年),十九岁的杜甫开始漫游。大概是因为父亲正在山东兖州做司马,他在山东一带过了四五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的生活,期间留下的《房兵曹胡马诗》一诗,尽见青年人的热情与豪情:“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望岳》一诗更是杰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也披露了杜甫青年时代的抱负与志向。
所以,杜甫与杨氏的婚姻,从当时双方的情形来看,很门当户对。
杨家大约也挺看好杜甫的前程。
也就在杜甫结婚的这一年,他的父亲杜闲病逝了,时年五十九岁。
这对于杜甫的未来,是一个极大的挫折。
天宝六年(747 年),杜甫“举进士不第,困长安”,十年奔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直到天宝十四年(755 年)仍无法谋得理想出路,为了生计,不得已接受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个事繁俸少阶低的官职。
这期间,他的妻儿居住在奉先—这大概是因为“长安居,大不易”,以杜甫的经济能力,承担不起一家人在长安居住的费用。
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刚进门就听到妻子的哭声,原来小儿子已经饿死了。杜甫悲愤交加,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振聋发聩,千古传诵。
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今陕西蒲城县)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潼关失守,长安陷落,玄宗逃往蜀地,安史叛军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七月,玄宗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主持平叛大局。
杜甫那时,只是一个小官—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却在获悉肃宗即位的消息后,立刻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
对家人的眷恋,到底让位于对国家的忠诚。
杜甫在奔往灵武的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可能叛军在通往灵武的道路上设了不少关卡,专门防范那些想要投奔唐肃宗的各级官员。
因为官职卑微,声名未显,杜甫没有像名重官高的王维那样被叛军囚禁,但也被困在长安不得自由。
在残破的长安城中,杜甫写下了《春望》这一千古名作,“国破山河在”,是忧国;“家书抵万金”,是思家。
家国之思,于乱离之世中,触目惊心,重如山,深如海。
《月夜》便写于被困长安这一年的八月。相比较于《春望》这样山河破碎、沉郁顿挫的厚重交响乐,《月夜》更像是一首月下低吟的小夜曲,抒发的是杜甫对家人的眷恋与思念。
在《月夜》里,杜甫遥想与思念的,固然有不知世事的小儿女,但更多还是相濡以沫的妻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此 .页面爲,盗 版 ,, 原,创 ,.來自 ,.于 ,番,.茄 ,小,.說 ,., .我 .們 .同 ,.樣 .提供 免费 ,閱,.讀 ,,.最,新,.章 ,節,實,時更 .新 ,.無 ,.广,.告 ,.。,.下.載 地 ,.址 .: .https://zlink.fqnovel./Jj79L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早在天宝十五年(756 年),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便已带着怜惜与感伤,开始以“老妻”称呼自己的妻子:“老妻既异县,十口隔风雪。”—
三十三岁的杨氏,经过了杜甫困守长安十年、独自守家的磨砺,经过了幼子饿死的打击,已经过早憔悴,而经过了从奉先到鄜州的颠沛流离、乱军之中音信不通的焦虑与惶恐之后,杨氏的憔悴必然更形加重。
不过长安月色之下,在杜甫的想念之中,杨氏仿佛仍然是初嫁不久的丰美形象:“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独自在家的妻子,对月难眠。炉中香袅袅而上,香雾缭绕,在夜露中沾湿了丰厚的发鬟;月色清冷,夜凉如水,白晳如玉的手臂也在夜色中变得冰凉。
这样的丰美,描写的不仅仅是杜甫记忆与想象中的富足安宁时代的杨氏,或许也是在描写杜甫怀念的那个“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太平盛世。
怀念与思念之后,是期盼来日的重逢:什么时候才能并肩坐在薄透的窗帷之下,让那月光将你我脸上的泪痕擦干?
被叛军困在长安的第二年的寒食日时,杜甫写下了《一百五日夜对月》一诗(“一百五日”即寒食节),主题仍然是对妻子的思念:“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身在乱军之中,不得归家,在这寒食节时,泪下如雨;真想斫断月中丹桂,让月光更明亮,让我的思念可以乘着月光播撒到妻子身边;可恨这明月,偏偏在我们离散时散播光辉,想来月下的妻子正因为思念我而紧蹙蛾眉;被天河隔断的牛郎织女还能够在七夕佳节渡河相会,我与妻子的团聚却遥遥无期。
杜诗中提到妻子的有二十多首,其中《月夜》与这一首《一百五日夜对月》,是杜甫专门写给妻子的。
这首诗远远不如《月夜》有名,但其中情感,并无差别。
杜甫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前人多有论及。
这个中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杜甫本人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杨氏本人良好的品德与修养。
学者杨洋的《乱离之世伉俪情—浅谈杜甫诗中的杜妻形象》一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乱世之中杜甫与妻子杨氏的感情,以及杨氏的性格特点:
其一,“老”而“瘦”的妻子深爱丈夫孩子,在苦难中支撑着家庭,顽强生存,杜甫回家时见到妻子衣衫褴褛,“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北征》)。
其二,夫妻分离时的牵挂与深情,乱后重见,“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三首》其一)以音信断绝、久别重逢后不敢置信的惊喜,以及疑在梦中的恍惚,写杨氏对丈夫的深情。
其三,患难与共的贤良品质—在许多杜甫提及家事方面的诗或诗句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杨氏对家庭的奉献,她常要在贫困中独自抚育儿女,“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杜甫在五十岁
左右患上多种疾病,杨氏悉心照顾,“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杜甫为此十分歉疚,“笑为妻子累,甘与岁时迁”(《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除了研究者论述过的这几点,杨氏在精神层面上,也与杜甫能有共鸣。此 .页面爲,盗 版 ,, 原,创 ,.來自 ,.于 ,番,.茄 ,小,.說 ,., .我 .們 .同 ,.樣 .提供 免费 ,閱,.讀 ,,.最,新,.章 ,節,實,時更 .新 ,.無 ,.广,.告 ,.。,.下.載 地 ,.址 .: .https://zlink.fqnovel./Jj79L
前文说过,杜甫是个感情丰富、爱心充沛的人。
即使在乱离之中,他也对这人世、对生活有着一种由衷的温情与挚爱。
那些悲愤的恸呼,也正因为爱之深,才痛之切。
所以,在难得的一点安宁闲适之际,他对生活的热爱便很自然地铺洒出来。
杨氏与他一起静静享受着这一点清贫之中的快乐:他们一起泛着小船漫游江上,“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用纸张画了简陋的棋盘来下棋,“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江村》);在竹林里花丛畔招待来访的朋友,“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杨氏像杜甫一样,能够体会这平淡生活之中的真趣。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春,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是写自己的喜,也是写妻子的喜。杨氏能够与他一同为这个大好消息而喜笑颜开,愁容尽消,这恐怕不仅仅是朴素的因丈夫之喜而喜,也更因为杨氏是能够理解这个消息的重大意义的。
正因为此,杜甫才会在知道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后,第一反应就是回头与妻子分享。
对于杨氏来说,她生于富裕的中上层官宦家庭,长于最富庶繁华的开元天宝年间,嫁与当时头角峥嵘、意气风发的官宦子弟,她还有良好的教养,有美好的品德,有坚贞的性情,以及坚韧的个性,她的人生,开始于锦绣画卷,似乎也要沿着这画卷一直舒展下去。
但是婚后的生活,慢慢陷入了贫困的窘境。她要在贫困中艰难地抚育子女、支撑家庭。
而当乱离之世到来后,这一份艰难,日形深重。
草堂时期清贫但安稳的生活,不过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很快便又陷入困境,投亲靠友不得,衣食无着,“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狂夫》),以至于“野果充糇粮”(《彭衙行》),子女的教育没有着落,主妇日日为家用发愁,“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屏迹三首》)。
雪上加霜的是,蜀中遇上兵变叛乱,杜甫只身流落川东,杨氏只能独自带着一群儿女在山间逃难,“妻子山中哭向天”(《徒步归行》)。
世事艰难,家事艰难。
在这艰难之中,杨氏与杜甫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这是她的不幸,也是她的幸运。
在她的一生中最糟糕的年代,与她相伴的是那个时代最深情的人。
这样患难与共的深情,借得杜甫的“诗圣”之笔,留了下来,千百年间,让无数后人传诵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