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婚姻制度,是有关于离婚的条例的。版权声 明,:,.本 文 为,番 茄,,.獨 ,家 签,约.小,说 ,.,,請下 载,.番茄 小 ,说.A .p,.p,, ,我們提 ,.供 ,.免 ,費,.閱,.读 ,.無 .广,.告,。 內,.容 ,.实 .時更 ,.新 ,无 .廣 .告 ,.。 .下 载,.地 .址 ,:,.https://zlink.fqnovel./JAg7U
按照《唐律》中“户婚”条例的规定,唐代婚姻关系的解除,有出妻、义绝、和离三种类型。第一,出妻,其实就是休妻。第二,义绝,如果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犯有殴杀罪、奸杀罪和谋害罪,经官府判定,即强制离婚,并处罚不肯离异者。第三,和离,也就是夫妻双方因感情不和,经互相讨论和协商,和平离婚。
刘长卿的朋友秦系,便与他的妻子离了婚。
秦系其人,大约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八年至宪宗元和五年间(720—810 年),越州会稽人,天宝末年,为避安史之乱,移居剡溪(浙江绍兴嵊州境内),自号东海钓客。后来又移居福建泉州南安,结庐九日山中,自号南安居士。期间地方主官屡次举荐他为官,他都不肯出仕,凿石为砚,批注老子《道德经》,终年不出。后又东渡秣陵(南京),卒于此地。
南安人将他当年隐居的山峰,称为“高士峰”,在上面建了一个亭子叫“丽句亭”。
刘长卿为自己这位隐士朋友写了六首诗,他在《赠秦系征君》中写道:“群公谁让位,五柳独知贫。惆怅青山路,烟霞老此人。”既推崇秦系如同陶渊明一般安贫乐道的高洁品性,又叹惜他执意隐居深山、终老于烟霞中的选择。《酬秦系》与《赠秦系》二首,大致也是这个意思。
六首诗里,有两首都是关于秦系离婚一事的。
一首是《夜中对雪赠秦系,时秦初与谢氏离婚,谢氏在越》:月明花满地,君自忆山阴。
谁遣因风起,纷纷乱此心。
秦初的妻子姓谢。唐人羊士谔有诗云:“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故而刘长卿此诗中,以“山阴”指代谢氏。明月之夜,飞雪如落花纷纷,在这雪夜里,秦系默默想念着远在越州的已经离婚的妻子谢氏,那风中纷飞的雪花,令得他心乱如麻。
这首诗里,可以看到,刘长卿对于秦系离婚一事,是饱含同情的,对于他的妻子谢氏,也十分尊重,以王谢之谢来指代—这或许也因为谢氏有可能真的是王谢之谢的后人,毕竟那是一个在西晋末年南渡之后便世居江南的庞大家族。
另一首是《见秦系离婚后出山居作》:岂知偕老重,垂老绝良姻。
郗氏诚难负,朱家自愧贫。
绽衣留欲故,织锦罢经春。
何况蘼芜绿,空山不见人。
秦系原本是要与妻子白头偕老,没有料到垂老之际却不得不了断了这段美好姻缘。
秦系离婚的具体年月不可考,大概在大历五年(770 年)到建中元年(780 年)之间,也就是他五十岁左右。所以说“垂老”。
接下来的诗句,提到了郗氏。
郗氏,即郗道茂,王献之的原配妻子兼表姐,当时郗氏家族已渐渐没落,王羲之也已经去世,王献之夫妻相依为命、感情深厚,生有一女,可惜早夭。新安公主倾慕王献之,请求下嫁,王献之以艾草灼伤自己双足来拒婚,以至于后半生常患足疾,行动不便,但是无济于事,不得不忍痛与郗氏离婚。郗氏的父亲郗昙已死,她离婚后只好投奔伯父郗愔篱下,再未他嫁,生活凄凉,郁郁而终。王献之在离婚后曾给郗氏写过一封信,是为《奉对帖》:“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姐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姐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晋书》里的信件,内容与此稍有不同,但其中的无奈悲愤之情,实为一致。王氏家族世代信奉天师道,王献之临终时,按照天师道的教义,要忏悔自己的罪过,王献之说: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放不下的罪过,唯有与郗氏离婚一事,耿耿于心,不能释怀。
秦系本不愿意像王献之辜负郗氏夫人那样辜负谢氏,但是又惭愧于自己就像朱买臣一样贫困,不敢拖累了谢氏。
朱买臣是西汉吴县(今属江苏)人,家贫无业,四十岁了仍然是个落魄儒生,平日里砍柴为生,一路卖柴一路高声背书,常引人嘲笑。其妻羞愧恼恨,坚持离婚,朱买臣劝解不成,只能同意。其妻离婚后再嫁,上坟时遇到朱买臣又冷又饿,便给他饭吃。汉武帝继位后,朱买臣通过官居中大夫的同乡严助,见到了汉武帝,武帝对他很是赞赏,封他为中大夫,朱买臣自此走上仕途。东越屡次反叛,朱买臣向汉武帝献平定东越的计策,获得采纳,于是出任会稽(郡治在今苏州市)太守。朱买臣上任后,看到他的前妻及丈夫在修路,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们,送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后园中,供给食物。过了一个月,他的前妻上吊而死。朱买臣给她丈夫银两,让他好好安葬。约一年后,朱买臣因平定东越叛乱的军功,升官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数年后,朱买臣犯法被免官,不久复任丞相长史。后来因为诬陷御史大夫张汤事发,被汉武帝在长安处斩。
刘长卿在这里用了朱买臣这个典故,看起来似乎是在为老朋友抱不平。不过,从前后文来看,刘长卿应该并无指责谢氏之意,只是替秦系感叹家境贫寒、身处困境,所以相伴半生后,垂老之际,仍然留不住自己的妻子。
谢氏已经离去,留下的衣服,线都开了,秦系还舍不得扔掉;织到一半的锦缎,过了一个春天,仍旧摆在织机上。山上蘼芜已绿,却不见上山采蘼芜的人—汉乐府《上山采蘼芜》一诗,写的是一个被丈夫休弃的女子,上山采摘蘼芜香草时,遇到了自己的前夫,上前问好,又问新娶的妻子如何,前夫回答道,不论手艺还是容貌,新人其实都不如旧人。
《上山采蘼芜》一诗,讽刺的是男子的喜新厌旧。
刘长卿在这里,只采用了其表层的一重意思:上山采摘蘼芜香草的女子,遇到了自己的前夫。
他感叹的是,离婚之后,秦系已经见不到谢氏了,就像那山中蘼芜已绿,可以采摘,但是空山无人,无处重逢。
唐代婚姻风俗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开放,包容宽和,颇有合则聚、不合则离的潇洒。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一份唐代的《放妻书》中这样写道: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
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
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
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
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
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版权声 明,:,.本 文 为,番 茄,,.獨 ,家 签,约.小,说 ,.,,請下 载,.番茄 小 ,说.A .p,.p,, ,我們提 ,.供 ,.免 ,費,.閱,.读 ,.無 .广,.告,。 內,.容 ,.实 .時更 ,.新 ,无 .廣 .告 ,.。 .下 载,.地 .址 ,:,.https://zlink.fqnovel./JAg7U
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
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
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开头写夫妻和美之义,接下来写夫妇不和之实情,有如猫和鼠、狼和羊,无法再安居一室,因此不得不离婚,各归各路。结尾是丈夫对妻子的美好祝愿,希望离婚后的妻子好好打扮,嫁得如意郎君,琴瑟静好,再无怨憎。结束这桩不合适的婚姻,对他们夫妻两人都是好事,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末了还祝离婚后的妻子长寿安康。
这是一份温柔、宽容的离婚协议。女性有离婚的权利,再嫁也是常事;丈夫则欣然祝愿离婚后妻子能够过得更好。
从这份放妻书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在唐代,离婚的主要原因,大多还是因为夫妻感情无法融洽—如果是其他原因,很可能就不是离婚,而是出妻或者义绝。
具体到本文的这个故事里,秦系和谢氏为什么离婚?也是因为夫妻感情不合吗?显然不是。
那么,具体是什么原因?
刘长卿赠秦系的诗中,有一首名为《秦系顷以家事获谤因出旧山每荷观察崔公见知欲归未遂感其流寓诗以赠之》:初迷武陵路,复出孟尝门。
回首江南岸,青山与旧恩。
从这首诗的标题来看,秦系的家庭出了变故。具体什么变故,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这个变故引起了世人的指骂,刘长卿在《见秦系离婚后出山居作》中说“朱家自愧贫”,实际指的恐怕不是秦系家境的贫困,而是他的家族所遭遇的困境。所以,这桩离婚案,最大的可能性,还是谢氏的家族为了与秦家切割开来,迫使谢氏与秦系离婚。
这个变故应该并不是秦系本人的过错,因为在此之后他还得到了一位姓崔的观察使的看重,刘长卿这些朋友们也对他多有同情与尊重。
离婚之后,秦系又重新娶了妻子。他的另一位朋友韦应物,在《送秦系赴润州》一诗中记载了这件事情:近作新婚镊白髯,长怀旧卷映蓝衫。版权声 明,:,.本 文 为,番 茄,,.獨 ,家 签,约.小,说 ,.,,請下 载,.番茄 小 ,说.A .p,.p,, ,我們提 ,.供 ,.免 ,費,.閱,.读 ,.無 .广,.告,。 內,.容 ,.实 .時更 ,.新 ,无 .廣 .告 ,.。 .下 载,.地 .址 ,:,.https://zlink.fqnovel./JAg7U
更欲携君虎丘寺,不知方伯望征帆。
韦应物半开玩笑地道:老朋友你年纪大了,为了取悦新婚妻子,只好将白胡子都用镊子镊掉,可惜身上蓝衫怀中书卷都还是旧物。
可见,离婚后秦系新娶的妻子大概还比较年轻,所以韦应物才会取笑他镊去自己的白胡子。
秦系居住在若耶溪时写了一首《耶溪书怀寄刘长卿员外(时在睦州)》:
时人多笑乐幽栖,晚起闲行独杖藜。
云色卷舒前后岭,药苗新旧两三畦。
偶逢野果将呼子,屡折荆钗亦为妻。
拟共钓竿长往复,严陵滩上胜耶溪。
秦系和妻子为避安史之乱移居剡溪,离婚后才回到若耶溪(浙江绍兴境内)旧居。
所以,秦系在若耶溪寄给刘长卿的这首诗中,“屡折荆钗亦为妻”,折荆枝为钗,所赠的应是他后娶的妻子。
在经过被迫与谢氏离婚的沉重打击之后,秦系此时已经恢复过来,有了新的生活,与新妻子感情和睦,乐在其中。
在这个“离婚”的故事里,谢氏是不曾出场的女主角。
秦系的后半生,从他和刘长卿等人的诗作中,大略可以概括出来,是恬淡平和的隐士生涯。
谢氏的后半生,我们却已找不到记载。
唯愿谢氏也如秦系一样,在无奈的分离之后,能够有平静安详的生活。
不论是缘尽还是情尽,一别两宽,安度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