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令张飞前往关下叫骂,赵岑大怒下令放箭,义兵冒着雨箭直冲城下,架起云梯往上爬。
云梯不多,只有五架,关外两侧是大山,任凭联军众多,也无法大举进攻。
张飞率领八百死士冲杀数番皆不成功,伤亡三百余人。
眼看就要败退,却见一人举盾持刀如猛虎般冲至门下,其身后两百名士兵护着冲车前进。
此人姓黄名盖,字公覆,是孙坚的部下,官职别部司马。
关上董兵举石抛砸,欲毁冲车于门下,黄盖命士兵举盾相连,结阵抵挡。
张飞见得对方如此勇猛,自觉不甘落后,大吼一声,持盾便往上冲。
却说李蒙引军驰援函谷关,一路上并未遇上伏兵。
一名司马策马过来,问道:“李校尉,前方十里便是函谷关,是否缓行军?”
此人名叫王昌。
李蒙望着两旁大山,说道:“传我令,缓进。”
心里却想:难不成这一路上真的没有伏兵?
山林间,夏侯渊手持佩刀,望着官道的董兵,问道:“主公,是否出击?”
曹操摇头:“此乃董军先头部队,放任他们过去,我等要的是敌军主力。”
说罢,望向对面山林,暗附:孙文台,你可要按住耐性,莫要急着出兵。
孙坚忽觉鼻子一痒,不禁摸了摸,耳边听到一人道:“主公,贼军来了,赶紧下令杀出去吧。”
此人名叫祖茂,字大荣,官职军侯,半月前,孙坚兵败梁县,多亏有他引开追兵,才能得以逃生。
“不急,敌方主力在后面,先放贼军先头部队过去。”
孙坚折了一片叶子,用手掰开,哼声道:“华雄贼人,我必杀你。”
李蒙引兵将近联军大营时,得知义军正在攻打函谷关,大笑:“看来袁绍、孙坚皆是有勇无谋之辈,竟是不会沿途设伏。”
王昌问道:“是否等待大军到来,一同攻打叛军。”
“兵不在多而在精,叛军营寨尚未作防,我等应当抓住时机,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李蒙正色道:“以火为攻,扰乱敌军后方。”
随即下令弓手向营内射火箭,见得寨里起火后,便引军冲杀进去。
就在此刻,一通鼓响,只见两支人马冲杀过来,左边为首之人乃刘备,右边为首之人是程普。
李蒙大惊:“不好,中计了,撤退,赶紧撤退。”
身边卫兵以死相拼,方能杀出大营。
正想引军往回逃时,却见一支兵马迎来,为首之人高喊:“李校尉,我等中计了。”
李蒙见了来人,再看他身后的溃兵,惊问:“徐将军,莫非路上有伏兵?”
“收到你的传报后,我便下令急行军,怎料中途杀出两支人马。”
徐荣大喘一口气:“我军不敌溃败,子健为了救我,引军断后,不幸战死。”
李蒙叹道:“我也中计了,如今前后皆有追兵,我等该如何应对?”
徐荣眉心一皱:“既然我等身陷困境,何不奋力杀入关内。”
说罢,引兵直冲函谷关去,李蒙领军紧随其后。
程普引兵来挡,李蒙持枪迎上,两军厮杀一番,程普退去。
董兵战至五里,刘备率军杀来,徐荣挥刀奋战,冲杀数番,突围而去。
刘备驻马相望,恰见程普赶来,二人皆是大笑。
一路冲杀,徐荣引兵到了关下,击退张飞、黄盖联兵,大喝道:“我乃虎贲中郎将徐荣,赵司马快快打开城门。”
赵岑见得徐荣领军杀退叛军后,大喜:“赶紧开门,让徐将军进关。”
城门一开,徐荣率先进去,董兵蜂拥而入,人马相挤。
李蒙见状大喝:“休要相争,大军缓进。”
见得士兵不予理会,李蒙心中气愤,正想斩将整军时,却闻身后杀声大起。
只见一支人马掩杀过来,为首之人,正是关羽。
赵岑大惊,下令放箭,义军冒着雨箭杀到城下,董军大乱,士兵纷纷夺门而逃,相踏而死甚多。
李蒙心慌,耳边听得一人喊道:“李校尉,速速入关,我来断后。”
只见王昌挥刀迎上关羽,一个回合,王昌尸首分离。
李蒙大惊,驱马夺门,撞开士兵入关。
赵岑下令关门,关内守兵却被乱军冲散。
徐荣见状,果断下令弃关,与李蒙、赵岑等人引兵离去。
关羽策马当先入关,城下董兵纷纷投降。
袁绍率领大军随后,曹操也引兵赶来,经此一战,雒阳周边再无董军。
原来,联军赶至函谷关后,逢纪认为不易攻克,建议设伏击败徐荣后,放任溃兵入关,再趁乱夺取函谷关。
却说孙坚引军斩杀华雄后,便与曹操商议一番,决定由曹操率军追击徐荣溃兵,自领兵马取雒阳。
大军来到雒阳西郊,孙坚命人前往城下,将华雄首级示众,雒阳守将见状大惊,便打开城门投降。
义军进了城后,方圆百里已无人烟,孙坚见得雒阳残垣断壁,回想当年初入帝都的繁华景象,心中感慨万分,不禁潸然泪下。
于是,便命令部曲清扫汉室宗庙,用太牢之礼祭祀。
“将军。”祖茂脸带喜色,手持一物,大步前来,到了孙坚面前,跪了下来,双手将那物奉上:“我在一口废井内获得此物,特来献与主公。”
孙坚望着那物,心中既惊又喜,双手急取,细看之下,只见此物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四角缺一角,以黄金镶之,镌刻八个篆书文字:“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传国玉玺
孙坚脸上难禁喜色,左右回顾:“此间事,不得外传。”
祖茂以及身边卫兵同声道:“诺。”
联军攻下函谷关后,曹操建议趁董军新败,出兵取新安。
袁绍却以兵马不足为由而拒绝,引领大军回雒阳休整,命刘备领兵两千驻守函谷关。
汉中郡,北靠秦岭,南依巴山,因汉江从中穿流而过,得名为汉中。
南郑县,太守府内。
一人快步进来,拱手道:“拜见太守,城外来了一支骑兵,说是前来相投。”
此人官职长史,姓赵名嵩,字伯高,年约三十,汉中南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