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距今大约170万年前,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经出现了早期人类进化的痕迹。在此后的170万年的时间里,丰富多彩的石器文明遗迹和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神话传说共同勾画出夏王朝以前中国先民的文明进化进程。
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从最早的人类产生到现在,已经有170万年的历史了。在最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字没有产生,人们还不能如实地记录下当时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于是,人们就利用自己的想象,编造出许许多多有趣的神话,使远古时期的历史世代流传下来。其中流传得最久、最广泛的神话就是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整个宇宙混沌一片,既分不出上下左右,也认不清东西南北,形状就像是一个浑圆的鸡蛋。在宇宙的中心,居住着盘古氏,他就是人类的始祖。盘古氏在这个浑圆的东西中孕育了18000年,终于有一天,他用自己的巨斧把宇宙劈成了两半,破壳而出。
盘古像
宇宙一经盘古劈开,就分成了两半。一半又轻又明,一半又重又浊。轻的那部分越来越高,每天都上升一丈,渐渐地就成了高高的蓝天;重的那部分一点点地下降,每天都下降一丈,时间长了,就成了广阔的大地。又过了18000年,盘古氏长成了高大的巨人。他有时哭,有时笑。因为天地间就只有他一个人,所以天地间的气候就都随着盘古氏的喜怒哀乐不断地变化。盘古氏高兴时,天空就蔚蓝一片,万里无云;盘古氏生气了,天地间就阴沉灰暗,乌云滚滚;盘古氏哭泣的时候,他的眼泪就会变成一串串的雨滴,洒落大地,汇成一道道的河流和小溪;盘古氏叹气了,他的叹息就会变成一阵阵的狂风,吹得大地飞沙走石。
过了漫长的岁月以后,盘古氏终于死去了。他平躺在他所开辟的广阔大地上,他身上隆起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座高大的山脉;他的头发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茂密的树木和花草;他的左眼,成为了光辉夺目的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美丽皎洁的月亮;他的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他的牙齿和骨骼经过日晒雨淋,变成了洁白的玉石和地下无穷的宝藏。
就这样,一个丰富而又美丽的世界诞生了。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只讲述了天地是怎么起源的,但是那个时候只有盘古一个人,后来世界上怎么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呢?女娲补天的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
据说盘古去世以后,天地间一直是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又过了许多许多年,才出现了人类的另一个始祖——女娲。
女娲一个人生活在天地间,非常寂寞。她想,如果能有其他的人和她一起生活该有多好。于是,她就用水和了一大堆泥土,捏起泥人来。她捏好一个泥人,往地上一放,然后朝泥人吹一口气,这个泥人就变成一个会跑会跳会说会笑的活人了。女娲高兴极了,她一会儿捏个男的一会儿捏个女的,不一会儿,她的身边就有了一大堆人。他们成群结队的围在女娲周围,唐代伏羲女娲帛画吵嚷跳跃。
女娲就这样不停地捏呀捏呀,她觉得太累了,想歇一会儿。但和好的泥土还很多,女娲有些着急,就随手从地上拾起一根绳子,向泥土抽去,谁知道她这一抽,那些溅起来的泥土也都变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活人。这些被女娲造出来的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慢慢地繁衍着子孙后代。
那时候人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所以能覆盖在地上,是因为地是由四根柱子支撑着它。但是,时间长了,这四根柱子经过风吹雨淋都磨损了,快要支撑不住天了。地上出现了很多裂缝,不断地冒出烈火来;天上也出现了不少漏洞,雨水不断地从漏洞中倾泻下来。
突然有一天,整个大地上不是燃起熊熊大火就是汪洋一片,许多凶猛的野兽都跑出来伤害人们,女娲看见人类的处境这样危险非常着急。她从深山中采来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彩石,又点燃一堆堆的芦柴火开始冶炼,她用炼好的彩石修补天上的漏洞,把天上的漏洞一个一个都修好了。但是,支撑蓝天的柱子已经腐坏,快支持不住了。于是,女娲又从大海里抓了一只很大很大的乌龟,砍下了它的四条腿,用来替换已经腐坏的柱子。后来,女娲又杀死了威胁人类生活的凶猛野兽,人们又能安安稳稳地生活了。地上的树木和花草也重新长了出来。
女娲补天的故事虽然十分荒诞,但它反映了上古时代人类的生活状况。据考古证明,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在那个时候,妇女是氏族公社的首领,在生产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男子只是外出打猎,生活游动不定。神话故事把女娲说成是人类的祖先,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反映。
古时候的人们虽然通过自己的想象编造出了许多有趣动人的神话,解释了天地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等问题。但是,现代的考古学家经过科学考证,可以肯定地告诉我们,人类是由古猿经过长时间的演化,经历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个阶段以后,开始向现代人转化的。人类在刚刚起源的时候,人类演变示意图并没有完全摆脱猿的特征,但是他们的双手已经能够进行劳动,并且开始使用石器。
在我国,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最早的人类出现在大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那时候,元谋还是一片榛莽丛生的亚热带草原和森林,在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元谋人为了生存,使用粗糙的原始石器捕猎它们。中华文明就这样开始萌芽。
大约80至75万年前,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公主岭地带,生活着一群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隆起的原始人类。他们打制的石器比较简单,又粗又大,但仔细一看,却发现已经有了不同类型石器分工的迹象。这就是著名的蓝田人。蓝田人的脑容量非常小,差不多只相当于现代人平均脑容量的一半,但是他们已经能完全直立行走,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
1929年,考古学家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生活在距今大约50万年前的人类的化石。经考证,这些人的体质结构已经构成了人类的体质的基本特征。他们的身材矮小,男性平均身高1.558米左右,女性则约1.435米。与现代人比较,这些北京人面部稍短而嘴巴特别前伸,前额比现代人低平,有点向后倾斜。他们已经知道根据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制具有不同形状和用途的石器。他们还学会了人工取火以及保存火种,烧烤食物。北京人遗址不仅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境内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的一个。
后来,考古学家又陆续在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遗址。这些地方的原始人类在使用的石器上、身体的结构上,都比北京人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甚至在有些人类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装饰品,似乎那时的原始人已经有了爱美的观念。可以肯定,中国人类从40-50万年前,就开始在中国这片广阔土地的各个地区创造着自己的文明。
在距今大约1万年前,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氏族社会。在氏族社会中,人们以血缘为纽带结成基本的社会单位,共同生产,共同生活。早期的氏族社会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叫做母系氏族社会。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母系氏族社会开始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妇女是氏族中的首领,组织氏族成员进行日常生产和劳动,而男子在氏族中处于从属地位。那时候,石器制作进步很快。人们不但开始使用了磨制石器,而且这些石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制作也日趋精致。人类社会的生活逐渐由野蛮走向文明。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用火图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于最初在河南渑池县的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大约5千年。在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地位的墓葬。这些同坑埋葬的死者,全部都是迁移而来合葬的,人数不统一,男女老少都有。其迁移合葬的程序比较复杂,大概是人死后,先将尸体进行临时处理,等遇到母系氏族中某个地位较高的妇女死亡后,就把她的尸体直接放在葬坑的主要位置上,将与她同族的早死者的尸骨迁移过来,排在一起合葬。这突出反映了妇女在氏族中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在仰韶文化中,陶器被首次发现。这个时期的陶器多为红色彩陶,美观实用。人们开始种植粟,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河姆渡文化代表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社会。它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得名,距今大约5000~7000年。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水平比较高,器形多样,磨制精细,一些骨器上还雕刻有饰纹,堪称精美的实用工艺品。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中发现的稻谷遗存,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
仰韶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代表了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此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中,英雄辈出,早期的代表就是炎黄二帝。
在距今大约4千年以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最强大的是以黄帝和炎帝为首的两个部落。
炎帝图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居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定居下来。而炎帝的部落则居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姜水附近。
据传说,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世代通婚,但为了部族之间的利益冲突,炎帝和黄帝之间展开了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因为力量不足而告败。
炎帝被黄帝打败之后,便带领他的部落向东发展。这时,炎帝碰到了一个很凶悍的敌人蚩尤。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传说他有81个兄弟,全都长着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凶猛无比。他们还经常制造各种各样的兵器,侵扰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法子,逃到涿鹿请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各部落的祸害,就联合各部落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
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虎等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蚩尤的军队虽然凶猛,但是遇到这一群凶猛野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这时,蚩尤张开大口,喷吐烟雾,顿时浓雾弥天,天昏地暗,黄帝的军队迷失了方向。聪明的黄帝利用北斗星的原理,制造了一辆“指南车”。他在车前立了一个小人,不管怎样转动,小人的一只手总是指向南方。黄帝的军队依靠着这辆“指南车”,杀出重围,打败了蚩尤的军队。
黄帝打败了蚩尤的部落后,受到许多部落的拥护。他趁势南下,进入了中原地区。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再次结成联盟,并逐渐融合了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共同发展农业生产,定居稳定下来。各个氏族部落交错而居,相互通婚,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新的民族出现了,就是后来的华夏族。因此,后来的中华儿女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远古的时候,人们吃野草,喝生水,食用树上的野果,吃地上爬行的小虫子,所以常常生病、中毒或是受伤。神农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
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人类跟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
可是,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好,只能挺到死亡为止。
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卜,但他也没有治疗疾病的办法。于是,他便与不少人商讨,怎样才能把人们患的疾病治好,使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他想了很多办法,如火烤水浇、日晒、冷冻等等,虽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症状有所缓解,但效果却不理想。
有一天,神农来到山西太原金冈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他就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不少;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疼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神医尝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爬山走路寻找草木,而且品尝草药还有生命危险。神农为了寻找药品,曾经在一天当中中毒70次,神农被毒得死去活来,痛苦万分。可是凭着他的强壮的体力,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品尝更多的草木。大地上的草木品种多得很,数也数不清,神农为了加强品尝草木的速度,使用了一种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木,这些草木经过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药性都自然地显露出来。神农就根据这些草木的不同赋性,给人类治病。他在成阳山上,曾经使用神鞭,发现不少疗效显著的草药,如甘草可以治疗咳嗽,大黄可以治疗便秘,黄莲可以消肿等等。所以对成阳山,后人管它叫神农原,也叫药草山。
人类在世界上生活,所患的疾病很多,而神农所发现的草木有治病功效的不多,他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多的草木。一次,他在品尝一种攀援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时,把花和茎吃到肚子里以后,没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钻心地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农没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所毒死。神农虽然被毒死,却用他的生命,发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草,人们给它起名叫断肠草。
在远古蛮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到了黑夜,四处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蜷缩在一起,又冷又怕。由于没有火,人们只能吃生的食物,经常生病,寿命也很短。
天上有个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间生活得这样艰难,心里很难过,他想让人们知道火的用处。于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随着“咔”的一声,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人们被雷电和大火吓着了,到处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临,雨后的大地更加湿冷。逃散的人们又聚到了一起,他们惊恐地看着燃烧的树木。这时候有个年轻人发现,原来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嚎叫声没有了,他想:“难道野兽怕这个发亮的东西吗?”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他发现身上好暖和呀。他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呀,这火一点不可怕,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这时候,人们又发现不远处烧死的野兽,发出了阵阵香味。人们聚到火边,分吃烧过的野兽肉,觉得自己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人们感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拣来树枝,点燃火,保留起来。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极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他来到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那个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遂明国,那里有火种,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种取回来。”年轻人醒了,想起梦里大神说的话,决心到遂明国去寻找火种。
钻木取火图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遂明国。可是这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年轻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眼前有亮光一闪,又一闪,把周围照得很明亮。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就在遂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着不起火来。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然后出火了。年轻人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年轻人回到了家乡,为人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商丘市城西南2公里的燧皇陵,相传就是燧人氏的葬地,其冢高约7米,周围松柏环绕。冢前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的手书碑刻及后世刻的石像,是人们为纪念燧人氏而立的。
史书上说:上古时人类少而禽兽多,人类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危险。在恶劣环境的逼迫下,部分人类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里面,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这样就安全了许多。但是北方气候寒冷,许多人宁愿留在危险的南方,也不肯往北迁移。这时候有巢氏出现了。传说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过仙山,得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既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用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
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酋长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名声很快传遍中华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有圣王的才能,一致推选他为总首领,尊称他为“巢皇”,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于是就有了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弩、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么?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观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有不少的记载。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号有虞氏,传说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生于诸冯(在今山东省境内)。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打渔、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民主讨论。大家推举禹来做继承人。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竟病死在去苍梧(今湖南境内)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民主地推选,不是个人权利的转移。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有利于部落联盟的团结,协调社会生产。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gǔn)。
大禹像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的一种叫息壤的能自生自长的土,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到了30多岁还没结婚,在涂山(今安微省蚌埠市西郊)遇到一个名叫女娇的姑娘,两人相互十分爱慕,便成了亲。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四川)。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