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徐天利最为佩服是:如果说胡荣华的棋是奇中突出,那么杨官璘的则是堂正突出。他们二人代表着“春华秋实”的最高成就!
徐天利尤其敬佩杨官璘的人品。他回忆说,杨官璘为人谦和,说话从不损人。他的品德在棋界的口碑很好,徐天利与杨官璘相交半个多世纪,还从没听过有人说他的不是。他人比较内向,平时不太主动说话,但其实也不乏幽默感。以前我们经常坐火车出外比赛,总是逗老杨讲一些笑话,只要让他打开了话匣子,他就会刹不住车,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把大家都逗得很开心。
徐天利说,杨官璘对生活也很热爱。除了下棋,他会拉小提琴、会打乒乓球和太极拳。2004年第二届象甲联赛上海队在主场和广东队比赛,胡荣华想请老杨来上海当嘉宾,他委婉地谢绝了。他说,他要保养好身体,希望自己的寿命能超过活了86岁的朱剑秋(上海已故象棋名宿)。
湖北棋坛名宿李义庭也与杨官璘有着颇为亲密的交往。他这样评价道:杨官璘是一个非常实事求是的人,无市侩气,品质很高尚。他对象棋的执着和热爱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每次到其他城市比赛,别人都趁机出去观光,但杨官璘不,把自个关在房里拆棋。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没有人能够做得到。他把输棋看作是一件很大的事,输了会满面通红,会一直把这盘棋拆得通透,让对手没机会第二次用同样的招数赢他。
湖北象棋特级大师柳大华得知杨官璘逝世的消息后,也非常难过。他说:“我从小就崇拜他,我们都希望杨老能多活几年。杨老是棋界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著述和出版了很多象棋书籍,使广大棋迷获益匪浅。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杨老编著的《弈林新编》发行起码有100多万册,创下了象棋书籍发行的纪录。杨老的著作影响了很多人,我也是从小读他的棋书和棋谱成长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他主编的《中国象棋谱》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主编的《象棋月刊》,我每期都爱不释手。杨老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做人的原则性很强。”
1977年,27岁的柳大华与杨官璘相遇于赛场,不打不相识,此后,50多岁的杨官璘跟这位从小读他棋谱长大的后生成了忘年交。
柳大华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与杨官璘聊天,是2006年10月在杨官璘的家乡——东莞市凤岗镇进行的“杨官璘杯”期间。当时杨官璘很高兴,两人一聊就是好半天。
?杨官璘写过很多棋书,还编过《象棋》杂志,尤其是残棋功力精湛。是弈林的“象棋祖师爷”。
“广东队要是没有杨官璘,就没有现在的成就!”柳大华这样评价杨官璘对广东象棋事业巨大的影响和贡献。杨官璘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退休,但为了能让广东的女子象棋也成长起来,在退休的二十多年,他每周二准时去广东队,为女棋手们当陪练。如果有事无法前往,他一定会先打电话‘请假’。正因如此,当广东女棋手、许银川的妻子文静听到杨老去世的消息后,才会当场失声痛哭。”
中国棋坛元老陈松顺与杨官璘相知相交了一辈子。“他的意志坚强如铁,这是我不及他的地方。当年我们联手对外,几乎找不到对手。”话语里充满了自豪和惺惺相惜的意味。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广东棋队领队、现任广州棋院院长的容坚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与杨官璘相识相交。他说:杨官璘的一生献身象棋事业。他的生活除了象棋就是象棋。可以说,他把象棋看得比他的生命还重要。85年“五羊杯”的时候,杨官璘的三子生病住院,杨官璘只去医院看过一次,全副精力投入比赛中。当时棋院的人看到这个情景都非常心酸心痛,有股说不出的滋味!杨官璘对广东象棋队的感情太深了!现在广东队之所以在棋坛有这样的成绩和地位,杨官璘有着巨大的贡献!他不懂政治,不谙世事,有时还很富于童真。杨官璘虽然是一个棋痴,可是对党忠贞不渝。对组织上安排的工作,不管有多困难,他都会克服。“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还有什么搞不掂的?!”这是他接受任务时的口头禅。
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蔡福如是接替杨官璘的广东象棋队的主教练,他对杨官璘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几十年来,杨官璘无论到哪里随身都有三件‘宝’:雨伞、挎包、茶杯。茶杯放在挎包里,挎包里面还有清凉油等小物品。雨伞和挎包是杨官璘最显著、最典型、最独特的道具和符号。”
蔡福如还回忆起这么一段趣事:1964年,第七届全国棋类锦标赛在杭州举行,在一轮比赛中,杨官璘败给蔡福如一局,中午吃饭时,杨官璘只顾想这盘棋,根本没注意到吃什么,他一筷子下去,挟到一个大辣椒就往嘴里送,一股辛辣直呛肺腑,杨官璘蓦然一惊,但为时已晚,只呛得鼻涕眼泪一齐流。一桌人都笑了,说老杨这回可吃大亏了,看你以后吃饭还想不想棋!
当天傍晚,蔡福如等人约杨官璘到外面散心,杨官璘不去。众人玩耍回来,见杨官璘还在房里拆棋,蔡福如便问:“老杨,你吃饭了吗?”杨官璘头也没抬,随口答道:“我不知道。”众皆哄笑。
蔡福如还评价道:杨官璘让象棋成为国家的体育比赛项目功不可没。七十年代初,杨官璘写信号召全国的弈林人士,向国家体委写信建议恢复棋赛和组织象棋队伍,最终获得批准,中国象棋才得以正常发展。
作为杨老弟子之一的吕钦对恩师的仙逝深感悲痛。他深情地回忆道:
“我作为大师(杨官璘)的弟子,和他相交了30多年,见证他对象棋事业终身不懈的追求。
大师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敬业精神,在他的生命中,一辈子除了棋还是棋。退休20年了,一直坚持每周两个上午回队里和年轻队员、尤其是女队员拆棋。他平时的社交活动几乎为零,没有任何应酬和交际。可以说,没有一个棋手能达到大师如此敬业的境界。”
“岭南双雄”之一的许银川对杨官璘的执着也极为佩服。他说:“杨大师一生对棋执着的追求,是我们棋手的楷模。无论是比赛还是平时拆棋,他都一样认真,可以说我从未见过有这么认真的棋手。他最拿手的‘左马盘河’布局,下了几十年了,现在还在拆这个局。杨老是一个将象棋艺术化的人。他拆棋的认真程度,连很多现役棋手都不如。这种精神不仅对我产生很大的督促和鞭策作用,有时还让自己感到十分惭愧。
大师除了治学严谨认真外,还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即使平时拆棋,他都不会轻易认下风。在拆棋过程中,他总是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希望我们这些年轻队员能够继续进步。杨大师德艺双馨,一生执着追求,是我们棋手的楷模。”
象棋特级大师、广东电视台“棋版苑”栏目主持人庄玉庭说:大师一生淡泊名利,他的棋路滴水穿石,于平淡中见真功夫。对后辈棋手竭力提携,倾囊相授,毫无保留。这是许多棋人做不到的。他虽然贵为一代宗师,但从不故作高深。在与后辈拆棋时遇到不能现场解答的问题,他也不隐瞒,而是如实相告,从不怕丢所谓大师的面子和身价。但是他带着这个问题回去后,一定会把它拆通拆透,第二天再来跟你反反复复地讲,直到你完全理解为止。在这点上,杨老真称得上是诲人不倦。
在中国棋坛,素有“南杨北王”之称,“南杨”即杨官璘,“北王”即黑龙江的王嘉良。2008年春,笔者采访这位弈林长者时,他对老朋友杨官璘的辞世深感痛伤。“我们老一代的棋手为数不多了,想起从前,真是恍如隔世啊!我与老杨在棋场上斗了几十年,但私人感情非常好。他的棋风与我的棋风代表着典型的南北象棋的风格:他细腻缜密,我大刀阔斧。老杨是中国象棋的一代奇才!
王嘉良的得意弟子,现任黑龙江棋院院长的赵国荣大师非常赞同师尊对杨平官璘的评价。他说:杨官璘的一生对中国象棋的贡献非常大,其棋艺和棋品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中国象棋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人物。
杨官璘去世的第二天,正在广州参加本届“五羊杯”的棋手们都非常难过。他们一起回忆起杨老的棋品人品,无不黯然神伤。河北象棋特级大师刘殿中说:“在棋界,我最尊重的棋手就是杨老。尤其佩服他的为人和人品。他有棋手的骨气和傲气,一生甘于平淡,不随波逐流,很有生活原则。 ”
刘殿中还说道:杨大师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太好,有位在香港做老板的棋友曾专门拜访过杨官璘,没想到一代棋王的家竟如此简朴,让他感到不可思议。有人说,老杨不会交际,木讷寡言,不会利用名气和地位,是不是大脑有什么问题?我认为绝对不是,因为老杨有自己追求的精神境界,把金钱、名利、权势等世俗的东西看得很轻,绝不会为此而丧失棋手的骨气和傲气。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尤为可贵。
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杨大师开创了象棋的“杨官璘时代”,他的棋艺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天分并不是最好的,但他以勤补拙,功夫下得非常深,即使退休多年,棋还是下得有板有眼。以前我和他比赛,曾特意和他较量过一些流行布局,当时感到自己对这些布局还拆得比较细,但和他一交手,就知道自己的研究还是不如杨大师深。 在棋界有这么一个评论:杨官璘的深,胡荣华的高。
浙江特级象大师棋于幼华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参加全国赛就输给杨老的往事,也很感慨:“那时候自认棋力还可以,连续赢了广东几名棋手,没想到碰到杨老。从小就看杨老的棋,那时象棋界流行一句口头禅:这棋杨官璘来也没用了。所以自己心理上先怵了,那场棋可以说是完败,杨老开局很精妙,卖了个破绽,我一看就杀过去了,后来才发现是个陷阱。那时就想,原来棋还可以这么下的,获益很大。”
1988年出生的象棋大师赵鑫鑫则深情地回忆了与杨官璘的交往。他说:“我是听着杨老的传奇棋艺长大的。2001年我来广东训练过一段时间,看过杨老下棋,觉得他这么大年纪了,思路还是非常清晰,就是身体似乎不太好,很瘦。第二届的‘杨官璘杯’,我得了冠军,是杨老给我颁的奖。杨老的人品和棋品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特别是他的刻苦精神。”
在海外,杨官璘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澳门特级国际象棋大师李锦欢,香港象棋总会监事、亚洲国际特级象棋大师赵汝权,多伦多象棋会副会长宋德柔,马来西亚的黄运兴、黎锦福等海外中国象棋大师都对杨官璘抱有崇高的敬意。他们说:在海外,凡是有华人下棋的地方,就有杨官璘的棋书,就有当地的“杨官璘”!在普通棋迷心里,杨官璘就像一尊神,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