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说的话,按理说已经在“逐鹿中原”的最后一章中说完了。然而,这长长七十章的《纵横十六国》之后,心里总有种想再说几句的冲动。后记呢,我在“淝水之战”的后面写过一篇,为了避免重复,就写篇跋吧,反正当初有一篇序章,所谓有始有终。
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我在以前那篇后记中已经说过,没提到的一点是本来还有灌水的意图。所以,开始写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写多长,只是随心所欲的借题发挥。那段时间自己时间也比较多,看的书就多而杂,觉得整理一遍对自己或有好处。然而写了一段,就脱离了初衷,开始认真起来。大约是“永嘉之乱”写了一大半的时候,我渐渐有了以这种风格的文体写四部关于十六国的文章的构想,于是开始上网、泡图书馆,找相关的资料,着实下了番功夫。但毕竟不是历史专业出身,力不从心仍是常有的事,中间我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停下来没有写,几乎就想放弃。不幸中之万幸的是,靠着网友的支持和自己的坚持,最后竟能把它完成,再回头一看,竟然已写过了近17万字,多过了我的专业论文字数的总和,自己都有点诧异。
有一点想说的是,这不是一篇历史(因为并不是,加上现在玷污这历史的不在少数,我也没想过要与这几个字有染),也不是史评,评虽有,却缺乏深度。不过这不三不四的东西中的很多字句,都是在先感动自己的情况下写下的,这是事实。
前面曾有网友问我的参考资料,其实并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不过是正史加《通鉴》,别人用过的,我照用罢了。参考最多的正史,当然是《晋书》,除此之外,向前参考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向后参考的主要是《北史》、《魏书》、《南史》、《宋书》及《旧唐书》。《通鉴》叙事有时因其体裁所限略显凌乱,但从其较强的时间性上看仍是一本相当好的参考资料,因此在事件方面,以《通鉴》为参考最多,而人物的对白,因为正史诸书成书早于《通鉴》,应该较贴近原话,故多参考正史。今人的文章,受黄仁宇的影响挺大,虽然现在批判他的观点也不少,其他参考的文章,多在文中有所提及,如《参合陂?慕容垂》、《元嘉三十年》、黎东方的细说系列等。网络资源方面,也参考了不少历史网站的文章,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每个人一生都会有很多梦想,梦想则往往是源于兴趣,实现梦想,也常常是靠着兴趣。我在英语角和人聊天,别人告诉我:I is the best teacher. 我想不如改改:I is the best guider. 这兴趣能够指引人去做很多事,直至实现梦想。历史,便是我的兴趣之一,我因此而有的梦想,也很简单,便是可以忘记一切,遨游于历史海洋之中。有人说:读过历史,总让人生出各种感慨,因而陷入苦闷——王侯将相,百年之后亦不过尔尔。然而,我却以为王侯将相或许尔尔,而人的追求则始终无限;历史能使人振奋,能让人沉思,从自己曾经经历或无法经历的相似之中,去寻求人生的解答,去追求人生的希望。
能写完这篇东西,对我而言,已是一个成功。能吸引自己去反复重读的东西,对我来说这是为数不多的一篇,而能长到这个程度的,虽然不免又长又臭的嫌疑,对我来说也是空前的一篇。我想,把这作为一个终点,莫如把它作为另一个起点,以激励自己走好今后的每一步。
以前凑过一首歪诗,最近身陷“纵横”,对之稍作改动,自以为还勉强读得通,就把它放在所有话的后面,做个收场吧。
江水滔滔入海流,生生灭灭似孤舟。 斜阳草树今犹在,煮酒英雄莫论愁。
2001年3月于求是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