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被遗忘的传奇:汉宣大帝
  4. 帝位不稳
设置

帝位不稳(1 / 1)


公元前87年农历二月十四,汉武帝刘彻驾崩,第二天,8岁的皇太子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

刘彻临死前,为刘弗陵能够坐稳皇位做了充分的工作。他担心皇太后干政,就狠着心肠处死了他心爱的、没有罪过的钩弋夫人。他设置的辅政大臣:霍光忠心耿耿、小心谨慎,服侍皇帝二十多年,未尝有过;金日虽出身匈奴,但入汉多年,忠心不二,曾经和刺杀刘彻的歹徒性命相搏;桑弘羊是刘彻的首席经济学家,汉帝国若没有他,也许早就崩溃了,因桑弘羊拥有天才般的理财能力,所以即便他被降职,刘彻也仍然要他来管理经济,可以说,有桑弘羊在,国家就不会缺钱;田千秋本为一守陵人,地位卑微,因一封上书机缘巧合,坐上直升机,一跃变为丞相,他淳朴踏实,对汉帝国、对刘彻只有无尽的感激;至于上官桀,我们虽不熟悉,但他曾因为刘彻生病而无心工作,对皇上如此忠诚,极为少见。这几个辅政大臣,对刘彻的忠心,神明可鉴。

但刘弗陵的帝位还是不稳当。

因为他太小,有人不服。

不服者,就是他的三哥刘旦。

当年,皇太子刘据因巫蛊事件死后,刘旦就自以为是武帝诸子中的老大(其时二皇子刘闳已死),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于是上书说自己不当燕王,要进宫当个侍卫,方便照顾父亲。(上书求入宿卫。)

那段时间,刘彻诸多不顺,正在气头上,刘旦的举动非但没能慰藉刘彻,反而把刘彻气得够呛。在刘彻看来,刘旦这是暴露了狼子野心,是想当皇帝想疯了。刘彻见刘旦为了皇位是如此急不可耐,盛怒之下将刘旦派来送信的使者斩杀,还让人把刘旦大骂一顿,说此人没有谦让的美德。

然而这刘旦也真是“祸不单行”,被骂完还没缓过神来,就又被告发收留了亡命之徒。刘彻听到“刘旦”这两个字都是气,下令削去刘旦三个县的封地。从那之后,刘旦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刘彻如此处置刘旦,让刘旦觉得自己都委屈死了。

别说刘旦委屈,放在谁身上都想不通。

因为刘据、刘闳死后,刘旦的确是刘彻最大的儿子,且刘旦博学多才,颇有能力,按理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刘旦的上书,不过是说自己想照顾父亲,是表达孝心,这并非什么不谦虚,本不该惹得刘彻大怒的。可最后怎么变成这样一个结果呢?

刘彻批评刘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从来就没打算让刘旦继位,否则他完全可以顺水推舟,让刘旦进京的。刘彻不想让刘旦当皇帝,只因他需要一个安静的、能够守成的继承人,而非一个好动之人。

但这种高瞻远瞩,除了刘彻没有几个人懂。刘旦不能明白刘彻的深意,况且就算明白了,他也不觉得自己不行——谁说我不能当守成之君?我怎么就不行了?

也许,刘旦被骂之后,一直都抱有幻想——父皇不让我当,可谁又比我更具资格呢?他以后归了天,这皇位还得我来继承!

刘彻驾崩后,朝廷给诸侯王发了讣告,上面盖了印章,因此也叫玺书。玺书传到燕国时,刘旦才知道刘彻驾崩。

刘旦看完玺书后,疑窦顿生,他当即表示:这封装玺书的袋子太小,京师恐有变故。

因为袋子小就说京师有变,这刘旦是想找茬儿吗?

可以理解为找茬儿,但刘旦的担心也不无道理。那时候,刘旦很可能还不知道或不确定是刘弗陵继承了皇位,毕竟,刘彻是在临死前两天才册立的皇太子。而刘旦看到玺书后,玺书的内容仅仅是告诉他皇帝驾崩,他作为诸侯王,作为皇帝现存的长子,就自然会有些疑惑:现在到底有没有皇帝?看样子继位者不是我,因为倘若是我的话,我为何还没有收到通知呢?封装玺书的袋子这么小,说明玺书内容少,玺书是草草拟就的吗?我正月去京城朝见皇帝的时候,还见到了他,怎么这么快就驾崩了呢?京城到底发生了什么……

刘旦像当年的代王刘恒一样,派了使者入京(前180年事),以询问丧葬礼仪为名(就是在武帝葬礼期间,诸侯王该做些什么,因为那时礼节复杂),打探他想知道的消息。

使者王孺去长安打探一番,得知继位者是刘旦最小的弟弟、年仅8岁的刘弗陵!

使者听说这刘弗陵年纪太小,尚且需要姐姐鄂邑公主照顾,于是又去找鄂邑公主,然而他始终见不到鄂邑公主本人。

使者带回的消息让刘旦忍无可忍。

我哪里不如那个兔崽子了!论资历,我是长子;论能力,我博学多才,招贤纳士。谁都能挤掉我,可唯独他刘弗陵不行,因为他刘弗陵毫无治国理政的能力!我最有资格当皇帝,可父亲竟然让刘弗陵继任,这究竟是父亲年迈昏惑,还是奸臣在父亲驾崩后篡改遗诏?刘旦不由得想起了秦始皇驾崩后,赵高等权臣拥立胡亥而舍弃扶苏的事情,他自己会不会就是当年的扶苏,而霍光等人就是当年的赵高呢?

是个人都会这么怀疑的!因为在外人眼里,刘弗陵的继位太突然,也太不可思议,舍弃刘旦而立刘弗陵,不论从哪个方面都有违常理。

可刘旦的这些怀疑又难以说出口来,因为所谓的他比刘弗陵行,只是他和他的支持者的想法,而刘弗陵的支持者只要一口咬定这是刘彻的决定,刘旦就只能闭嘴,因为他没有证据表明大臣篡改了遗诏。

说不出口不代表不怀疑,反正整件事情给刘旦的感觉就是:奇怪。刘旦说:“陛下驾崩时,没有说任何话,而盖主也不见踪影,这不正常。”(上弃群臣,无语言,盖主又不得见,甚可怪也。)

刘旦自然不会一直在燕国“奇怪”下去,他还要出手,还要想办法给刘弗陵制造麻烦。

他派人去长安,上书一封,请求在各郡国给刘彻立庙,以褒奖其生前的功劳。

这种上书,刘弗陵自然是不能处理的,因为他也许还看不懂刘旦的请求。

只能由霍光答复。

霍光该怎么做呢?在各个郡国立庙,一立就是上百座,不仅仅要修筑庙宇,还要安排祭祀人员,更重要的是,这牵扯一个非常复杂的庙号问题(后来在刘彻的庙号问题上,朝廷闹得沸沸扬扬,还把几个人抓进了监狱)。总之,这不是小事,不是拍脑袋说办就办的。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霍光这个辅政大臣,此时代行皇帝之职,完全可以借刘旦闹事的机会,把刘旦狠狠收拾一顿,让天下人都知道他霍某人的厉害。

如果霍光这么做了,也许就掉入了刘旦的陷阱,刘旦做这些就是想让霍光对自己亮刀子。

因为霍光毕竟只是个辅政大臣,收拾刘旦名不正言不顺,他做一切事情,都必须打着刘弗陵的旗号。刘旦本来就怨气大,霍光此时若强行打压,必然会惹得刘旦上蹿下跳:霍光什么玩意儿,居然敢在本王的头上动手动脚,先帝本欲立我为帝,你这奸贼却篡改遗诏,独霸朝政,如今还妄图迫害于我!

此时和刘旦作对,就是霍光给自己惹麻烦,何况刘旦提出给刘彻立庙,是爱戴先帝,霍光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如果事情恶化,刘旦完全能借此向霍光发难,甚至提出诸如“清君侧,诛霍光”的口号。在许多人眼里,刘旦本来就比刘弗陵有资格,所以刘旦说出的话,是能让许多人信服的。

霍光在这件事情上很冷静,他没有和刘旦死磕,而是赐刘旦三千万钱,并加封一万三千户食邑。与此同时,给刘弗陵的姐姐鄂邑公主和另一个哥哥刘胥分别加封了一万三千户食邑。

霍光此举,其实是通过让步的方式,安抚刘弗陵的哥哥们,尤其是刘旦。

可刘旦不稀罕。因为刘旦要的是帝位,他做这些,都是为了搅局,为了打乱朝廷的阵脚,尤其惹得霍光来收拾自己,那样他就有讨伐霍光和刘弗陵的理由了——霍光等大臣擅权乱政,专立少不更事的幼子,还屠灭刘氏骨肉,如此恶毒,天下当群起攻之。刘旦倘若把事情闹大,提出的这些理由对根基极其不稳的辅政大臣们非常不利。

霍光的冷静让刘旦很愤怒,他接到赏赐,大怒道:“我本该是皇帝的,要什么赏赐!”(我当为帝,何赐也!)

刘旦实在不甘心帝位就这么落空,愤怒过后,开始想办法夺取帝位。

在刘弗陵登基之后夺取帝位,自然就是谋反了。

刘旦首先宣称,自己在武帝时曾接受过诏书,说武帝批准了自己可以参与政事,享有治国和备军的权利。

但这纯粹是撒谎。因为自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刘启就收回了诸侯国的自治权,诸侯国名义上叫国,实际和汉朝的郡无异,诸侯王只能收租子,而没有对封国的行政权,混得不好的,甚至只能乘坐掉价的牛车(其后诸侯唯得衣食租税,贫者或乘牛车)。刘旦此举,实际是复辟,想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割据一方的霸主。

对于想造反的人来说,走这步棋倒是对的。当年,淮南王刘安造反,声势浩大,却因为没有武装支持,控制不了淮南国,每当朝廷的人走了,刘安就慷慨激昂地嚷嚷造反,朝廷的人来了,就紧张兮兮,畏首畏尾。这样的造反,不过徒留笑柄。刘安的失败足以说明,诸侯王欲推翻皇帝,不能完全控制封国而整天咋呼根本无济于事。

刘旦仅凭一面之词就想从朝廷夺来治理燕国的权力,朝廷会允许吗?他能成功吗?

其实,问题不是朝廷允不允许,而是朝廷不允许又如何?难道要给刘旦治罪?霍光等人现在正乱成一锅粥,除了办理武帝丧事,还要稳定朝中大臣,尤其消除朝中的闲言碎语,根本没精力去招惹刘旦这个瘟神。

所以,趁着霍光等人忙于稳定长安之际,刘旦正紧锣密鼓地策划谋反。

刘旦和刘长、刘泽等人结了盟。

刘长,是中山哀王刘昌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孙,汉景帝刘启的曾孙,比刘弗陵低一辈;刘泽,是齐孝王刘将闾的孙子,刘将闾是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刘邦的孙子,所以刘将闾的孙子刘泽和刘弗陵同辈。刘长和刘泽都是没有爵位的平民,愿意与刘旦密谋,很可能是刘旦许诺了给他们封王封侯的好处。

刘旦可不是冒失鬼,他的谋反行动,进行得很有计划。

他在表示自己拥有对燕国的行政权和军队领导权之后,就寻找能一起干大事的幕僚。他召集了一批燕国臣子,对他们讲了一番话,表示自己想有所作为,希望臣子们帮忙出谋划策。

当时,刘旦那口气,简直和皇帝差不多,你把他话中的“寡人”换成“朕”,会发现那根本就是皇帝在问策贤良。

这批臣子都是人精,听完就知道刘旦有谋逆的想法,他们大部分人不过图个安稳,哪想过把脑袋别裤腰上造反,一个个吓得不知所措。

就在群臣鸦雀无声之际,一个叫成轸的郎中霍然而起,朗声道:皇位本该是大王的,如今失去,大王只有积极争取才能得到,只要大王起兵,一定有很大的号召力,那时就算是女人也一定会奋起追随。(大王壹起,国中虽女子皆奋臂随大王。)

刘旦一开始还遮遮掩掩,只是以天子的口气让臣子们出谋划策,却没想到这成轸“孺子可教”,把自己不方便说的话讲了出来,他忽然觉得自己先前多虑了,其实这些臣子都是支持自己的,于是精神一振,对在场人员表示:第一,吕太后时,立刘弘当皇帝,诸侯在刘弘手下当了八年臣子,等吕后驾崩,群臣诛杀诸吕迎立孝文皇帝之后,才知道刘弘不是惠帝的儿子;第二,我是武帝长子,竟然不能继承大统,这也太不公平了;第三,前些日子我提议给武帝立庙,当今皇帝居然不同意。

综上所述,我怀疑当今皇帝根本就不姓刘,就像当年的刘弘非孝惠帝之子一样。皇帝不姓刘,而我又是最有资格当皇帝的人,所以这皇帝该我刘旦来当。

有了这番宣言和舆论造势,接下来,刘旦多方面出动,干了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和刘泽密谋,写了檄文,表示刘弗陵非刘彻之子,是奸臣在武帝驾崩后推举上去的,天下人民当群起而攻之,刘旦派人将这些檄文带到各地传播,并鼓动当地的豪强和群众,一起反对刘弗陵。

第二,刘泽的爷爷刘将闾,是齐悼惠王刘肥(刘邦长子)的后代,在齐国有较高的威望和势力,刘旦让刘泽回临淄,夺取临淄的兵权,届时和自己一起发兵。

第三,招纳人才。

第四,在国内广收铜铁,制作铠甲兵器。

第五,阅兵,军事演习。

第六,效法皇帝,提升自己的派头。

刘旦这些明显反对中央的举动,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然而那些反复劝谏刘旦的人,都被杀了。

刘旦这几步走得好,至少比当年的淮南王刘安强多了。刘旦在朝廷政局不稳的情况下,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准备自己的起兵事宜,壮大了力量。现在刘旦有兵、有口号、有武器、有盟友、有群众支持,可谓万事俱备了。

刘旦的初步计划是,由刘泽自临淄起兵,刺杀青州刺史隽不疑。

至于杀死隽不疑之后的计划,史书没有交代。

没有交代,所以我就不知道他们是何计划,因为刘泽的谋反,止步于刺杀隽不疑。

当时,万事俱备的刘旦刘泽集团,在起事之前走漏了风声,计划被缾侯刘成获悉,刘成立即将此事告知了隽不疑。

于是,当刘泽等人还在谋划着如何袭击隽不疑之时,隽不疑已经调集人马将他们团团围住。

刘泽等人未做抵抗就被悉数逮捕。

刘泽被捕,进了牢房少不了被一番暴打。

那是个用法严酷的时代,进了监狱的人,会被狱卒的种种花样折磨得死去活来。刘泽在牢里受尽折磨后,终于把他和刘旦、刘长等人谋划的事情一一交代了。

朝廷绝不姑息,立即将那些参与谋反的人全部诛杀。

当然,被杀之人不包括燕王刘旦。

刘旦企图推翻刘弗陵,谋反证据确凿,怎么没受到制裁呢?

朝廷给出的解释是:刘旦是皇帝的哥哥,至亲,免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要知道,别说是自己的哥哥谋反,哪怕亲生儿子谋反都是活不成的。如果说皇帝只有一件事情不能容忍,这件事一定是谋反。

但事情总有例外,比如朝廷拿这个谋反之人没有办法。

其实,朝廷饶恕刘旦,很大程度上确是因为他们对刘旦无可奈何。

刘彻去世之后,由刘弗陵和辅政大臣组成的领导班子,根基极浅,遇到刘旦这种事,他们的首选方案不是镇压,而是息事宁人。

当时,有人对霍光等人是颇有微词的。据史书记载,刘彻驾崩时,留有一封遗诏,让霍光等人在自己驾崩后按照遗诏从事。遗诏的内容是说,给之前剿灭莽通谋反(前88年事)的功臣封侯,封侯的人包括霍光、金日和上官桀。

然而,等霍光等人被封之后,一个叫王忽的侍中(服侍皇帝的官员)有意见,他到处宣扬说:“先帝病重时,我常在左右服侍,没听说过给此三人封侯的事。封侯,不过是那几个小子给自己牟取富贵罢了。”

这话传到霍光的耳中,霍光顿时感到了压力。

我想,霍光所谓的封侯之事,很可能是假的。其一,倘若刘彻真欲为他们几人封侯,完全可以在生前为之,不必等到死后,搞得半真半假;第二,王忽不过是个小官,恐怕不敢通过造谣的方式和霍光、上官桀等权臣唱反调,且这么做对他没有好处;第三,三人之中,金日一直不愿意接受封侯,至于他不接受的理由,官方的说法是金日以为皇帝年幼,不便受封,但我以为倘若刘彻真的下诏给金日封侯,这种先帝遗命,又是天大的好事,金日没有理由拒绝。虽然金日后来受封了,但他受封之时,已然卧病不起,是他去世的前一天了,他接受封侯,究竟有多少是他自己的意愿呢?第四,霍光并不想这件事情闹大,他没有通过正规渠道去处理王忽,而是给王忽的父亲——卫尉王莽施压,最终王莽将王忽逼死。倘若霍光真的身正不怕影子歪,就该光明正大来处理此事,而不该偷偷摸摸。

王忽虽然死了,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刘弗陵继位之初,霍光等人并不能服众。

更重要的是,霍光等人虽然侍奉刘彻多年,但毕竟没有治国的经验。碰到一些大事,刘彻可以得心应手地处置,可如果让辅政大臣单独做,就手生得很。他们要瞻前顾后,考虑各种风险,生怕自己的处理有失偏颇,犯了众怒,甚至给政敌攻击自己的机会。这伙人,刚刚辅政面临很大的压力,他们在上台之初,最迫切的工作就是稳定局面,给自己站稳脚跟争取时间。所以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息事宁人都是他们的首选方案。

如果当时和刘旦硬拼,霍光等人也有些担心。刘旦有军队,有号召力(谁也不知道他能召集多少兵马),且在许多人眼里他的确比刘弗陵更该当皇帝,朝廷一旦对他动刀,他造起反来,霍光等人很可能被推到风口浪尖,甚至成为皇室斗争的牺牲品,成为第二个晁错。更糟糕的是,倘若刘旦占据上风,长安的局势必然动荡,那时刘旦和长安的权臣勾结,刘弗陵很可能倒台。

现在,霍光等人在长安稳定内政,刘旦被剪除了羽翼,暂时无法动手,那么,刘旦就此被朝廷吓住了吗?他愿意善罢甘休吗?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