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国通史
  4. 《三国演义》
设置

《三国演义》(1 / 1)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是以晋朝陈寿的《三国志》为史实基础的。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见于记载的很少,只能大致推测他的生卒年在1310~1385年之间。传说他很有政治抱负,曾入张士诚幕,朱元璋统一天下后,转而从事创作。他具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曾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成就为主,现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的内容十分庞杂,时间和空间的跨度极大,涉及的人物也很多。作者以刘蜀政权为中心,抓住三国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描写了184年到280年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始于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形成了一个庞大有机的故事整体。全书集中描绘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生活在灾难和痛苦中的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统一的愿望。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或明或暗的斗争中,不同的人物表现了各自非凡的才能。《三国演义》刻画了许多不同特点的英雄人物,而他们都不是孤立的。如董卓、曹操和刘备;孔明、周瑜和司马懿;张飞、关羽和吕布等。这些不同的人物,或为一方霸主,或为沙场猛将,或为大帐谋士。

就董卓、曹操和刘备来说,董卓完全是邪恶和残暴的代名词,他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所犯罪行,真可谓擢发难数。曹操在书中是一个奸雄,他有智有谋,为官不避豪强,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献计献策。在献刀杀董卓的故事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英勇和机智。尤其是当董卓、吕布识破他的意图后,他还能镇定自若,借机脱身而去。但同时曹操又是多疑的,只因一句无头无尾的话,便杀死吕伯奢一家。刘备是作者全力打造的“明主”形象,他宽仁待民,对将士以诚心和义气为重。为了成就大业,他能够做到与民秋毫无犯,甚至在关键时刻,他也能够与民众共进退,如在当阳撤退时,他不肯抛弃百姓先行。他知人善用,对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的态度,可以说感人肺腑。当然,像他双手抛子、白帝城托孤等情节也是他权谋的一种表现。

在《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形象无疑是诸葛亮,他几乎就是超人智慧和绝世才能的化身。他隐居隆中时,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即提出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在后来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他总能够出奇制胜。尤其在火烧赤壁这段故事中,三方的主要首脑都粉墨登场,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的草船借箭、祈禳东风、华容布阵,无一不是出人意料的大手笔。刘备去世后,蜀国国力大减,他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一手撑起艰难的局面。那种排除万难的才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结合在一起,成了封建时代“贤相”的典型。

读《三国演义》需要注意的是它“尊刘贬曹”的思想,从对董、曹、刘三人事迹和结局的描写就能看出这种取向,书中的这种思想并不是罗贯中所独创的,它最迟起于宋代,此后不断得到加强。这一方面是历史学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受惯了欺凌和剥削的中下层民众对“明君”盼望的结果。

《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它所宣扬的“义气”。第一回就极力写刘、关、张三人的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个盟誓决定了他们三人名为君臣、实同骨肉的关系。这种义气是小私有道德观念的反映,表现了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互相支援、见义勇为的积极品德。但另一方面,这种义气也有局限性,如关羽遇害后,刘备把个人的义气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不顾诸葛亮、赵子龙等的劝告,举兵伐吴誓死为关羽复仇,结果损兵折将,蜀国国力从此日衰。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章回历史的开山之作,其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同时在照顾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又适应了艺术情节的连贯。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