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国通史
  4. “诗圣”杜甫
设置

“诗圣”杜甫(1 / 1)


“诗圣”杜甫

安史之乱的结束,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当时在樟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得知消息,更是与妻儿老小一起欣喜若狂。

杜甫,字子美,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他幼年就失去母亲,父亲外出做官,他被寄养在洛阳的姑母家中。杜甫自幼聪明过人,七岁便开始作诗,十多岁就同当时的文人名士交游,受到广泛的称赞,他们把他的文章和汉代著名文学家班固、扬雄相比拟。杜甫年轻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也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735年,杜甫回洛阳应试,没有考中。两年后,他又北游齐、赵,与朋友一起呼鹰逐兽,饮酒赋诗,流连于山水之间,这一时期杜甫的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年轻时代的一件大事,是与李白相见。744年,两位大诗人相会在洛阳。李白比杜甫大12岁,杜甫很佩服李白的才华,两人畅游了河南、山东,“醉眼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杜甫年轻时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却屡试不中。寄居长安,经济来源已经不足以维持一家的生计。

杜甫寄居长安的十年,是唐朝由盛到衰急剧转变的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杜甫作了著名的《兵车行》,控诉统治者的残暴,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妻离子散、白骨蔽野的凄惨景象,标志着杜甫的诗歌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重要转折。

“安史之乱”开始后,叛军很快攻占洛阳和都城长安。杜甫在逃亡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国破家亡的战俘生活使杜甫写下了不少政治性很强的诗篇,《春望》就是他被俘期间写下的名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57年四月,杜甫做了八个月俘虏后,终于逃出长安。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困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了。他穿着麻鞋,露着两肘朝见肃宗,被委任为左拾遗。后来由于杜甫上疏救宰相房得罪了肃宗,被外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一次由洛阳回华州,一路上满目萧条,民不聊生,官府暴戾,欺压民众,杜甫感慨良久,写下了控诉官吏暴行、同情人民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从东部到潼关途中,杜甫看到战乱中新婚离异、老人应征,以及战乱造成劳动人民无家可归的凄惨情景,写下了“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达到了诗歌的高峰,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770年,杜甫在岳阳遭遇洪水。几天后,这位伟大的诗人死在船上,年仅59岁。杜甫死后,因家人无钱安葬,只好旅殡于岳阳。直到43年后,即813年,他的孙子杜嗣业才把他的遗体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

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大师,一生作诗3000多首。他的诗是时代的境子,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为“诗史”。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