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良佐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长孙无忌的妹妹就是李世民的皇后。
从李渊父子晋阳起兵叛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统一天下,长孙无忌一直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唐太宗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皇后一再推辞,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汉朝吕氏、霍氏等专权的教训。长孙无忌自己也要求逊职,但鉴于他的才干,太宗仍然拜长孙无忌为宰相,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
晚年的唐太宗最烦心的就是太子问题。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被废,最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是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儿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两人相比,李泰的条件更为优越。他是长孙皇后的次子,比李治年长9岁,也是唐太宗比较满意的一个。李治是长孙皇后的三子,唐太宗的九子,不论从年龄还是父子感情看,均处于劣势。
作为舅父,长孙无忌大力支持李治,他希望未来的皇帝应该由一个仁孝听话的外甥充当,这样,自己才会得到尊重,权势也才能得到保障。魏王李泰聪明绝伦,稍长善作诗文,成人后喜好经籍、舆地之学,文武官员多投其门下,已然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然而李泰恃才不恭,上品官员不放在眼里不说,关键是不去争取舅父对自己的支持。长孙无忌知道,如果李泰做了皇帝,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党羽,而绝不是他这个舅父。
一边是才华出众的李泰,一边是懦弱少能的李治,可唐太宗还是犯难了。李泰集团的主要成员是功臣子弟,他们靠祖上资荫,身处高官,希望通过李泰当皇帝,达到驱逐元老,自己掌权的目的。李治的支持者则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后,贞观政治依然坚持下去,那么就只能靠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辅佐,而绝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帮纨绔子弟。为此,他不得不舍弃李泰。由于李治仁弱,唐太宗即便在立了李治后,思想仍在动摇反复,一度向长孙无忌提出想改立三子吴王李恪,被长孙无忌挡了回去,说:“晋王仁厚,守文之良王,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君乎?”唐太宗只好作罢。长孙无忌以回天之力促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
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因为李治的懦弱,最终导致长孙无忌冤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