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才制度变革
——九品中正制
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40余年,各国间战争不断,唯一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就是政治和文化了。
九品中正制是对东汉的官吏选拔制度的继承和改革。从三公九卿制建立以来,这种政府组织维持了500余年。魏国建立后,在九卿制度下建立了“尚书台”制度,负责收发皇帝的文件。其最高长官为“尚书令”,底下的官员称“尚书”,负责政策筹划,诏命颁布,以及随时向皇帝提出建议,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所谓“九品”,是由政府任命一个官员,对全国的大小官吏进行考核,依他们的才能和道德行为,分别评定为九个等级,称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评定等级后呈报给宰相,宰相审定后再送给尚书台,以此作为官员任免或升降的标准。这个制度虽然有不少漏洞和弊病,但却使审核官员的必要性被提上了台面,因此一直保持了300多年。
起初,这一制度是为了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它既延续了汉代选官的传统,对曹操的用人政策也有所继承。但到了魏晋之交,因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垄断了大小中正官,在评定品级时,对士族人物很偏袒,“不计门第”已成空谈。此后政权逐渐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到了隋代,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也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