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刺绣工艺
中国刺绣工艺源远流长,在战国时期已经十分成熟。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丝绸刺绣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色彩之绚丽缤纷,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里发现的刺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浅黄绢面衾、凤鸟花卉纹绣、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等。
通过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刺绣纹样、题材基本上是图案化并互相穿插的花草、藤蔓和动物。
花草、藤蔓的分布,都严格按照垂直线、水平线或对角线组成的方形骨格或菱形骨格布局,穿插灵活,既起装饰作用,又起骨格作用。在枝蔓交错的大小空位中填饰动物纹样。动物纹样的头部比较写实,而身部或经过简化,或直接与藤蔓结成一体,或彼此互相蟠叠。
写实形与变体形共存,数种动物或数个动物合体,动物体与植物体共生,利用几何学的原理,把动物图案变形与几何形骨格结合,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由于采取了按几何骨格对位布局、同位对称与移位对称并用等方法,因而纹样既有严格的数序规律,又有灵巧的穿插变化。战国刺绣的色彩,每一花样一般只配三色到五色,在色相上多数采取暖色基调的缓和对比或邻近调和,在色彩明度上则拉开层次,富丽缤纷又和谐统一。
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题材具有一定的象征含意。当时最为流行的龙凤,既象征宫廷昌隆,又象征婚姻美满。鹤与鹿都与神话有关,象征长寿。翟鸟是妃子身份的标志。猫头鹰则象征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