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蒋介石在临终之前曾经不无懊丧地说:“我平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在毛泽东率领他的军队到达延安之前,把他们彻底消灭掉。现在看来,那是我们最后一次机会了。”现在看来,蒋介石还是有点高估自己了。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历史条件下,红军长征如果失败,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一定要延迟许多年。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通过长征这一战争史上罕见的战略转移,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以长征的胜利推动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代表,坚持封建、专制和独裁,把一己私利和荣华看得比全民族的富强都重要,他们代表着反动与黑暗。因此,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搏斗。长征的成败,决定着中华民族历史的走向、命运的走向。
长征的胜利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给蒋介石机会。历史的走向也表明,光明最终战胜了黑暗!长征为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曙光,开辟了光明前景!
红军三大主力到达陕北后,全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指导中心转移到了延安。图为延安宝塔山。
邓小平说过:在遵义会议以前,我们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一个有能力的党中央。中国共产党真正形成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长征的政治意义莫过于锻造了一个成熟的党,锻造了一个成熟的领导核心,培养了一批千锤百炼的干部队伍。他们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中国两千年停滞不前的伦理体系与政治制度,就是在他们手里被推翻了。
1936年12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决定,扩大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以毛泽东等23人为委员,并决定组成军委主席团。图为毛泽东、朱德在陕北。
小档案
1936年12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决定的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组成
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周恩来张国焘朱德
主席团: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彭德怀任弼时贺龙
委员: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朱德彭德怀项英贺龙任弼时林彪王稼祥陈毅萧克徐向前陈昌浩刘伯承关向应董振堂叶剑英徐海东聂荣臻郭洪涛张云逸王维舟
1945年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中央领导成员名单
经过长征保存下来的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极可宝贵的精华。请看: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师、军以上干部90%参加过长征。
解放战争时期,各大战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人90%参加过长征。
中共七大中央政治局委员13人,10人参加过长征,其中五大书记全部参加过长征。
中共七大中央委员44人,33人参加过长征。
中共八大中央政治局委员17人,15人参加过长征。
中共八大中央委员114人,100人参加过长征。
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个元帅,9人参加过长征。
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个大将,9人参加过长征。
1955年授衔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57人,48人参加过长征。
1955年授衔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77人,161人参加过长征。
195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授衔授勋仪式。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授衔授勋仪式。
长征,是一个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把一次战略退却成功地转变为伟大的胜利进军。
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即发动了一系列进攻战役,进行了东征、西征,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使红军有了可靠的落脚点。长征的胜利,使各路红军挺进到抗日前沿,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保证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它像宣言书、像宣传队、像播种机。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非常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在获知红军到达陕北后,立即给中共中央、毛泽东发去贺信:“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希望。”
长征的胜利,使全国人民对于革命的前途和抗日救亡的前途有了希望,给了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支持。平津学生们终于像醒狮一样怒吼起来,把“九一八”以来郁积在心头的仇恨和愤慨发泄出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
长征的胜利,推动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图为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同反动军警搏斗的情景。
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陕北,使红军有了一个可靠的立足点和夺取胜利的出发点。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传奇般历史,超越时空,引起了国内、国际上的广泛瞩目。国内外关注研究长征的人越来越多、热情不减、高潮迭起;介绍长征的著作、文章、电影、电视作品层出不穷,难以数计。甚至有很多人背起行囊,沿着红军的足迹,重走长征路。
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说:“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经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进行了实地采访。他评价道:“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11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长征精神已经像长江、长城、黄河一样,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品格的象征,它不但为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柱。
油画《电贺长征胜利的鲁迅》,陈逸飞作。
红军长征的传奇性胜利,吸引了世界上众多的学者、作家来介绍和研究。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所著《西行漫记》一书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图为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在陕北。
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对红军的英勇事迹做了详细介绍,其中“长征”一章是该书力作。图为史沫特莱采访朱德时的情景。
《西行漫记》中译本封面
《伟大的道路》中译本封面
红军的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而且是震惊世界的伟大事件,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赞誉长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图为毛泽东会见蒙哥马利。
法国牧师阿尔佛雷特·勃沙哈特随红2、6军团行军达560天,他对红军和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有一定的了解。1936年他发表了《长征目击记》一书,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红军长征的历史。
介绍、研究红军长征的部分外文版书籍
1984年,全美作家协会主席、《纽约时报》前副总编辑索尔兹伯里与夫人夏洛特,不顾年迈体弱,沿着红军长征路线采访。索尔兹伯里撰写了长达30万字的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其夫人也写了《长征日记——中国史诗》。图为作家夫妇在泸定桥上合影。
《中国——长征》画册撰稿人、英国评论家安东尼在书中写道:“长征是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手迹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小档案
毛泽东诗歌创作最旺盛、最完美的时期它们有:《清平乐·会昌》、《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沁园春·雪》,共10首。这些诗词,表达了长征途中红军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艰难历程与革命者的必胜信念和壮志豪情,艺术地再现了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毛泽东一生诗歌的精品几乎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小档案
最新发现的毛泽东长征诗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打油诗。说的是长征初期路过湖南,张闻天在马背上睡着了,不慎脱缰跌落在地。虽然事发突然,但人并无大碍。毛泽东闻讯赶来,看着有些狼狈的张闻天,凑趣吟出一首《打油诗·洛甫摔跤》:“洛甫洛甫真英豪,不会骑马会摔跤。四脚朝天摔的巧,没伤胳膊没伤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