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22日晨,红1军团第1师第1团在先遣司令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的率领下,翻越峨瓦山,进入果基(又称沽鸡、古鸡)彝族区。当先遣队主力进入该族辖地后,突然枪声骤起,稍后跟进的红军的1个工兵连因坚决执行不准向彝民开枪的命令,被彝民缴去了枪械,甚至连战士身上穿的衣裤也被扒了个精光。刘伯承得知情况后,命令部队停止前进,立即返回冕宁,向毛泽东等请示汇报。毛泽东说:“党的民族政策早就规定了,还是要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歧视彝民。”为此,红军布置向导向彝民喊话,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还送给彝民不少银元、衣物和食品。
沽鸡族首领小叶丹听了红军的宣传,特别是看到红军纪律严明,与欺压他们的反动军队有天壤之别,便带人下山,在海子边与刘伯承相见。由于红军热情友好,赤诚相待,谈判非常顺利。刘伯承还按照彝族习俗,同小叶丹在海子边上歃血盟誓,结拜为兄弟。这就是至今仍传为佳话的“彝海结盟”。随后,小叶丹派人帮助红军与彝民武装沿途设置的关卡交涉,还赠送了一头黑骡子给刘伯承,送了一批彝胞参加红军。5月23日,小叶丹又亲自引路,使红军顺利地通过了彝族区。
《彝区结盟》(油画),方振、何哲生作。
这为红军摆脱追兵、向大渡河安顺场方向挺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红军协助彝民组成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刘伯承代表红军授予小叶丹队旗一面,并赠送了部分枪支。
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北上先遣队司令员。
红军帮助彝族群众建立了红军地方武装。图为小叶丹的妻子手执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
中央红军通过彝民区,经会理、德昌、泸沽,准备过大渡河北上时,走的是一条几乎完全和当年石达开一样的行军路线,甚至连时间、兵力也相差无几。因此,蒋介石兴奋难抑,立刻由贵阳飞抵昆明,调集10余万兵力,企图一举围歼中央红军。蒋介石亲电各军军长:“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亡之地,今共军入此汉彝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要、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
然而,毛泽东不是石达开。在距安顺场约3公里的一个山脚下,耸立着一个石碑,上面记载着石达开在安顺场全军覆灭的经过。毛泽东仔细看完碑上的全文,沉思片刻,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能走通!”
中央红军先遣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在通过彝族区后,冒雨急行军140里,于5月24日赶到了大渡河畔的安顺场。不到半个小时,红军就全歼了2个连守敌,控制了渡口,并缴获了一条极其珍贵的渡船。第二天清早,红1团组织了17名勇士,在连长熊尚林率领下,开始强渡大渡河。他们每人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一把大刀,几颗手榴弹,登上渡船,冲破急流,向对岸驶去。快要接近岸边时,对岸的敌人突然乌压压地从山上冲了下来,形势十分危急。这时,南岸的机枪排长李得才急忙率领几挺机枪向敌人扫射。早已瞄准对岸三个碉堡的炮兵连长赵章成,用仅有的四发炮弹进行轰击。第一发炮弹就击中了目标,第二发、第三发又击中了目标。敌人不知道红军有多少炮弹,此刻慌乱起来。17勇士随即飞身下船,迅速占领了渡口。
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渡口。
孤舟强渡大渡河的17名勇士是:连长熊尚林,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郭世苍,副班长张表克、张成球,战士张桂成、萧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他们中没有一人看到中国革命的胜利。
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使用的启拉利轻机枪
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使用的大刀
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使用的马尾手榴弹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等在宁夏与强渡大渡河的17勇士合影。这17位勇士都没有活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
红军突破大渡河封锁线要图
小档案
17勇士中有一个是哭出来的
在组织渡河奋勇队时,本来只选了16名。大家刚站好队,刚参军不久的二连通信员陈万清哭着冲出来说:“我也去,我一定去!”他的举动感动了先遣司令刘伯承、政委聂荣臻、团长杨得志、营长孙继先。于是决定在渡河奋勇队中增加陈万清的名字。
红1团虽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但是,由于正值汛期,大渡河水流湍急,河面太宽,不能架桥,而且红军费尽周折也只找到4只小木船。此时国民党追兵正向大渡河昼夜猛进,红军几万人马就凭这几只小船来渡河,时间根本不容许。
5月26日,中革军委作出新的部署:中央红军主力分左、右两路,齐向西北夹大渡河而进。左纵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接受了夺取泸定桥的任务,并限3日内到达。安顺场距泸定桥约320里。
27日拂晓,红4团比预定计划提前了一个小时出发。途中,又接到军团首长紧急命令,限红4团务必于29日拿下泸定桥。此时,他们距泸定桥还有约240里,而时间只有一天。任务已紧急到不容有丝毫的迟疑。红4团的领导一边行军,一边开会,研究战斗方案,同时给部队进行动员。
傍晚下起了倾盆大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道路泥泞不堪。加上部队连续强行军整整一天,没有吃上一口热饭,只好嚼生米、喝凉水充饥。正当红4团备感困难时,忽然,河对岸亮起了一串长长的火龙。原来,这是敌人的增援部队为赶路打起火把行军。“事到万难须放胆”。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立即决定利用这两天被打垮的敌军番号伪装自己,也命令部队打火把赶路。一时间,本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出现了敌我两条火龙隔河竞相赛跑的奇特场面。
经过一天一夜240里的疾行,红4团于29日晨赶到了泸定桥,立即以迅猛动作袭占了西桥头。泸定桥是悬在江上的铁索桥,上铺木板,供人、畜通行。此时,敌人已经拆去部分木板。下午4时,红4团组织了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发起了夺桥战斗。勇士们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挂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边铺门板边匍匐前进,向桥东发起猛攻。敌人眼看守不住铁桥,就在桥头纵火,妄图阻止红军前进。这时东岸的红军也赶到了泸定桥,向敌发起进攻,并将火扑灭,守桥敌人仓皇逃跑。两岸红军胜利会师,夺占了泸定桥,占领了泸定城。
蒋介石妄图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迷梦被击得粉碎。后人评价说,红军在此夺取的不仅仅是光溜溜的13根铁索,而是夺取了整整一个时代!
小档案
林彪、聂荣臻下达给红4团的急电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速度的行军力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次战斗中,突破过去夺取道州和五军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你们是火线上的英雄,红军中的模范,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完成此一任务,我们准备祝贺你们的胜利。林、聂(五月二十八日)
泸定桥铁索
《飞夺泸定桥》(油画),刘国枢作。
泸定桥,红军22位勇士创造奇迹的地方。
小档案
泸定桥历史泸定桥始建于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初四(1706年5月15日)。桥为东西向,长约100米,宽3米,有9根铁链为底栏,上铺木板,两边各有2根铁链为扶栏,共13根,全桥共有铁环12164颗。13根铁链象征当时中国的13个省。
红军某部侦察员在抢占泸定桥前的侦察报告
小档案
残缺的英雄榜飞夺泸定桥的22名英雄的姓名,除了已知的廖大珠(二连连长、突击队队长)、王海云(二连指导员)、李友林(二连支部书记)、刘梓华(二连副班长)、刘金山(三连支部书记)等5人外,其余的17名英雄的姓名由于当时没有详细的报道,当事人也未能全部记起,成为憾事。但他们的丰功伟绩将在历史长河中永恒。
朱德关于强渡大渡河给各军团下达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