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关和李备领取了粮草补济,这才带队开往泾阳。
吴关以为唐代称为盛世,军粮肯定很丰富。实际一看粮草才知道,每个士兵每天只有粟米二斤,酱一两,只有出发前供给半斤肉、半斤酒,其它的就没了。战马有干草一捆,在战斗时也每天供给粟米二斤。
因为军队官兵大部分都是一些皇亲国戚的孩子,所以还多拨给了一千斤大豆,算是优待了。
粟米就是小米,实际上是粗粮,营养不如大米和白面。平时只供给一斤,只有战斗时才是二斤的供给量。
吴关心里叹道:“古代人真是苦啊。”
当然军队也可以在驿站中获得一些补给,只是一些蔬菜类。主要的军粮还得是自带,因为河西走廊地带是没有大规模的粮食储备仓库的。
所以说这八百人中有一百人是干粮食运输工作的,赶了三十辆牛车,拉得满满当当。
吴关见这些军粮太过于寒酸,于是先带领军队赶往泾阳,在那儿给他们再补给一些,顺便休整一下。
李备对吴关将官兵带往泾阳十分不解,但是唐代军纪还是比较严格的,他不能违背主官的命令,所以只得跟随。
到泾阳以后,吴关让人卸下一些粟米,装上了五千斤大米,一万斤白面。又给每位官兵都发了能支持三天的压缩饼干,并嘱咐在最危急的时刻才能食用。
官兵们都知道补给换成了精米和白面,皆是大喜,士气顿时高涨了起来,更是对这位吴校尉充满了感激之情。
休整一天后队伍这才出发。绿芹溪、裴正、钱?等人皆来送行,送上壮行酒。绿伊和贺果儿等八人虽然也来了,但是只能在人群后面掩面哭泣,唐代风气虽然开放,但是女人地位还是不高,这种出征送行的事情是不能参与的。
吴关早前已经嘱咐八女好好学习,自己用不了半年就会回来,因此情节中那种拥抱而别的情形是不会出现的。
大路上出现了两支队伍,一支是大唐正式官兵,另一支吴关的部曲保安队。在唐代是允许存在私人队伍的,称之为部曲。
李备和官兵们都在看着这支奇奇怪怪的保安队伍,见他们身上穿着从没见过的英挺的军装,头上戴着大檐帽,也没有佩戴任何盔甲,只是上身穿了一个有许多的包的“坎肩”,上面有很多袋子,里面塞满了东西,看上去很方便。
身上背着奇怪的弓和一种黑管子,腰上挂着水壶和刺刀。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每人背后都背着一个大大的包,看下去有五六十斤,这还能打仗吗?
但是这支一百多人的队伍竟然每人都牵着两匹马,后面还跟着三十辆补给车,车身车轮都是铁制的,看上去坚实而又轻盈。队伍后面还跟着二十匹高大的骆驼,骆驼身上驮满了各类物品,由几个高鼻深目的胡人驱赶着。
官兵们不知道这是吴关请来的向导,都是西域人,同时他们也正好把购买的货物运回西域。
官兵们在前面,保安队在后面,两支队伍连同后勤人员超过了一千人,浩浩荡荡向萧关出发。出了萧关就进入了河西走廊。
从长安进入西域只有河西走廊这一条路。
因为向西域的方向,左边是连接青藏高原的祁连山,右边是无垠的大沙漠,只有中间这条通道可走,从祁连山上融化的雪水流下来,滋养了一个个绿洲。
这条通道在黄河以西,所以称为河西走廊。
队伍行进速度每天不足百里,基本都是靠脚走。即使是骑兵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牵着马走路,只有极少数时间能够骑马。
古代骑兵只有在紧急奔袭的时候才全程骑马,大多时候和步兵们一样要牵着马步行。这样有利于保存马的体力。整天骑在马背上走几千里地,马也要累死了,在紧急情况下无法作战。
保安队单独扎营,单独开灶,平时都离官们较远,并不和官兵接触,所以对官兵来说有很强的神秘感。一些官兵在休息时试着和保安队员搭话,但是都被岗哨驱开。
吴关命令官兵里的一个名叫夏郞的十夫长率领十名官兵,和苗有期率领的十名保安队员共同前出十里进行哨探。
苗有期为人活泼机灵,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是深得吴关信任的。而夏郎三十来岁年纪,短须方脸,看上去较为稳重。
二人得令后各率十人骑马向前奔去。
夏郎早就好奇保安队的装备了,平时摸不着机会询问,这时共同骑马出发,正好趁机问道:“苗队长,你身上背的黑管子是干什么用的?”
苗有期呵呵笑道:“这是雷神的闪电棒,一道电光就能把人劈死!”
夏郎哈哈大笑,以为苗有期在说笑,对于黑管子能发出电光来他是打死也不会信的。又问道:“你们身上都背着这么重的包,里面都是些甚呢?”
苗有期笑道:“都是干粮,怕路途远饿着肚子。”
夏郎笑得差点在马上跌下来,心想真是一群饿死鬼投胎,这么怕饿肚子的家伙们哪里能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