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邪王蛮妃:废材小姐有点狂
  4. 第120章 反击
设置

第120章 反击(1 / 1)


公冶无咎知道,自己的小王妃身上,一定有什么他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尽管如此,公冶无咎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追问,因为他知道,祝初霁对自己的好。他不想做她不喜欢的事情。

在这个世界上,真心地对待自己的人,除了自己的属下,就再也没有人了。不过现在多了一个祝初霁,公冶无咎非常珍惜他和她自己的感情。

他不想让他为难,他心里明白,若是祝初霁想要告诉自己,她身上的秘密,不需要自己问她,她也会主动告诉自己。

若是她不想说,哪怕就是公冶无咎问了,她一样不会说出来。

闻人家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内部起哄好了。祝初霁才懒得去管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接下来,祝初霁又准备开始她躺平的生活。

之前各个铺子的掌柜把他们的账簿和盈利统统送来摄政王府,听说老夫人再也没有任何捞银子的机会,为此,还去丞相府闹过几次。

大年初十,丞相府门口再次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任由银伯再怎么邀请,老夫人始终不为所动,依然站在丞相府大门口,就是不进丞相府。目的就是要让全京城的人都看看,闻人智同忤逆不孝的行为。

此时的闻人智同,也一脸的无奈:“我的亲娘呐!您又不是不知道,那些铺子都不是我们闻人家的呀!那都是之前初霁的娘亲,竹影的嫁妆,都是她交代要留给初霁的,本官没有理由私吞啊!

再说,您一个祖母,没事跑孙女的陪嫁铺子里,把盈利的银子都拿走了,您说这合适吗?”

老夫人哑口无言,这么多年,她将这些铺子的盈利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以为就是自己的了。只是她没想到,闻人智同会当众揭开自己的遮羞布。

可她却忘记了,他们闻人家本就是小门小户,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财产。都是竹影夫人的嫁妆,才让她过来这么多年养尊处优的生活。

老夫人眼见得那些铺子都要不回来了,于是又心生一计:“闻人智同,老身把你拉扯大,供你考取了功名,如今老身老了,你必须要赡养老身才是。”

闻人智同一听,满口答应:“百善孝为先,给母亲养老送终,是儿子应尽的责任。来人,扶老夫人回丞相府,以后老夫人就在这么府上住下了,本官定会将母亲您伺候到百老归天的!”

“你?!”老夫人没想到,自己这个儿子居然把圆滑世故用到他自己的老娘身上。生气地指着闻人智同,愤怒地说:“你,这个忤逆不孝的孽子!”

闻人智同笑着说:“母亲莫不是老糊涂了,本官哪里不孝了?母亲说要养老, 本官满口答应,难道母亲不是这个意思?不需要儿子给您养老送终了?”

刚回来被闻人智同左一个“百老归天” 右一个“养老送终”给忌讳死了。她愤怒地用力点了点手中的拐杖,指着闻人智同骂道:“闻人智同,你不配为官,你连自己的老娘都不愿意赡养!老身怎么生了你这么一只白眼狼呢?”

说完痛心疾首地嚎哭起来。一时间马上就引来很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的围观。

闻人智同也不气恼,笑着说:“母亲啊,您看您的病又犯了吧?唉!这人一上了岁数,就容易遗忘。这么多年您一直住在儿子府里,儿子一直养着您的,您都忘了?”

老夫人吃惊地望着眼前的大儿子,原来他不是不懂得反击,只是他没有想过反击自己的至亲的亲人。

见老夫人愣在那里,闻人智同又开口说:“母亲,您又犯糊涂了吧?这么多年,儿子不但赡养您老人家,儿子养着二弟一大家子呢!”

围观的百姓都不由自主地点头,表示丞相大人说的都是实话。看来这个老夫人老糊涂了,她的话,不能相信呀!

而且刚刚丞相大人话里的意思,老夫人居然跑到摄政王府陪嫁的铺子里把所有的盈利统统拿走了。

没想到老夫人居然是这种人!大家都知道,之前这闻人智仁一家和老夫人都是这丞相府居住的。

也就这一两年才搬出去立府的,没想到他们一家才搬出去,就打王妃娘娘的嫁妆的主意,还让老夫人去铺子里夺人家的银子。

他们一家作下如此不仁不义不要脸的行为,老夫人还闹到丞相府里,简直是脸皮比凤梧山还要厚啊!

老夫人听到人群里的议论,气急败坏地说:“老身不管,如今你那铺子都给了初霁那个贱丫头,害得老身拿不到银子,那你就得补贴老身银子。”

大家这才明白,原来老夫人来这里闹事,是因为再也从摄政王妃的铺子里捞不到好处,这才心有不甘地找闻人智同讨要银子的。

闻人智同自从亲眼看到,自己的亲娘给自己下毒后。他的心里,自己的娘亲就已经死了。

现在这个老太婆,还想要拿自己的银子给老二一家,闻人智同又怎么可能看不出了呢?

冷笑一声,对老夫人说:“母亲大人,若是想要儿子养老,那就在丞相府安心住下,有儿子一口吃的,自然少不了母亲的,但是母亲若是开口要银两,恕儿子只能给母亲每个月的月例十两银子。”

“什么?十两银子?您打发叫花子呢?”

老夫人气得直接抡起手中的拐杖就要抽打闻人智同,一旁的秋菊一闪身,挡在闻人智同面前,伸手抓住她的拐杖,只轻轻一拽,拐杖已经被秋菊扔出了丈许。

闻人智同嗤之以鼻:“母亲一个后宅老妇,每个月十两银子少吗?您回头看看您身后的那些百姓,他们有多少人家,一年花销过十两银子的?”

围观的百姓们纷纷点头:“就是,我家一家人一年统共都花销不了五两银子。”

“这寻常百姓家里,哪户人家不都是一年花销三五两而已?”

“十两银子是我们两年的花销呢,这个老太婆还不知足?”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