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院子里的地面差不多干了,大家回来干活,把地面又要整理一遍,之前夯的还算结实,不过上面有些泥泞,再次平整会更好。
贺宣跟着余婶给菜地里的豆角搭竹架,豆角是藤本植物,藤蔓需要有支撑,搭架子就会引导藤蔓往上爬,藤蔓爬高之后就可以多结些豆角。
山上捡来的细竹子,砍成比人高一些就行,用力的插在豆角的旁边,相邻的两颗竹子上端用麻绳绑住,贺宣负责送竹子,最后绑好的一垄地,中间架上一根竹子,麻绳固定,把豆角的爬藤缠到搭好的竹架上,就可以了。
菜地里长得快的瓜已经结了小果,可惜大部分菜还不能吃。
余婶知道公子守孝,吃食上很多禁忌,想着这个时节山上蘑菇正当时,“公子,前几日下雨,山上或许有蘑菇,我去摘些回来。”村里的小娘子都会相约一起去山上采菇。
“余婶,下午我跟你一起去吧。”贺宣在家里不好读书,建房子需要力气,自己也不是很擅长,余叔和唐多富在就能安排好。
“也行,公子你要换长裤,山上蚊虫多。”余婶提醒道。
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贺宣看来,蚊虫知道的也不少,这几日气温上升以后,家里的蚊虫也多了起来,尤其是上茅房的时候,不停的扇扇子,蚊虫都能瞅准机会来上一口,贺宣每日都是速战速决。
前几日咬的包现在还红肿着,摸去有些痒,蚊虫还会传播病毒,贺宣把去年的香包翻出来已经没味道了。
山上的雨水还没有完全干,穿着草鞋有些泥泞,贺宣拿着篮子,余婶背筐。
上山没多久,贺宣就看到两朵乳白色的小蘑菇,指给余婶看,“余婶,这个能吃吗?”
余婶上前,“公子,这种有毒,所以才没人摘。”说完就用脚把两朵蘑菇踩烂了,免得不认识的人摘了。
再往上走,地面有很多松针,扒开树叶和草,就可以看到一些小蘑菇。
余婶捡了一根竹枝,敲打地面,也可以扒拉残枝枯叶,贺宣有样学样,拿着枝条找蘑菇。
余婶摘了一个灰色的小蘑菇,就叫小灰蘑,给贺宣当样本,蘑菇都是一群群生长的,这片附近都是小灰蘑,有些已经裂开了,摘了之后可以看到蘑菇的背面是白色的褶皱。
两人摘完这一片,还看到红色的菇,山里的红菇有很多,余婶不能完全分辨能不能吃,就没有摘。
余婶跟贺宣又摘了一些黄色的蘑菇,贺宣觉得有点像香菇,但是比较小,伞面也很薄。
两人捡的蘑菇加起来还没有一篮子。
回去的路上,贺宣用竹枝敲打地面,路边有很多的艾草,也叫艾蒿,这个还是认识的,每年都要做青团,就是用这个的叶子榨汁跟面糅合,做出来的青团颜色鲜绿,还有股香气。
余婶看到艾草才想起来,“公子,院子里要不要种些艾草,这个气味可以驱蚊。”
贺宣只是没想到,也不清楚,知道这个好消息,把这几颗艾草一锅端了,放进余婶的背筐里。
“余婶,只有这个草可以驱虫吗?”
“还有银丹草,这种草喜欢长在湿润的地方,我知道哪里有,待会儿去找一些回来。”
余婶和贺宣回家后,贺宣和小竹先把蘑菇清理出来,让余叔他们帮着再分辨一回,确定没问题,开始清理蘑菇上的杂质。
余婶出去没多久,又带回来几颗银丹草。
贺宣看到之后就认识了,这不是薄荷吗?原来在这里换了个名字,摘了一小片叶子,闻到一股清凉的气息。
“余叔,你教我种一下,这个银丹草和艾草。”贺宣想把草种在几间房子的屋后,茅厕周围还有菜地附近,最好能围着围墙种一圈,把家里都种上,再也没有蚊子敢进来。
这几颗草最后都种在正屋的屋后,其他地方都要建房子,放材料,挪来挪去不方便。
小竹每日除了管着红烧和油炸,多了一个任务,找些驱蚊草,最好能把家里种满。
五月初,余婶就去山上摘粽叶,准备做粽子,过端午,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贺宣喜欢吃肉粽,可惜今年只能吃白粽子。
沐兰汤就是洗澡,在水里放些艾草,据说可以驱邪除病,端午这一日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一日采摘的艾草药性最浓,所以多有摘艾草沐浴,或者悬挂于门上的习惯。
家里的驱蚊草一时半会儿还没见效,贺宣打算先去县城给香包补货,买点制好的药材放进去。
小竹喂好毛驴,两人就出发了,除了药材,还要买些猪肥肉和糯米,家里的肥皂第二回制得也快用完了,贺宣把后面的肥皂做好后,用竹子的薄片切成一块块的,用油纸包好,放在家里,现在存货又要用完了。
药铺的郎中抓着几样中药,混合后给了贺宣,让他放室内或者香囊里都有驱蚊的效果,这手掌大小的一包,提起来轻飘飘的,就要二十几文钱,都可以买斤肉了,真的好想知道里面是什么?这么值钱。
糯米的价格比去年买的时候要贵一些,油盐这些调味料补足了货,家里就两个人吃饭,即使贺宣要求多放些油,两人也不是顿顿都炒菜的,油罐里还剩一些,这次正好多买些。
肉铺的老板招呼客人,农忙时节家家都买肉吃,现在不是很忙,村里人买肉的不多,摊子上肥肉剩的不多,瘦肉到是不少。
“这位小郎,想买点什么肉?”
“这些肥肉还有吗?”
“就这点了,其他的不少,您看这块,肥瘦相间的也不错。”
贺宣买了剩下的肥肉和五花肉,肥肉炼油,五花把肥油榨出来可以给建房子的人吃。
买完东西就回家了,毛驴长大些,力气足了,贺宣和小竹坐在板车上,能小跑起来。
回到家里,把东西卸下,在厨房里放好。
院子里,余叔正在打磨石头,就是准备放茅房里那块。
在溪水里面找到手掌大小的坚硬石头,这种石材大块的可以拿来做石磨,敲去长石块表皮的泥土和碎石,把不太平整的一面朝上,一点点敲击,用巧劲敲平棱角。
有些地方不太好敲,还可以用砍柴刀划,劈,为什么一开始不用砍柴刀,铁器是家里宝贵的财产。余叔每次使用都很爱惜,每年的镰刀这些用完还会保养,上一点油,又怎么会一开始就用柴刀敲石头呢。
叮叮当当的敲了五六天,长石块才打磨完成,凸起的表皮平整了,凹进去的侧面光滑了。
等房子造好,茅房也能新建了。
端午过后,一天比一天炎热,用青砖搭建,糯米红泥石灰浆加固,房子的进度开始明显快起来。
中午太热,建房子的工人每天都是汗摞汗,担心中暑,贺宣把上工时间改了下,中午最热的时候休息,两头上工。
贺宣琢磨着,现在石灰是用来做粘合剂的,以前家里的老房子的白墙好像都是粉石灰水的,就会变白。
现在的房子虽然是青砖房,有窗户,光线能好一些,但是阴天,房间里跟晚上没什么区别。
家里这个石灰颜色没有很白,里面有石块和沙子,贺宣用铲子铲了一些铲出来一些,把里面的沙子和石块挑出去。
石灰被贺宣反复扒拉,确定没有多余的沙子,放到碗里,用水混和,石灰水看起来就是灰白色的。
贺宣上初中还是高中是有教过化学的,现在只记得几个公式,其他的都忘了。
不确定这个石灰水是可以直接刷墙,还是要澄清之类,只能一点点试验。
在厨房边上找了一块地方,把这个石灰水用稻草涂上去,这碗里面石灰水没有很多,有些稠,不好刷,又加了一点点水,用树枝搅拌好,再次粉刷。
忙活了个把小时,也就用稻草刷了两下就停了,因为碗里,还有一半要留着做对比,把这个碗放在自己房间,这样大家都不会去动。
贺宣看到刷过的地方确实有些变白,就像是把石灰水泼上去,然后有些印记。
能不能刷白墙,就看这两日的。
贺宣的试验余叔余婶看到了,觉得是小孩子玩闹,家里孩子小时候也喜欢活泥巴,淘气的小郎还会用尿活,贺宣就是把泥巴换成石灰,不过村里人可不会让孩子这么玩,泥巴是地里的,石灰是要花钱买的,要是小郎敢这么干,下雨天打孩子——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贺宣的试验成功了一半,厨房外边的墙面看起来是比之前白一些,可是白的有限。放在房间的碗,里面水和石灰分层了,最上面有一层白色的粉末,中间是清水,下面是灰白的泥巴一样的东西。
想着再试试,把白色的粉末小心挑出来,再次加水,可是这层粉末不溶于水,漂浮在最上面。
下面灰白色的泥巴,加水,再次搅拌,等融合后,贺宣直接倒在之前刷过的地方旁边,这样干了以后对比就会明显。
一日后,厨房的青砖上有深深浅浅的痕迹,有些白,却白的有限,不像贺宣印象中的白墙,这种效果就像女孩子往脸上扑了粉,但是前面打底护肤都没做,并不好看。
贺宣打算再接再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拿两个深一些的罐子,加入石灰,这次就不筛选的,挑了半天,效果不大,直接加水,混和成灰水,倒入另一个罐子,底部就是剩下的石块沙子。
倒掉,把这个罐子清洗干净。
等一日的时间,这个石灰水就会分层。
再把上面的都倒掉,留下最下面灰白色的石灰泥。
贺宣觉得上次刷的不够白是因为自己加水太多了,这次就慢慢加,调和成面糊的样子就可以了。
稻草刷墙也不太好用,贺宣觉得毛笔还不错。
“小竹,你那只笔有些秃了,你先给我用吧,我用的给你拿一只。”小竹用的那支笔,是贺宣从贺家带来的,用好几年,笔头有些秃了,用来刷墙吧。
小竹把毛笔给贺宣,笔上的墨去的不是很干净,贺宣在水里泡了好一会儿。
“小竹,你帮我给墙上涂下这个水。”贺宣把下面这块地方用的差不多了,这次就涂在高处。
“公子,这个怎么涂?”小竹不是很明白,罐子里的像是泥水,用笔沾着泥水在墙上写字吗?
耽误了一会儿,石灰水又开始分层,贺宣用树枝搅拌几下,拿着毛笔挖了一块糊糊就往墙上涂,用笔头涂开就好。
“就这么简单,你个子高一些,涂在这三块地方上面就好。”贺宣指着倒过石灰水的青砖,高一些的地方就好。
小竹用毛笔涂了一个时辰才忙完,一块块就跟写字一样,涂得很仔细,这个糊糊比上次的厚一些,希望等干了以后能白些。
贺宣想要的白墙还没折腾好,家里的小鸡给了贺宣一个惊喜,下蛋了。
余婶打扫卫生的时候,在鸡圈里看到一个粉粉的鸡蛋,蛋壳还有点软乎乎的。
不知道是哪只小鸡的蛋,贺宣让余婶给小鸡一把稻谷,算是加餐了。
这只鸡蛋,当天就炒掉了,味道吧,跟平时吃的也差不多,不过下软蛋是跟鸡吃的东西有些关系。
贺宣想着可以去小溪边摸点螺,砸碎了给小鸡吃。
小溪边是村里人家洗衣洗菜的地方,溪水是流动的,还算干净,在溪边,两人就看到黑黑的螺,有些小,不过也没关系,反正都是喂鸡的。
在密集处摸了几把,篮子装了个底就可以了。
回家后,用石头砸碎一些,一整个小鸡咽不下去,砸碎后和稻谷一起喂到食槽里。
忙活的工人这时已经都回家了。
“公子,这几日房子就快好了,估摸着六月中旬的样子能造好。”余叔把建房的进程报备,四间偏房是一起建造的,虽然人手没有去年多,但是今年大家都熟练了,加上早些造好,可以回家农忙干活,想着不要耽误时节,大家都加快了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