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公公有些不解:“主上,就算没有她,我们的国库的粮食也足够应付。”
“你真的觉得够吗?”
“最近几年百姓收成都不错。”
“北方的洪涝,我们拿出了一半的粮食赈灾,国库里的库银拿出去百万两,你觉得够?”
“这……”莫公公一时有些语塞。
“三年多的时间,这闻家的丫头可是把能想到的,能凑到的物资都送到了战场,方便面,牛肉干,猪肉干,粉条等等,用这些她能换到多少的银钱,我想你不会不知道。”
莫公公沉默了。
“你看看其他地方的商贾谁不比她有钱,谁不比她富裕,可谁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慷慨相助过。也许短时间有,可是时间长了呢,真的有人能和她一样吗?”
阿臾看着桌上的圣旨,突然觉得给她再多她都值得。
莫公公跪在了地上:“是奴才愚昧了。”
“起来吧。”
闻真一并不知道京城发生了什么,只是第二天一早她推开门的时候,就看到阿翔站在了门口。
“阿翔,你一晚上没睡?”
阿翔看到她出来就跪在了地上:“对不起主子,我以后不能伺候你了。”
闻真一知道她想通了,把她扶了起来:“这几年没你伺候,我过得也挺好,等你们成亲的时候,我还得去亲自掌勺。”
“谢谢主子。”
“别主子主子的叫了,以后叫我一声真一或者一一就好。去找程少爷吧,他等你够久的了。”
阿翔转身走了几步,又快速跑回来抱着她:“能遇见你真好。”
闻真一笑着拍拍她的后背:“我也是。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阿翔离开了。
程乐生知道阿翔回来的时候,一晚上没有睡,他想去找她,可是又怕见到她。这样的情绪折磨了他一个晚上,直到一个人影突然出现在他的床边。
“娘呀!”
“你还是那么一惊一乍的。”阿翔脸上带着笑。
程乐生看到站在床边的人,脸上的惊恐被惊喜快速掩盖,从床上翻身站起来:“阿翔。”
阿翔看了看他身上的衣服:“你要不穿上衣服再说。”说完就准备转身离开。
程乐生害怕她会再次消失,从后边抱住她:“阿翔别走。”
阿翔身子微僵,她能感觉到他手臂的颤抖,他在害怕:“我不走。”
“真,真的不走?”程乐生有些不确定。
“嗯,真一把卖身契还给我了,我以后没地方去了,你愿不愿意收留我。”
“不愿意。”程乐生说道。
阿翔转头看向程乐生,眉头紧皱:“不愿意?”
“我想照顾你一辈子。”
阿翔眉头慢慢舒展开来,脸上浮现一抹笑意:“好。”
闻老太吃早饭的时候没看到阿翔:“一一,阿翔呢?又让她去做事去了?”
“奶奶,她走了。”
“走了?去什么地方了?还回来吗?”
“她去找自己的幸福去了,我们这里算是她的娘家,她自然是要回来的。”
闻老头眨巴眨巴眼睛:“找程少爷去了?”
闻真一笑着点头:“是啊,他们年纪不小了。”
“好事好事。”
马迎荷也笑着点头:“阿翔也有着落了,现在就你哥哥还不知道什么情况。”
闻真一笑着安慰他:“娘,哥哥那么优秀,怎么会没有着落。”
“这一走就是几年,现在连带你的婚期也耽误了。”
闻真一眨巴眨巴眼睛:“我多在家里几年不好吗?”
闻老太笑着道:“我看挺好。”
“姨!”
朱桃家的女儿从外面跑了进来,肉嘟嘟的小脸,头上扎着两个小揪揪。
闻老太看到她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我们家小真真来了呀。”
林真脸上露出笑意,抱着闻老太的脖颈,在她脸颊上亲了两口:“太奶奶。”
闻老太更加的开心了:“爹娘呢?”
“忙。”林真指了指外面。
闻真一戳了戳她的小脸:“真真,来姨姨这里。”
林真从闻老太怀里跑出来,抱着她的腿:“姨,故事。”
闻真一笑着把她抱了起来:“是来找我听故事。”
林真笑着点点头。
“走吧,我们去学堂讲故事。”
林真很开心地搂着她的脖子,靠在她的肩膀上,还和家里的人挥手告别。
马迎荷看着离开的一大一小:“要是一一早点成亲,我们是不是也当外婆了。”
闻成文看着自己娘子:“后悔了?”
“那倒是没有,就是感叹一下。”
闻真一抱着林真去了私塾,这几年她大部分的银两都购买了粮食等物资,只留下了作坊等产业的基本开支。
也导致她现在很多作坊,都还是空闲的状态。
村里人养殖的鸡鸭除了一部分做了卤味,还有一部分就做成了腊肉等物品送到了前线。
她没太多事情可做,就会到私塾给孩子们讲故事。
私塾里的孩子都很喜欢她,只要看到她都格外地热情。
“闻姐姐,你来给我们讲故事吗?”
“你们今天没课吗?”
“我今天的课在下午。”
另一个孩子有些遗憾:“我一会就得去。”
三年的时间里,私塾的孩子都学会了很多东西。
他们很认真也很刻苦,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沈秀才看到她来了,就走过去:“又来给他们讲故事。”
“正好没什么事。”
“有些孩子可以毕业了。”
“毕业?”
“嗯,他们都不参加科举,所有的字都已经学会了,自己选的科目也得到了认可,是可以毕业了。”
“真快。”
“说快也快,说慢也慢。他们离开就有新的孩子到来,以后可能每年都会如此了。”沈秀才看着私塾里的孩子。
在这里的三年,是这些孩子最开心的日子。
闻真一知道这里的夫子都认真地教着他们知道的一切,树立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之后的道路里,就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沈爷爷,什么时候让他们毕业。”
“秋收前吧,这样他们也能回家去帮忙了。”
“好,那就定在秋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