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渐收回目光,继续落子:“你最近和那边是不是来往得太密了?”
高福身子微微一颤,腰弯得极低,连忙辩解:“小的天天跟在老爷身边,哪有功夫和其他人来往?这些东西是她们自作主张派人送到府上来的……”
孙鸿渐道:“她们偷偷送你银钱东西的事我不是不知道,不过是看你还算忠心,平日里也辛苦,才睁只眼闭只眼罢了。可如今你竟纵着她们把手伸到我这边来,是不是有些过了。”
高福一下子跪下了,头磕得震天响:“是小的猪油蒙了心,往后再也不敢了,求老爷给小的最后一次机会!”
孙鸿渐并不打算给高福机会。
然而不久后便有一场凶险搏杀,不宜在这个节骨眼上节外生枝,用熟了的知根知底之人暂时不要轻易变动的好。
等事情结束了,再打发掉他吧。
孙鸿渐道:“起来吧,只当是长个教训,往后办事分清主次。”
高福感激不已,连连表忠心。
出了书房院子后,高福看着手中的东西,有些懊恼。
本想直接丢了,可又觉得对不住那边两个,索性命人包好了退回去。
不几日,京中平地起雷。
原本温和保守的太子一派忽然对齐王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近百朝官联名上书弹劾,列举齐王数十条重罪,包括对两宫不敬,府邸逾制,私蓄死士亲兵,强占民女等。
其中许多指控证据确凿,又牵扯到旧年事情,一时间哗然。不知何人纠结民间数百文人在茶楼等处顶盘鸣冤,造势传言,与朝中应和,逼着圣上给出态度与交代。
明华宫内亦是不安稳,薛贵妃在圣上耳边吹了不少风,说齐王有不臣之心,皇后则称病不见人,没有下场。
齐王府的幕僚们意识到了事情不对,连夜同入王府,询问晏煜廷该如何应对。
只见晏煜廷不紧不慢饮酒,看着手中抄来的弹劾书文,道:“我何时强占民女了,这府里的妖精们哪个不是自愿跟我的?”
他怀中美人娇笑:“可不是么?姐妹们打都打不走,一心只想跟着王爷,外头的人尽是胡说。”
其中一个幕僚有些汗颜。这还是外头那些人不敢给裴首辅没脸,不然就直接说强占臣妻了…
“殿下,这次风头非比寻常,只怕还有后手,若置之不理恐沦为被动。”
无论圣上那边是否有心保齐王,事情闹得大了,即便是安抚众心做做样子,也不可能让这边全身而退,多少要让些步。
关键就在这让步,大概率是冲着王府亲卫来的。其他罪状其实都无伤大雅,最要命的便是死士亲兵那一条。
先前罗总兵的人马都落在了殿下手里,后头又不断招扩训练,如今京中与附近驻扎军士四成是齐王的人,御护军与东宫亲卫加起来才不过二成,剩下的东厂那些人又是向来作壁上观的。别说太子心惊胆战,只怕圣上也不能安睡。
除非殿下不介意往后一辈子都背负一个谋逆篡位的罪名,否则这个时候还是要忍气吞声一些,听旨做出退让。
大盛重文轻武,民间风气亦是迂腐。许多文人从骨子里信奉嫡长君臣那一套,不太能接受能者上位的理念。偏偏这些人簇拥又多,还酸倔,砍了一个激化催生出十个来。
像这样的土壤,名不正言不顺得来的位置也很不容易坐稳,多的是甘愿被利用牺牲的傻子跟随所谓“天义正道”队伍添乱,到时候别说对外御敌了,自家内部都应付不来。
大盛这些年虽有长进却依旧算不得十分强盛,外敌仍在,暂时经不起内里大乱。这也是为什么齐王明明有着随时推翻那两位的实力,却不急着这么做的原因。他平时看似狂妄嚣张,其实做的事都是踩着线的,当然,王妃的事除外。
晏煜廷把美人们都打发离开,道:“这些跳出来的不过是台前戏子,你们盯紧明华宫那边,其他的不用管。圣上心中有大盛一切都好说,若他老糊涂了只为一己私利,我也自有道理。”
幕僚们唯唯应诺。
倘若是曾经的他,这会儿或许会上那边的当,现在他还有什么要害是看不清的。
本来还打算等些年再动手,既然东宫那边这么迫不及待自取灭亡,那他也不一定非要挑所谓最好的时机,就提前含笑收下这份大礼吧。
声讨齐王一事在京中闹得沸沸扬扬,几乎无人不知。
就连裴府里的下人们也忍不住私下议论,可一见着主子们或者是赵嬷嬷他们,便不敢再提起一个字了。
在府里议论外头的事是忌讳,尤其那齐王的事更是忌讳中的忌讳,绝不能让夫人听到。
沈琼芝也无心管外头,除了看孩子学夏文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想办法弥补囤粮花费的亏空。
裴玉朝也知道她囤粮一事,让她尽管用府里账上的钱。沈琼芝答应了,却不敢用太多。
如今夫妇间几乎无话不说,她自然知道每年账上那一大笔惊人花销是做什么的。养军队极其耗费,又是根本之事,她不能顾此失彼。
横竖做生意是她的老本行,还有往日所不及的便利庇护,不多赚些说不过去。
沈琼芝结合上辈子的经验考虑许久,最终决定暂时把其他不那么重要的生意都停了,集中人手与娘家人合作,单开一条专贸丝布走西洋的门路商线。
沈家在与京相邻的青州本就有许多常年合作的桑户与织户,人情关系都是熟的。此处山谷居多,地狭且瘠不宜耕种,人多以蚕桑为生。但成气候的大户很少,多是散的人家,产出不稳,收入也受限。
沈琼芝直接在当地设统收的商行,不但收本地人的东西,又买下许多房屋集在一块儿作为丝房,雇人手统一采集喂养纺织,大大提升了效率与收获。
因沈家的名头在商行中风评极好,大家看这架势便知道少说几年内货物是不愁卖的,便大胆地增种桑树,留蚕种。有心扩充但没本钱的也不愁,丝房那边大方表示钱物他们出,只要他们肯出力增产,将来卖货时再扣也不迟。
这个消息一出,许多失去田地的闲人,附近州府的流民,还有遭灾或者北边逃难的人都渐渐往青州来了。这些一无所有的人只剩一条命,这丝房待遇极好还不是死契,沈家出了名的仁厚,这样好的机会,谁不肯来碰碰运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