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秦王家在我这一代已经日渐衰落,没有名将迭出,但是处理你这等层次的人,王洪连我还是能够做的到的。
自堂弟王决明,噢,沈灵兄弟进入下世界,因为家父原因所在,自己是数次都不能插手。
长辈面前低调做人做事,这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
你们这些人屡教不改,数次找沈灵的麻烦,我王洪连早就忍无可忍。
特别是那个黄宣,如果以一名武将的角度去处置,早特么让你到西天去伺候你家祖宗去了。
一忍再忍,好在沈灵通过夫人的帮助,脱困为安,好在沈灵在自己的努力下,一举打倒了你们这几个人的阴谋诡计。
可惜的是,另一名要犯重楼,却迟迟不曾落网,父亲王元胡忽视了这件事情,但是我没有。
因此,自那一日皇上下旨将黄宣判以养刑,送进养老院之日起,王洪连就一直紧紧跟随着沈灵,怕的就是重楼铤而走险,进行打击报复。
经过数日蛰伏,终于在今日里被自己撞个正着。
原本也想到上报于梁县令,由县衙出面进行抓捕,但是一想到,最坏的可能也就是如黄宣一样,判一个养刑,人身无害,没一点事。
因此,王洪连没有这样做,而是决定自己亲自了断。
毕竟,重楼身为游侠,武艺高强,一个养老院怎么能够关得牢他,留得此人,定当后患无穷。
王洪连这才决定,先不举报,暂不告官,以一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角度来处理这件事。
目的只有一个,切筋断脉,彻底废了此人的武功,将其废为普通人,永远再不能依仗自己的一身技艺为非作歹,助纣为虐。
永远不能用自己的特长再去攻击沈灵,保得沈灵从此在下世界里,没有任何一点点的危机存在。
想不到,王洪连一介武夫,对待假堂弟,对待沈灵,还有着如此细腻的心思,并且有着如此的远见,沈灵看到重楼四肢筋脉尽断之时,内心里已经明了。
与此同时,也清楚了,之前每日都能感觉到的身后的那双眼睛,看来定是堂兄王洪连无疑。
原本自己还以为是重楼一直跟踪自己,寻找时机打击报复。没想到是心细的堂兄,虽无血脉之缘,但是他一直在背后默默的守护着自己。
此时,沈灵内心里一阵温暖,连忙双手一拱,向王洪连道:“多谢堂兄救命之恩!”
王洪连目的达到,内心极为满足,但是对于沈灵,还是客气的说道:
“沈刑办为我王家做事,有始有终,王某感激万分,些许小事,不足挂齿,切莫放在心上。”
同时,这才对着外边的守卫高声喊道:
“逃犯重楼今日刺杀当朝官员,罪加一等,好在守卫司王洪连恰巧路过,将其捕获,你们速速押往西城,禀告梁县令,立即结案。”
养老院前的那两名守卫听后,立即进入,押起重楼向西城县衙走去。
你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因此,希望你自此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莫再执迷不悟。
看着远去的重楼,沈灵只能送去这一句祝福。
………………
昨日又是一天忙碌,并且在养老院遇到重楼的二次斩杀,虽然性命无忧,但是心中思绪难平。
回至府中,沈灵是水米未进,就直接躺于榻上休息。
虽然紫薇与紫珠甚是奇怪,但是两个人也知趣的没有打扰。
又是一个安稳觉,一觉醒来时已经是中午。
一想到明日里即将返还上世界,沈灵默不作声的,是认真的洗漱一番,穿戴整齐,连饭也没吃,就走出府去。
搞得紫薇与紫珠两姐妹是一脸懵逼。
哪知道,这一次沈灵并非出去公干,而是来到三丈之距的夫人门前。
自那一日里,内心里想通了之后,连着好几日,沈灵路过夫人府门时,再也没有上前敲门打扰。
一是怕影响了夫人的心情,一是怕扰乱了夫人的心神。
而这一次,沈灵一走到门前,就立刻伸手再次敲起门来。
虽然来之前已经有预感,但是,沈灵还是抱着希望。
可惜心中抱着希望,最后迎来的还是---绝望。
又是一刻钟的敲个不停,却如泥沉大海,无有一丝丝反应。
再一次试着用力推了推门,可是府门却依旧丝毫不动。
没有办法,沈灵只好高声喊道:“夫人,明日里少年郎将返还上世界,今日,就开门见上最后一面,可好?”
然而,尽管沈灵接连喊了四五声,府内还是一点音讯也是没有。
随着内心里思绪的变化,眼中的泪花妙变成雨水,夺眶而出,滴落在夫人的门前。
沈灵无奈之中,只好双膝跪地,一边哭一边自言自语道:
“夫人,承蒙夫人所救,承蒙皇上圣恩,明日里少年郎就要返回上世界。
那一日得知夫人不惜自身性命,以下犯上,与皇上据理力争,拼着自己性命不保,也只为救出少年郎。
少年郎感恩戴德、感激涕零。
只可惜,一段时日里,少年郎不知夫人竟然答应了皇上如此苛刻的条件,想来,当时夫人定是呕心抽肠、凄入肝脾。
原谅在夫人撕心裂肺之际,少年郎却未曾相陪相伴,与夫人有难同当抱头痛哭。
回首此次下世界之行,少年郎最为高兴的就是,与夫人相遇相知,相守相伴。
夫人,如今皇上已经准许少年郎离去,因此,少年郎此去,定当会积极努力,发奋力强,力争尽早使得下世界里发电成功,为皇上鞠躬尽瘁,为下世界里的百姓造福。
假以时日,待少年郎在皇上面前再立新功,也好早一日祈求皇上开恩,收回禁止夫人与少年郎不复相见的旨令。
当然,事实难料,也许自此一别,将天各一方,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相见?不知道少年郎数十年的人生中,还能否与夫人再见?
但是,即便再无逢期,夫人对少年郎的恩情,少年郎将永生永世铭记于心,海枯石烂没齿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