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毅在韩王无奈之时赶到,这时候是范雎威胁韩王的第二天,苏毅赶紧面见韩王,韩王听到是燕国的丞相前来,也是赶忙私下接见,现在的韩王最想见的就是燕国的使者了,这可决定着韩国的下一步决策。
苏毅没有无礼,而是按照礼节进行了回话,苏毅说到:韩王外臣奉燕王的命令前来相助韩国,韩国作为燕国的盟友,只要韩国不抛弃燕国,燕国就会在背后支援韩国。
韩王被苏毅的礼节和谦卑的态度给感动到了,相对于无礼的秦国,韩国其实是烦透了,韩王甚至不知道秦国下一步会不会直接灭亡韩国,这种恐惧可不是人人都喜欢的,现在燕国前来游说韩王,也是让韩王心中欢喜。
要是韩国有了燕国作为后盾,以后秦国也就不敢轻易的进攻韩国了,韩王赶忙说到:燕相,秦相昨天来过,说函谷关已经有十万的秦军时刻准备入侵韩国了,燕王可有带来军队啊。
苏毅说到:韩王莫急,十万燕军现在已经在路上,按照时间来推算应该已经快要赶到韩地了,要是韩王有需求,燕军也可驻扎在韩国境内,原计划是驻扎在韩魏交界之处的。
韩王见到这个态度温和的燕国实在是感动,并且燕国竟然还寻求韩王的意见,两两相对之下韩王对燕国的态度大为好转,并且要是十万燕军真的驻扎在韩国,这韩国也算是有了一些保障,最起码不会随意被范雎恐吓,当即同意,并且让燕军驻扎在新郑附近。
但是韩王并没有让燕军直接驻兵新郑,一方面现在战况不明,另一方面也害怕燕国趁机做出什么事情不利韩国,当然最重要的是害怕秦国以此为借口出兵讨伐韩国,所以韩王还是要骑墙,要是燕国势力强大就帮助燕国,要不然还是继续做秦国的小弟。
就这样一切安顿下来之后,韩王让苏毅第二天前往韩国朝堂之上和范雎亲自辩论,谁能保护韩国,韩国就会帮助那个国家,韩王也不躲着范雎了,派人让范雎第二天来到韩国的朝堂之上。
范雎和苏毅两人早早的就做出了相应的探查,两人都是两国的丞相,邦交的事情他们可以说都比较清楚,范雎也知道了苏毅的到来,并且韩王私下接触苏毅的消息范雎也已经知道了,韩王在这个时候叫范雎前往韩国朝堂之上。
肯定是自己之前的恐吓出现了新的情况,范雎很轻松的就猜道了原因,自己是用秦国强大的兵力来强行改变韩国的想法的,那么韩国会改变想法肯定是因为自己身边也多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现在的天下还有能力和秦国抗衡的也就一个燕国,范雎不难想,肯定是燕国派兵援助韩国了,范雎甚至还通过多年的丞相经验,分析出燕国援兵应该只有十万,燕国的常备军数量长时间就是三十万,甚至多少年都没有改变,加上我也就是燕王从不轻易大规模征兵使得军队数量超过这个水平。
范雎能猜到军队数量和我(燕王)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我本来就是个不轻易做超过能力的事情,这个也算是我的一个弱点。
苏毅和范雎都在利用这个有限的时间开始整理自己的优势和对面的劣势,范雎相信白起的能力,就算白起手中的兵力不及五国联军,以白起的能力范雎也相信白起不会轻易的失败。
第二天很快就到来,范雎和苏毅都被韩国用十分隆重的礼节请到了韩国的朝堂之上,闲话少说,经过简单的寒暄就来到了范雎和苏毅以及韩相张平三方的时间,韩相张平更多的是担当调解员以及和稀泥的角色,辩论的主角还是苏毅和范雎。
范雎率先开口:燕国的朝堂现在是没什么人可以用了吗,原先的小小广阳郡守怎么都做到燕国的丞相了,难道长平一战燕国的高层都死光了吗,这点秦国可是比燕国稳定得多。
范雎的言外之意就是燕国经过长平之战人才凋敝,相反秦国还是人才济济,反而没什么损失(张平和韩王在上面小声的分析)
苏毅哪里会因为这样的话就倒下,要不然我也不会提拔苏毅作为燕国的丞相。苏毅不甘落后的说到:燕国在长平之战之后虽然有无数的人战死,甚至还有一些就是拜秦相所赐,但是燕国也并不是人才凋敝,相反我认为秦国才是真正的人才凋敝。
范雎不屑的看向苏毅,范雎想看看这货到底怎么说。
苏毅接着说到:长平之战,秦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最后竟然落得个近乎平局的局面,这足以证明秦国朝堂之上的人其实算不上什么人才,只不过是靠着先祖留下的基业在苦苦支撑罢了,相反燕国人才一辈接着一辈的出现。
乐毅走了,剧辛可以顶上,秦开走了乐乘可以胜任,吴召走了还有我来顶上,我们之前的位置各有不同,但是却可以胜任燕国的各个位置,这足以说明燕国的人才能力出众,甚至还可以一代接着一代出现,可不像秦国不舍得这几个老人不断地使用。
苏毅这话不仅贬低了秦相擅长使用阴暗的计谋谋害他国,也暗中说明燕国的国家潜力还在进一步上升,以此来提高燕国的影响力(张平和韩王在上面小声的分析)
范雎也不甘示弱,反驳道:既然燕国人才辈出,那么怎么会连一个专职的人才都不能培养出来,乐毅大将军的位置竟然需要丞相来顶替,这足以说明燕国看似人才辈出,但是其实是燕王的无奈之举。
燕军没有人可以完美统领,只好派遣威望甚高的前燕相前去治理燕军,其他的职位应该也大体如此,由此可见燕国实际上是外强中干,秦王继续使用我等老人自然也不是因为秦国没有人才了,大秦自从孝公以来,天下世人入秦者络绎不绝,燕国才发展几年,论人才怎么可能比得过秦国。
苏毅和范雎的这场较量可以说不分高下,燕国人才较为全能,国家自然就会十分的安定,秦国有长久的积累,国家也是十分的稳定,人才方面其实两国目前来说不相上下,但是这也不是韩王关心的,韩王还是更关心眼下实际的(张平和韩王在上面小声的分析)
随即张平领会韩王的意思出来打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