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校看着眼前抱着孙子一脸满足笑个不停的老林,还有依傍着丈夫的李女士,自己的脸上也浮起淡淡地笑容。今天这含饴弄孙的欢愉,得谢谢一个人,没有他当年一直不放弃的找方案,联系国外的专家,询问手术方案和术后护理,老林怎么能撑过一关又一关,更不能有今天弄孙之乐。不知道他在西北还好吗?但愿他早日能找到陪他走完余生的那个女孩。
记者会继续进行中。
记者C:顾主任,我们跑医疗体系这条线的都知道你是在德国短短几年里研究了新的抗癌药还有针对胃癌的转移的手术治疗方案,那我想请问一下,你是怎么做到仅用四年就研究出这两大成果?如今你又把临床试验放在香港,是否变相否定了华清在研究学术的硬件上不足?所以你为日后离场做铺垫?
顾魏:各位在场的记者朋友,我今天已经第二次解答也希望是我最后一次回答关于我是否离开华清医院的回答。目前5年,至少我没有考虑要离开华清。我很清楚明白“没有华清没有今天的顾魏”这道理。再者,新式的标靶药不是在德国才开始研究的,你们把我说的太神奇,其实早在国内,我已经在实验室研究,只是刚好碰上这几年外派,那我就干脆利用德国的资源,结果很明显,我们赢了。
每个点子,基本都回答得无法挑剔。“有谁还有问题要问的,把握时间。”小室在现场调节着工作。
记者B:顾教授你如何看待你的新药在你医学研究生涯里,有什么看法给我们分享一下。另外,我们也有听闻“医患关系”也是顾教授经常面临的问题。
顾魏:医学人看惯了生死,比谁都懂得生命的伟大。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这说明,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人。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
顾魏的不卑不亢有条不紊的回答,让本来有备而来的几家记者基本空手而回,要看说好的时间快到了,一把沉稳的声音在角落想起,“顾教授,既然你刚刚提了一下“医患关系”,那据我所知,你的太太,当年跟你也是“医患关系”,你的岳父是你曾经的病人,那你岂不涉及到公器私用的问题?你拼命研究的成果,岳父成第一个受惠的病人,能给我们说说吗?
記者B的問題,尖锐而刻薄,在场的人包括小室也倒抽了一口气。顾魏抿了抿嘴,放在桌子上的双手交叉的握着,“果然是来者不善,还好先冲我。”
顾魏:我现在的岳父,可能是第一个使用我提供方案的病人,但不是我操刀,也不是在华清做的手术。你提到的我的岳父他的主刀医生是卓敏,当年是他以学弟的身份联系了我请求协助,每个患者在医生面前都是平等,没有亲疏之别。至于用药,他在我新药研究成功时已经进入观察康复期,已经不需要用药了,所以不存在第一个受惠的说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