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长讲完康熙皇帝留宿皇留湾的故事后,意犹未尽地对我们说,从住户和人口数量来看,皇留湾似乎比不上你们雁浦村多,但从历史遗迹多寡而言,并不比雁浦村差。雁浦村最能拿得出手的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东西是谷家轿鼓,而皇留湾的历史文化传说则略胜一筹。
我问高校长,除了留湾考君外,这个村庄还有什么历史故事?
高校长说,当然还有,而且很多。据老辈人讲,这个村自从康熙皇帝来了后改名为皇留湾村,而原来的柳湾村也是更改以后的名字,原名也不叫柳湾。
那原来叫什么名字呢?我过去听爷爷说过,村名的变更一定有其特殊的原因,没有特殊原因,是不轻易变换村名的。古代人是很忌讳乱改胡改或频繁改变村名的。改村名还要看风水测八字选黄道吉日,有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程序。
高校长说,这个村里有一部分人姓韩,是皇留湾村的原住民。听他们说,原来的村名叫油完。
这个名字好奇怪。我问高校长,油完这个村名和姓韩的人有关系吗?
高校长说,应该有关系。我还是先讲一个历史故事吧,讲完以后,你们就知道是什么关系了。先说这个完,就是完结、没有、结束的意思。同学们在学语文课时,老师给大家讲过这个词。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油,有荤油,如猪油、羊油等;有素油,如花生油、蓖麻油、苎麻油、棉籽油、豆油和花椒籽油等等。油完,就是一个关于油的问题解决了结束了。所以说,今天我讲的这个故事也是一道颇有意思的趣味数学题。
我们这些同学平日就非常喜欢算术课,听高校长又要讲趣味数学题,一个个来了兴致,竖起耳朵催着高校长快点讲。
相传,在公元前206年的春节前夕,太行山一带的村庄,家家户户都忙着赶集上庙置办年货准备过年。结束了连续多年的战争,人们都想着过个安稳年,所以一进腊月,远远近近的集市上买卖特别红火热闹。
这一天下午,官道上走来两个庄稼汉,四五十岁年纪,用木棍抬着一桶油,在一个岔路口处停了下来。这两个庄稼汉,一个住在路东的王家庄,名叫王老树;一个住在路西的张家庄,名叫张大时。两个人今天都到集市上去买油,而且都要买五斤。不料,油铺老板用桶盛油,每桶十斤,论桶出售不零卖。
王老树和张大时没有办法,只好两人合买了一桶油,找了一根木棍抬着往家里走。油是买上了,也抬回来了,可在岔路口分油时,两人却犯了愁。原来,王老树只带着一个装三斤油的葫芦,而张大时只带着一个装七斤油的瓶子。两个人用葫芦和瓶子鼓捣了大半天,也没有办法把这桶油二一添作五分开。看看天色已晚,还有几里路要走,二人不免有些着急。
正在这时,有一个彪形大汉骑着高头大马从岔路口走过。他看到两个庄稼汉守着个油桶不住地唉声叹气,觉得奇怪,就跳下马来上前询问,二位老丈为何面带忧愁?莫非遇到无法排解之事?
王老树和张大时说,唉,说来惭愧,就是这桶油把俺俩难住了,怎么也分不开了。
彪形大汉笑了笑说,嗨,分一桶油还把你们俩难成这个模样?不值当,不值当呀!
王老树说,还真是难!这桶油十斤重,可我只带了一个能装三斤油的葫芦,怎么往开分油?
张大时说,是啊,我也只带了一个能装七斤油的瓶子。而我们一个人只买五斤油。我俩鼓捣了好长时间也分不开。眼看天快黑了,到家还有好几里路,怎么能不着急呢!
彪形大汉绕着油桶转了几圈,又看了看两个庄稼汉手中的瓶子和葫芦,眼珠一转有了主意,说,二位老丈不要再愁眉苦脸,我有办法让你们把油分开。
王老树和张大时一听彪形大汉说能把油分开,先是喜上眉梢,后来又露出怀疑的神态,问,客官什么东西都没有拿着,怎么帮我们分油?
彪形大汉说,我不用拿东西,用你们自己的瓶子和葫芦就能把油对半分开。
王老树和张大时听了连连摇头,我们用瓶子葫芦弄了大半天都分不开,你怎么能分得开?你长得五大三粗,骑马打仗可能比我们强,计算账目嘛,看不出能比我们强多少!
彪形大汉哈哈大笑着说,我骑马打仗肯定比你们俩强,但算账也比你们强。你们分不开,是没有找对方法。方法对头,一分就开。
王老树和张大时听了赶紧问,什么方法?请客官赶快告诉我们。
彪形大汉说,很简单,就是一句口诀:瓶灌桶,桶灌瓶,三斤葫芦不离身;桶灌瓶,瓶灌桶,三斤葫芦分得准。你们按照这个方法,很快就能把油分开。
王老树张大时按照彪形大汉的办法分油,折腾好一阵还是分不开。彪形大汉一旁看了非常生气,这俩人怎么这么笨呢!三斤葫芦不离身,三斤葫芦分得准。意思是说,要想分开十斤油,三斤的葫芦不离手,得靠这个葫芦往开分。彪形大汉说着上前一步,把葫芦拿在手中,从桶里灌满一葫芦油提起来倒在瓶子里,接着又灌满一葫芦油倒在瓶子里,再灌满一葫芦油倒满瓶子后,葫芦里只剩下二斤油,而桶里也只剩下了一斤油。接着,彪形大汉将瓶子里的七斤油全倒进桶里,桶里的油是八斤。而后,他把葫芦里的二斤油倒进瓶子里,再从桶里灌满一葫芦油倒进了瓶子里。至此,桶里的油是五斤,瓶子里的油也是五斤。
彪形大汉像变戏法一样,顷刻之间就把一桶油对半分开,每人五斤,随后对两个庄稼汉说,好了,你们一个提桶一个拎瓶,回家去吧。
两个庄稼汉对彪形大汉崇拜的五体投地,不住嘴地表示感谢。
彪形大汉却摆摆手说,一桩小事,小事一桩。想我当年调动千军万马拼杀疆场,尚能挥洒自如不动神色,今天区区几斤油又能奈我何?
两个庄稼汉闻听此言,心头一凛,忙问,客官何许人也?能否告诉大名?
彪形大汉大咧咧地说,大丈夫立不更名坐不改姓,我就是泗水郡淮阴人氏韩信是也!
两个庄稼汉听了,连忙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哈呀,敢情眼前这位就是威名赫赫的韩信大将军!恕草民有眼不识泰山,见谅,见谅!谢过韩信,两位庄稼汉提着油回了家。
韩信分油的这个岔路口以后有了村庄,就起名油完村。
高校长讲到这里,我插嘴说,听老人们讲故事说,楚汉相争中的韩信大将军打仗应该是在现在的西安、宝鸡、咸阳和河南省的一些地方,没听说他在太行山一带打过仗,而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油完村怎么能来了韩信大将军?
高校长点了点头说,你问得好。作为一个学生,就是要善于质疑善于观察才能有所进步。从真实的历史来看,韩信确实没有到过太行山深处的油完村。然而,这是一则传说故事。传说故事是演义性质的东西,它不是按照历史事实来写的。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书中的人物很多都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们所做的事情大部分是虚构的,这就叫演义。今天我们讲的韩信分油,也是演义性质的传说。或许,是先有了油完村,人们根据村名把韩信分油的故事安插给了油完村。因为这个故事在好多地方出现过,张三说韩信在他们村分过油,李四说韩信也在他们村分过油,王五也不落后,把韩信在他们村分油的时间地点说得更加详细。当然,还有的地方说韩信分的不是油而是酒。在山西省一些地方,说韩大将军分的不是油也不是酒而是醋。总而言之,不论分什么,都是一个方法:就是用一个桶一个葫芦一个瓶子这三样家什来回倒腾而已。
我说,是的,这则韩信分油的故事,我依稀记得在牛角台村居住时听郭德元街聊时讲过,他信誓旦旦地说韩信是在牛角台村分的油。是真是假没有人去考证也用不着考证。或许,原来并不叫油完村而是叫个别的什么名字,或许是由于谐音之故叫串了,比如游玩、幽婉等等。
你分析的有点道理。高校长继续讲,所以说同学们听故事,不必拘泥于故事的红火热闹,要善于跳出故事的本身,从里面汲取有利于自己知识营养,提高学识水平。比如韩信分油,是个典型的数学游戏题。乍一看,十斤的桶,三斤的葫芦,七斤的瓶子,无论如何是不能五五开的。可只要运用数学原理就能把它分开。故而,学算术并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要从中悟出人生的道理和生活的真谛。
高校长说,同学们,咱们还接着讲故事。韩信在楚汉相争时,为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刘邦曾说,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是对韩信极高的评价。然而,韩信替两个庄稼汉分了油,却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据说,那两个庄稼汉王老树和张大时可不是一般的老百姓,他们是天庭派到世间的两个天兵天将。传说天庭早已洞察到韩信有谋逆反叛之心,就派遣两个天兵天将装扮成庄稼汉模样在三岔路口等着韩信。那桶油更是寓意着大汉王朝一桶江山。遗憾地是韩信不识时务,非要将它一劈两半,分明是要造反,这当然是触犯了汉朝刘氏家族的大忌!
刘邦在世时,尚能惦念韩信灭楚有功,不忍杀害他,不过是从三齐王降为淮阴侯。这也是天庭的意思。天庭曾颁旨给大汉王朝,韩信分油获罪,减他十年阳寿,让他患病而亡寿终正寝。然而刘邦一死,心狠手辣的吕后矫诏天意,不管他韩信有功没功,骗到未央宫就给剁成了肉酱。
高校长说,这个传说,我们皇留湾的那些韩家人特别相信,他们特别憎恨姓吕的人。直到现在仍然遵循着韩家先辈留下的遗训,有男不娶吕家女,有女不嫁吕家郎。听老人们说,村里的韩姓人家,就是当年韩信死后,其后人为避祸而从长安来到了太行山深处安家落户。我倒觉得这个说法能够站住脚。
我问高校长,听说你们村里的韩姓人家都会榨油,这是否与韩信分过油有关系呢?
也许有关系。这些韩姓人家确实都会榨油,这是他们的“一招鲜”。其实,我们高姓人家也会榨油,但我们榨的是花生油和棉籽油,他们韩姓人家榨的是花椒籽油。花椒籽很难榨出油来,可他们的榨油技术很高,一样的原料,他们榨就比我们榨出油量高。从这一点似乎也可以证明他们的先祖确实来自关中一带,因为那里盛产花椒,当地人有用花椒籽榨油的传统。
有个同学问高校长,你刚才讲到的韩信分油的方法,我总觉得太繁琐,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这个办法,但如果它是一道算术考试题,应该用一种什么算式来表示呢?
高校长听了非常高兴,直夸这个同学问题提的好。他说,其实将分油方法列成数学算式也并不难,比如四则运算和解方程方式等,但你们现在还没有学到这一步,等读到高年级时自然就能列出算式了。
我问高校长,现在你能不能给我们列出算式看一看呢?
高校长说,没有必要,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功到自然成,万丈高楼平地起。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是打不好学习基础的,反倒会对学业不利。我相信你们以后自己会列出这个算式的。同学们,加倍努力吧!
请看下一章:画平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