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在等分期间的日子,几乎相当于没有过,从高考到出分的时间也就差不多只有半个月的时间,效率之高让人难以捉摸,高考的卷子怎么出题,谁出的,卷子怎么做的,如何判的,以及为何效率如此之高,借这个时间空档给大家做个普及,引用澎湃新闻做的相对完整的报道如下:
1.“神秘”的命题人
在高考前2个月左右,高考命题人便会开始进行遴选,通常由高校教师和中学教师组成,这个过程被称为“入闱”。相关部门会对入选的命题人进行全面审查、加强保密教育、签署保密协议。
在高考命题期间,命题人不允许使用任何通讯设备,只能通过固定电话对外联络,且通话内容会受到全程监听。即使命题人侥幸将通讯设备带入了命题场所,场所内各处安装的信号屏蔽设备,也会让手机等无法正常使用。
高考试卷初步形成后,还要经过专家的反复试验、检查,直到全体意见统一,不再有分歧,高考试卷才算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命题人不仅要在命题过程中绞尽脑汁,出完的题目还要与市面上练习册中的习题进行比对,防止出现重复题目。
在命题工作结束后,命题人仍然不能离开命题场所,而是要一直等到高考结束,当所有考生走出考场后,他们才能离开。即使离开,根据规定,参加命题的工作人员在一定时间内未经考试主管部门准许也不得参与编写、出版高考相关辅导用书和资料。
2.印刷单位垃圾、下水道都被严控
每到高考季,高考试卷在监狱印刷的相关新闻总会引起大家的好奇,这也并非空穴来风。能进行高考试卷印制的单位,都必须拥有由教育部和国家保密局共同颁发甲级国家秘密载体印制资质,监狱确实位列其中。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考试保密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说明,“对经审查符合考试试卷印制保密条件的监狱印刷厂,可发给其限定许可范围的《国家秘密载体复制许可证》,许可范围一栏应注明‘仅限考试试卷类印制’字样。”因此,只要符合一定条件,监狱可以成为高考试卷的印刷单位。
除了监狱外,承担高考试卷印刷任务的单位一般在高考前一个月进行全封闭式管理,各个车间均设有完善的门禁、监控、防盗系统,不仅24小时有安保人员轮班值守,就连下水道都会安装防护网。
直接接触试卷的工人同样要进行封闭管理。管理严格程度与命题人相差无几。为了防止漏题,他们产生的所有垃圾都要经过粉碎后才能被运送出印制单位。同样,他们也要在高考结束后才能重获“自由”。
3.运输过程实时监控
高考试卷印刷完毕后便要被运送至各个地区考点,作为唯一的流动环节,运输过程是高考试卷安全保障工作的重点。
如果按保密级别划分,高考试卷属于最高级别的“绝密”。因此,打包好的高考试卷通常会由特勤车队进行押运,特勤车队中既包含来自考试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有当地公安及武警官兵。
特勤车队的行程在出发前便已规划完毕,所有车辆都安装有卫星定位装置,车辆一旦偏离既定路线,远程监控人员可以立即作出反应。同时,每辆车的内外角落都安装有摄像设备,对车内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所有数据都会被实时传送至指挥中心,有专门人员通过视频远程监控运输过程。同时,整个过程完整的监控视频也将被存档,以便出现问题时进行回看,寻找可能的疏漏。
4.“守卷人”与试卷“同吃同住”
高考试卷在运抵各考点后会被存放在专门的试卷保密室,保密室的建设同样有着严格要求。根据相关规定,试卷保密室必须设在楼房的第二层以上,房间必须是钢混或者砖混结构的套间,具备防盗、防火、防潮、防鼠功能,配备铁门、铁窗、铁柜,铁柜的数量需能够满足分科存放全部试卷的要求。套间的外屋供值班人员生活起居,内屋则用于存放试卷,内外屋之间须安装防盗门。
在试卷保密室内,有一批“守卷人”和高考试卷“同吃同住”。不同“守卷人”间会进行轮班换岗,无论吃饭、洗漱还是上厕所,考卷24小时不能离开人员看守。除了“守卷人”贴身看守,保密室内外还安装有电子监控以及红外报警装置,红外报警装置与110系统联网,一旦触发警报,相关人员能够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
要进入试卷保密室,通常至少要经过三道门。不同门之间使用不同钥匙,且分别存放在不同人手中。也就是说,要进入试卷保密室,至少要三个人同时在场。正是每个环节滴水不漏的安全保障措施,才最终保障了高考的公平进行。
命题、印刷、运输、保管……每个环节背后都凝结着参与者的心血,也蕴含着特殊的科技力量,才让一份份高考试卷能够万无一失地送到考生手中。
从以上可以看出,从卷子最上游的命题人、印刷环节的监狱、运输环节的车子和最终的保管这几个环节,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拿到高考题目难度是非常大的,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尤其是在最终的保管环节,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天网恢恢难免一疏。
对比下来,反而是在考场上作弊的可能性比提前拿到卷子这种事要大一些,毕竟找监考老师总比找命题人要容易很多,看一个屏幕上放大几十个的监控总比一群人盯着几个人去看要模糊很多,甚至考生用科技产品在考场上配合外面的设备和人进行搜题和答题要来得更实际一些吧。总之,任何事情都无法保证绝对的公平公正,相对的就是可以接受的,就好比如今的高考已经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但却还是大多数人向上爬的一个可能性最大的阶梯。
卷子是怎么判的呢?客观题为选择题,一般填涂在答题卡上,由机器扫描后自动评分;主观题为填空题、解答题,由机器扫描到电脑后,评卷老师对着电脑屏幕人工阅卷打分。因此,评分中存在变数的部分,往往都是主观题。高考评卷时,每道题一般由多位老师各自评分,称为正评。评卷开始前,会在电脑系统中设定一个允许范围内的误差,比如1分。如果几位老师评分在误差范围以内,则视为有效,得分按平均值来计算;如果评分超过允许的误差,则试卷提交给另外的老师进行仲裁,以决定最终得分。考试按不同题型分类,允许误差的范围略有不同。
评卷误差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解题过程的规范性,二是书写的规范性。由于解题过程的不规范,其实是方法掌握不够所致,不具代表性。
如果能够按照以上的操作方法严格执行,我想恐怕很难找出来一个分数判定有问题的卷子了,除非是能够近系统将分数修改,但如果倒查出来卷子,一样容易找出证据,案子不破自证。
所以呀,考到啥分数就是啥分数了,认了吧!可能有些发挥失常,但同样有一些发挥超常,但归根结底是在一个常的基础上上下浮动,没有无缘无故的“常”,都是由自己长年累月的积累,你做了什么,就差不多什么样的果,尤其像我们的高中三年。
分数出来的那天,这时候已经可以用手机查分数了,输入电话号码和身份证号,就自动播放出来了,不算高,也不算少,佛系一些说的话就是刚刚好。那天母亲在邻居家的后面的地里干农活,我跑了过去,告诉了她分数,尽管她没有概念,还是一起在地里给父亲打了电话汇报了下我的成绩,父亲听后鼓励了我,说接下来就是商量填报志愿的事情,有个插曲就是当时家里还商量过是否需要复读,复读的话万一考上个清华或者北大呢,哈哈!但又想想还是算了,一是考虑到年龄大了一岁,二是万一复习一年没有今年考的好呢,记得当时坐在家门口的南墙上,决定了直接去上大学。
前面提到了还要去一趟学校,这次要兑现了,但只有我孤零零的一人,学校里面安静得出奇,我联系了侯老师,去了她的办公室(兼宿舍),多少分以上的同学会有个政府补助,我来帮同学们办理这个申请的事情。老师依然是不苟言笑,但依然为同学们的成绩和选择略感欣慰,毕竟希望自己带出来的学生都能如期完成自己的心愿,听到我的分数,表情虽然没有变,但也能看出来略显遗憾吧。多少年后,当一批又一批自己带的学生走进大学、走入社会、再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学生,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融入尘世,淹没的看不见,老师的记忆也再也分辨不清谁是谁,最后只能剩下几个拔尖儿的人吧!
在报志愿方面,当时并没有咨询老师或者过去的学长学姐,而是我的父亲在操盘,这让我回想起来的话,太不应该了,毕竟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的兴趣还有未来想从事的事业,这个时候成年了,是要考虑清楚这些问题,而当时的我并没有这样做,实属不应该。当然父亲虽然自己没上过大学,但一样对我的报志愿很上心,当时找了教育局招生办的老师,专门咨询了应该报哪个学校以及专业等等,当然对方只是客气一下,并没有说推心置腹的话;后来我们又回到了我当初高考住的小宾馆,这次父亲叫来了他当年的老师,拿着我从学校带过来的厚厚的报考指南,翻来覆去得看了下。那天聊到了机械、聊到了医学、聊到了生物科学,但大家并不了解多少电子科学,最后一拍即合:“生物科学不是未来吗?到时候一定很吃香!”就报它吧,生物科学就这样成为了我的报考专业,我的大学四年与生物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草率了,草率了,不得不说草率了。。。
再后来就是平淡无奇地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里面还带了一张银行卡以及报到指南,那个时候购买火车票网上渠道还没有,父亲专门去了县里的火车票售卖窗口排队购买了三张,我、父亲还有没有出过远门的母亲三个人,这将是他们第二次送自己的孩子北上去上大学。上一次是送二姐去廊坊,虽然离北京很近,但当时为了省路费,就没有去北京转一转,这一次要不是因为去北京转车,我想他们也不会去北京,2010年的9月份,清爽的9月,北京的热度并不减!但与我们丝毫没有太大的关系,两次与北京有关的心情并没有令人觉得庆幸有多好,只是路过,才去看看!并没有对它有什么期待,北京与北京,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高考完后,我就在酒店打工了,这时候主要是端盘子,还没进入后厨的核心岗位,更多的是面向前台和顾客,没有因为考上大学而变得兴奋,也没有因为即将去外省而想着准备些什么东西,更没有想着未来我要从事些什么,反而是被这每日重复的暑假工给迷惑了。
总体来说,有些失落!
有一天当我再回想我的高考,我一定会告诉自己要有自己的解题的逻辑,而不是题海战术;要有记东西的技巧,而不是不断的重复;要有实实在在的掌握,而不是表面为了过家家,只有真正掌握了变成自己的了,才是真本事。
如果再有新的选择,我也会更加审视我的分数,我要去上的学校,我要学的专业以及未来要从事的事业,有没有必要再复习一年?而不是全部都是听别人的,一个一拍即合影响了你很大一部分人生的走向,这并不是否定别人的好意,而是并不一定适合你,小伙子,看长远点儿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2010你年19岁,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不知,当时的你,是否也有些失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