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
朱由校话音刚落,便听得一道稚嫩的童音声自张嫣的怀中响起,引得在场众人纷纷抬头望去。
作为朱由校的"嫡长子",朱慈燃自降生之日起便是集百般宠爱于一身,其吃穿用度更是远超民间百姓的孩童。
因为有感于大明皇子"夭折"的问题,朱慈燃平日里极少离开张嫣的翊坤宫,就连司礼监秉笔这等宫中大裆都是极少能够得见。
今日见得皇极殿广场人头攒动,尚且只能牙牙学语的朱慈燃自是兴奋异常,不断挣扎着,想要从自己母妃的怀中挣脱。
见状,朱由校脸上也是露出了一抹慈爱的笑容,快走了两步,自结发妻子的怀中接过了自己的长子,为其小心整理了一番衣衫过后,方才将其放下,任由其摇摇晃晃的在广场上踱步。
"快,保护殿下!"
未等朱由校有所反应,倒是司礼监秉笔着了急,忙是压低着嗓子,朝着周遭愣在原地不知所措的宫娥内侍咆哮了一句。
前些天京师才刚刚下过一场大雪,至今尚有些冰雪未曾完全融化,若是朱慈燃脚下一滑,有所闪失,这可是足以影响整个大明的大事。
"快,快!"
听得此话,周遭的宫娥内侍纷纷后知后觉的点了点头,随后便是手忙脚乱的自地上起身,小心翼翼的跟在朱慈燃身后。
瞧那架势,估计朱慈燃身形稍有摇晃,便会有人争先恐后的躺倒在地,免得磕碰到这位大明的"嫡长子"。
作为自"后世"穿越而来的灵魂,朱由校虽然同样对自己的长子百般宠爱,但却坚持朱慈燃经历些许的"挫折"未尝不是一种好处。
为此,一向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结发妻子甚至还与自己争吵过几次,双方各执一词。
"大明后继有人,奴婢就算是现在咽气去伺候先帝,也是知足了.."
望着远处蹒跚学步的"皇长子"朱慈燃,一向恪守本身的司礼监秉笔突然在朱由校有些意外的眼神中,意有所指的说道,其脸上的褶子已是挤到了一起。
像是没有察觉到朱由校脸上的异样一般,司礼监秉笔又是自顾自的说道:"国本已定,这是我大明社稷之福呐.."
作为泰昌皇帝朱常洛在浅邸时期的老人,王安可谓是亲眼见证了"国本之争"的全过程,也是对其水深火热的处境,最有发言权的老人。
昔年万历皇帝宠爱次子朱常洵,迟迟不肯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为此闹得朝野为之动荡,令得如日中天的大明也逐渐走向落魄。
虽然知晓以朱由校对中宫皇后张嫣的宠爱,册立嫡长子朱慈燃为"太子"只是时间问题,但见证过"国本之争"的司礼监秉笔实在不愿令大明重蹈覆辙。
毕竟皇长子殿下眼瞅着就要三岁了,早已过了昔日天子曾亲口许诺"过了周岁即册封为太子"的年纪。
近些时间,王安能够明显的察觉到宫中逐渐出现了些许"风言风语",虽然并非针对大明国母,但此风却是不可涨。
见司礼监这般言说,被众多宫娥簇拥在中间的皇后张嫣虽是沉默不语,但眼眸深处却是涌现了一抹光彩。
作为朱由校的枕边人,她十分清楚王安在自己丈夫心中的位置,眼下见得其"仗义执言",心中自是欣喜异常。
"唔.."
正如张嫣所猜测的那般,自己的丈夫并没有因为"宦官干政"而有半点不满,反倒是露出沉吟之色,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微微眯起了眼睛,望着远处在众多内侍保护下,蹒跚学步的嫡长子,朱由校的心情有些复杂。
作为中宫皇后张嫣为其诞下的嫡长子,无论是从法理的角度出发,亦或者从感情的立场考虑,朱慈燃都是大明太子的不二选择。
但作为自后世而来的灵魂,朱由校始终有些顾虑,觉得仅仅因为"嫡长"的原因,便将其立为大明的太子有些过于草率,这才迟迟对"国本"的话题避之不谈。
这段时间,通过查阅史书,朱由校也意识到,历朝历代将"嫡长子"继承制贯彻到底其实颇有道理。
早早的定下国本,不但能减少宫中的尔虞我诈,更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兄弟相残"。
满清的"九子夺嫡"不就是现成的例子?
对于这个世代而言,国本悬而未决不单单是朱由校的家事,更是足以决定大明未来的"国事"。
"派人给礼部去个信,让他们先动起来。"
"明日让徐卿家进宫一趟。"
稍作沉默过后,朱由校便是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在司礼监秉笔和皇后张嫣有些欣喜的眼神中,斩钉截铁的说道。
闻言,陪伴在几人身旁的宫娥内侍也是心思万千,面面相觑之下,均是瞧出了对方眼眸深处的惊骇之色。
虽然天子没有明说,但他们却均是听出了其言外之意,眼瞅着就要年关了,京中各个衙门都是逐渐松懈下来,天子却是要求礼部"动起来",还让近些天炙手可热的礼部尚书进宫面圣?
一念至此,众多宫娥内侍望向张嫣的眼神也是愈发热切,一些心思机灵的更是不由自主的望向宫外,心道此间消息若是传播出去,定然能卖个"好价钱"。
毕竟这可是足以堪比大明皇权更迭的大事。
"小心你们的舌头,今日之事若是有半点风声走漏,尔等知道后果..."
像是猜到了众人心中所想一般,一向好脾气的司礼监秉笔突然冷哼一声,在朱由校有些意外的眼神中,恶狠狠的盯着身前眼神不断交织的宫娥内侍。
闻言,张嫣先是一愣,看向司礼监秉笔的眼神愈发感激,她已不是昔年少不更事的新婚妇人,如今已是成熟了不少,十分清楚王安的言外之意。
虽然自己和朱慈燃的地位稳如泰山,但难保有心人不会拿自己的家人做文章。
例如自己的父亲,张国纪。
历朝历代,因为外戚"不法",继而导致诸君地位不稳的例子便是屡见不鲜,实在不容人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