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事件之后,两宫太后真正掌握了名义上的终裁大权,开始垂帘听政。而作为事件最大功臣的奕訢也被委以重任,成为了议政王和领班军机大臣。事实上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两宫与近支宗王,尤其是恭亲王奕訢关系最好的一段时间。两宫不仅给予了奕訢前所未有的权力和信任,也有很多超出正常范畴和奖赏。
首先是利益。奕訢作为恭亲王,论到爵位已经达到人臣的顶点,可以说封无可封。但是两宫却别出心裁,特别恩赏奕訢享受双王待遇。也就是说,奕訢名义上还是一个亲王,但是实际上获得的俸禄和赏赐却是两个亲王的规格。一个职务两份工资,这个好处太实在了。
其次是荣耀。光有钱不行,权高位重,其实对于钱财的感觉已经淡化了,这个时候人需要的是荣耀感,说到底就是要提升地位和面子。
但是奕訢已经是亲王了,还能怎么提升,再升那不成皇帝了吗?总不能封他个副皇帝吧?
不得不承认两宫还真是够聪明,她们又别出心裁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两宫太后主动提出,将奕訢八岁的长女接入宫中收养,而且还正式册封其为“固伦荣寿公主”。“固伦”和“古伦”是一个词,在古伦语里有“国家”的意思。用于封号头衔则有“国家级”之意,“固伦公主”是黛青王朝皇帝女儿的最高等级,按照惯例,只有皇后所生的嫡女才能获此殊荣。这个意思就很明白了:奕訢本人不能当皇帝,但是奕訢的女儿获得只有皇帝的嫡女才能获得的尊号。这当然是挣足了天大的面子。
而且这个举措可以说是一举三得:不仅是给足了奕訢面子,而且还非常贴心暖意。
给女儿加封号还只是面子和暖心,惠及先人那才更是荣耀至极。古人讲究凡事光宗耀祖,奕訢本身就是皇子当然不能再给父系祖先加封,但是可以给他的母亲上尊号啊。
于是,两宫就下旨,给奕訢的生母追封为“康慈皇太后”。皇太后这样的尊号,正常情况下当然只有皇帝的母亲才能拥有。而奕訢的母亲获得这样的尊号,不仅同样相当于给予奕訢“准皇帝”的待遇,同时也是完成了他作为儿子,多年以来最大的夙愿。奕訢一直希望母亲可以获得皇太后的尊号,甚至因此惹怒过咸富帝,也没有成功。现在两宫此举可以说是一下子满足了他平生最大的愿望。
而这一时期的奕訢也做到了鞠躬尽瘁,可以说是拼尽全力支撑起黛青王朝的江社稷。在他的实际领导之下,黛青王朝不仅成功镇压了席卷南土的太平光明国,消灭了横行中土的绺子军,而且还发起了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将黛青帝国从山河残破的死亡边缘硬生生的给拉了回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帝国的起死回生,因而赞其为“共治中兴”。
然而,随着海内平靖,四夷通好,黛青的国事渐渐正常,两宫与奕訢的关系就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复杂的,一方面,恭亲王功劳太大,堪称再造黛青,朝野上下自然赞声一片。时间久了,奕訢自己也觉得只有自己充分行使权力,才能管理好黛青帝国。因而生当两宫做出一些不太专业的举措时,他就会产生一种不屑的心态。
当然,两宫毕竟是后宫女人,见闻学识也好,能力谋略也好,很多方面确实不如奕訢。但越是如此,她们也就越发敏感,生怕不被尊重。因为她们现在没有了丈夫,孩子又小,如果奕訢有什么过分的想法,事实上她们根本没有抵御的能力。而如果奕訢经常有不尊重她们的意思,那离过分也就不远了。
而东西两宫之中,西慈不仅比东慈更热衷于参与政务,同时也更加的缺乏安全感。说到底,东慈的地位是注定的,人家一嫁过来就是正妻,位置永远是稳的;而西慈虽然看似与东慈并列,但这个位子来的可是不易,那是她花了多少心机,用了多少手段,最后还是肚子真争气,生了唯一的皇子,这才坐到这个位子上。如果不是东慈无所出,如果不是其他所有的嫔妃都没有出生皇子,即便西慈再怎么努力,最多也只是一个宠妃,根本得不到后来这样的地位的。所以,慈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有一种天然的危机感。这一切来得太不容易,也太过巧合,她必须牢牢的抓住。因为一旦失去了对于朝政的控制,东慈依旧是咸富帝的皇后,她西慈随时可能就什么都不是了。
顾命八大臣的事儿,让她受到了极大的惊吓。如果不是皇权在握,那八个强势的男人,完全有能力把她们孤独寡母生吞活嚼了。
因而,当她察觉到奕訢对她的不屑时,她立即联想到了顾命八大臣,在她看来奕訢随时可能成为新的八大臣,而且还是无法对付的那种。一旦奕訢要架空两宫,甚至要夺取权力,那将是她完全无法对付的威胁。
所以,她必须尽快尽快清除,绝不能等到奕訢真的产生不臣之志的时候再被动出击。
共治四年,在西慈的暗中支持下,许多御史言官们都开始上疏弹劾奕訢。这些御史们罗列的罪名倒是很多,可是说来说去,不仅五花八门难以分类,而且大都是些鸡毛蒜皮,查无实据的破事儿。可是西慈居然真拿着这些有奏折向奕訢示威,告诉奕訢“有人劾汝”。
结果奕訢根本没拿这些当回事儿,不仅没有认错请罪,反而回击弹劾者,态度非常强硬。吓得两宫连忙让奕訢退下。奕訢走后,东慈也接受了西慈的主张,觉得奕訢太可怕了。她们两个女真真的震不住他的。
其实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两宫和小皇帝,怎么可能比精明强干文治武功外交理财样样精通的奕訢强呢?不要说他们,就是当年的咸富帝,在做皇子的时候,也是处处都比不了奕訢。最后全凭着装孝顺,在德光帝面前赚取了“仁孝”的印象,这才当上皇帝。
所以奕訢本来就是个强势的男人,而关键在于,自德光帝以后,黛青帝国处于完全的颓势,如果没有一个极有魄力的人领导局面,想要中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实上,灭太平光明国,灭绺子军,都离不开奕訢的全面布局和运筹帷幄。而“共治中兴”最重要的成就“洋务运动”更是奕訢亲自坐镇,亲自设计,亲自指导的结果。
没有奕訢,下面的曾、左、李、张等一班臣僚,终究是维系不住的。
但西慈不这么认为,她在这几年里积极参与政事,在她看来,自己完全有能力取代奕訢的位置。
于是,两宫立即召见了几位朝廷重臣,让他们议奕訢的罪。虽然大臣们经过核实后一致认为这都是些没有真凭实据的“风闻言事”,难以定罪。
令大臣们没想到的是,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西慈却下达了罢黜恭亲王奕訢除王爵外一切职务的手谕。
大臣们都懵了,奏折上写的内容,两宫是没看懂啊,还是压根没看啊?怎么能这么干啊?
可是两宫就这么干了,而这个做法是有法律效力的。就在这一刻,奕訢就不再是一个实权王公,而成了闲散王公。
当然,奕訢并没有因此真正被击倒。深谙权术的奕訢立即动员起几乎所有的宗室贵族、王公朝臣,甚至外国公使,用各种方式向两宫施压。
西慈这才意识到,真掰起手腕,论实力自己还不是这位小叔子的对手。
最终,奕訢大部分官复得到恢复,但是失去了议政王的头衔。这就意味着,奕訢失去了共同决策权,失了“代理皇帝”的“假君”名义,从而只能“听命奉行”如普通臣子一样。
此后,奕訢和西慈又有几次交锋。
虽然奕訢也一度给予西慈很大的打击,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借了东慈“助力”。而东慈之所以帮奕訢打击西慈,主要还是不想西慈过于强制,压过自己。而只要西慈表现出足够的乖巧恭顺,让东慈放心。那么东慈与西慈,本质上还是一体的。
也就是说,奕訢给予西慈的所有打击,都是在东慈的许可范围之内。其伤害力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更何况,大部分时候,不仅伤不到西慈,还要被西慈捅两刀。
这样,几个交锋下来,到了共治帝驾崩,光统帝继位的时候,奕訢已经被折腾的筋疲力尽,越来越没有斗志了。
他斗够了,想全身而退了。
但是,他需要一个机会,体面的撤退,而不是被西慈追着打倒在地。那样不仅丢人,而且会输得太多。
而今天的载汲,就在给他送上这样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