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我就说,被围住了吧!”
刘邦一脸果然如此的表情。
对于这些游牧民族来说,心里可没有什么礼仁义等概念,更加没有忠君的理念。
你若是强大,他们一定会离得远远的,或者俯首称臣。
要是变弱了,他们绝对会狠狠地踩上一脚。
就像曾经的匈奴,在蒙恬的手上,乖得和孙子一样。
而蒙恬一死,秦朝混乱之后,他们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入境侵扰了。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曾经他们那么臣服,就认为他们以后都会这样,从而无所顾忌。
一旦被他们记恨上,指不定会怎么样呢!
儒生被逼急了,都会发疯。
更何况是一群草原壮汉呢?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这......”
隋文帝杨坚一时半会,不知道说什么好。
毕竟让突厥可汗亲自除草,确实是一件十分威风的事情。
但理智还是告诉他,这样的举止,无疑不利于突厥的稳定。
而最后听到被数十万兵围住,隋文帝知道自己的预感被证实了。
不过,这也让隋文帝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
“为什么东突厥,能出这么多的兵?”
数十万,这个数可不小了,基本上相当于如今东突厥部队的主力数量了。
将主力部队都派出来,他们难道不担心西边的西突厥,进行偷袭吗?
如果答案是不担心的话,那隋文帝能想到两种可能。
一是,东西两个突厥已经不打仗了。
二是,东突厥已经有所发展,部队的主力数量提升了许多。
但不管是那一个可能,都意味着他定下的“抑强扶弱”的策略,失败了。
这才上演了突厥版的“白登之围”。
所以说,那个逆子看似是到了突厥面前耀武扬威,实际上并没有成功压制突厥。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当时突厥的保密做得不是很好,只好在雁门就围上来了。
不然,若是等隋炀帝再向北巡一点,再围上来,恐怕就没有那么好解救了。”
作为那一战的参与者,唐太宗李世民如此道。
当时突厥经过经营,已经逐渐强盛起来了,开始对隋朝构成威胁。
为此,隋朝想另立一位可汗,用来分散突厥的势力,同时又诱杀了突厥的一个谋臣。
这一系列的操作,让突厥可汗大为不满,从此不再入朝朝贡。
后来隋炀帝出塞北巡,听闻这个消息的突厥可汗,就决定新账旧账一起算,带着数十万骑兵,试图伏击隋炀帝。
只不过他们保密做得不是很好,走漏了风声。
得到消息的隋炀帝迅速后撤,见暴露了的突厥骑兵,也不装了,直线追击起来。
最后隋炀帝逃入雁门关,突厥将其包围了起来。
不然,如果像刘邦想的一样,等隋炀帝靠近,甚至进入突厥的领地,再围上来,那突厥有源源不断的援军,隋朝军队一时半会还真的没有办法。
只不过,雁门关离突厥领地的距离还比较远,他们围住隋炀帝之后,短时间还等不来突厥援军。
正是看出了这一点,当时随军去解救隋炀帝的李世民,向将军建议虚张声势:
突厥可汗敢包围隋炀帝,必定认为隋朝仓猝之间组织不起大的救援。
这样一来,他们只需要携带旗鼓,设置疑兵,让突厥以为大军云集,而自己一方孤立无援,只得撤退。
部队的将军听了他的建议,觉得有道理,于是就采纳照做了。
最后突厥果然中计,其侦察兵向可汗报告隋朝大军已到。
又加之在突厥的内应又谎传了北方有急的情报,两个原因的综合下,突厥由此解围遁逃而去。
这一仗,也算是李世民打的第一仗。
由此,他也正式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从小兵逐渐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的军事指挥家。
巧合的是,“虚张声势”这个计策,四年前和突厥的“渭水之盟”,他同样用上了。
......
画面继续。
【咳咳咳,不管后面怎么样,眼下他们只能忍着。】
【于是隋炀帝的车队,就这么如入无人之境一般,进入了东突厥的领地。】
【就这么一路走下来,隋炀帝抵达了突厥可汗的牙帐。】
【而在这里,隋炀帝遇到了他的毕生之敌高句丽的使者。】
【高句丽位于东北方向,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建昭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7年。】
【当时北方的扶余人朱蒙,进入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建立起了高句丽政权。】
【随后趁着王莽篡汉、五胡乱华、南北朝三段中原大乱的时期,疯狂扩张。】
【到了隋朝统一之时,高句丽已经控制如今的辽东、北流松花江等大片地区,并对辽西虎视眈眈。】
【而在这个时候,隋文帝发兵灭陈的消息传入东北,高句丽顿时就瘪了。】
【他们之所以敢疯狂扩张,就是因为中原混乱。】
【如今中原统一,他们可不敢轻举妄动了。】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扶余?”
听到这个,刘邦不由看向地图的方向。
如今大汉的外面,可不是只是匈奴,还有鲜卑、羌、楼兰等。
他们分布在了大汉的各个方向,同样对大汉的统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只不过这其中威胁最大,也是最不老实的,是匈奴罢了。
而扶余,就是位于大汉东北方向上的一个政权。
对于这些政权,除了威慑外,还真的没有太好的办法。
而听到一个扶余人竟然进入他大汉境内,建立了政权,刘邦不由摇头道:
“还是边疆的控制太弱了!”
相比于一些弹丸小国,大汉的疆域实在太大了,做不到精准地控制全国。
尤其是一些距离都城较远的边境地区,传个消息,都得需要好几天。
所以,除了很多人强烈要求分封的原因外,为了更好地控制,也是他选择分封众多同姓诸侯王的原因。
毕竟郡县的权力,实在太小了。
若是遇到高句丽这样的事,有外族人进来,悄悄霸占一个郡县,不让里面的官员往朝廷传递消息,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再然后,这些外族人再以这个郡县为据点,向外扩张,等朝廷发现之后,恐怕已经成长到了一个不小的势力。
这样一来,朝廷要么选择出兵赶走他们,但赶走他们的话,同样保证不了另一伙人会不会这么搞。
要么就承认他们,册封他们为王、爵之类的,把他们纳入进来。
总之,这块地方,朝廷是难以控制的。
而若是这块地方,有一个诸侯王,那就不一样了。
只要诸侯王不是白痴,在外族霸占几个郡县之后,就该发现了,从而将其掐灭。
这就好比,高句丽是在长安附近建立起的政权,朝廷肯定会第一时间发现,然后给他们扬了。
只不过,由于后面推恩令的推行,诸侯王的权力被不断削减,已经阻止不了这样的事发生了。
所以,凡事都有两面性。
推恩令杜绝了诸侯王壮大,威胁朝廷的事情发生,但同样让朝廷无力控制一些地区。
“该如何更好地控制疆域,避免高句丽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邦挠着头,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最后,他只有无奈地感叹道:
“若是有后世那种千里传音的东西,就好了!”
实际上,古代皇朝对边境地区如何控制,一直是一个难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探索出了一些有用的制度,但受限于距离的原因,总体上还是显得比较无力。
直到现代通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才算解决了这一难点。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趁着中原混乱,疯狂扩张?”
听着电台,刘备的目光顿时一凝。
高句丽这个势力,他还是有所耳闻的。
当初辽东郡被公孙度占据,高句丽曾主动与曹魏联盟,进攻辽东郡。
后面曹魏攻下了辽东,高句丽也就与曹魏终止了合作。
此后,刘备就没有听到过有关于高句丽的信息。
结果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几百年后,那个高句丽竟然占领了辽东,还对辽西有想法。
“当年汉室先祖,念你们不易,册封你们为王。
你们不感恩就算了,还打算扩张,实乃当伐之!”
刘备愤然道。
他决定了!
若是有机会统一全国,第一个下手的,就是高句丽。
毕竟高句丽比起匈奴什么的,弱小太多了,容易对付。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高句丽?”
隋文帝杨坚先是一愣,随后有些不确定地道:
“这应该是指高丽吧?”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古籍上曾记载的是高句丽,只不过后面改名成了高丽。
老实说,这个高句丽的存在感并不强。
其位于东北边疆,如今已经接受了大隋的册封,每年定期前来朝贡。
在隋文帝的印象当中,还算比较安分。
怎么后面,又成为了那个逆子的毕生之敌了?
“逆子,你又做了什么,才让老实的高句丽与大隋为敌?”
隋文帝愤然道。
在他看来,肯定是后面杨广又在乱搞,才迫使高句丽与大隋为敌。
对此,杨广张了张嘴,十分想要说一句,这个高句丽和“老实”,真的扯不上半毛钱关系啊!
......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高丽如今又死灰复燃了!”
赵匡胤想起了前不久到汴梁的高丽使者,如此感叹道。
曾经那个高句丽,已经在唐高宗的手上给灭亡了。
此后,高句丽所处的地方,一直处于分裂当中。
直到五十年前,高丽建立,并在随后的时间当中,吞并了新罗、百济等地,重新统一。
当然,这个高丽,和隋唐的高句丽并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仅仅是套个名罢了。
按照那个高丽使者的说法,就是:“我国即高勾丽之旧也,故号高丽。”
实际上,除了袭用名字,以及部分领土重叠之后,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此番高丽使者前来,是来表示愿意成为大宋的宗藩国,并请求大宋援助高丽,对抗契丹。
对于这一个送上门的宗藩国,并且都有一个共同敌人的契丹,赵匡胤自然表示了欢迎。
至于高丽有没有狼子野心,那也得在灭了契丹再考虑。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高丽小儿,就是墙头草,不敢对北元余孽出手!”
朱元璋有些愤然道。
虽然元朝势力已经被赶出了中原地区,但他们依旧在北方虎视眈眈。
同样的,在高丽,北元也有不少的势力。
在明朝建立之后,为了防止高丽与北元联手,朱元璋曾积极与高丽王朝交往。
可是面对两大势力,高丽迟迟做不出选择,时而双边外交,时而弃明投元,这让朱元璋那是相当愤怒。
现在,大明与高丽的关系,可谓是异常紧张。
“如今高丽的局势,似乎有些不太好。”
这个时候,太子朱标出声道。
根据传回来的消息显示,高丽王朝已经被一个名为李成桂的人把控了朝政,似乎要改朝换代了。
甚至于前不久,还有两个叛逃到大明的高丽人,上书表示李成桂正在废立国王并且谋害大臣。
说不定未来还有可能图谋大明,请求大明出兵伐之。
不过早就对高丽不满的朱元璋,理都没理,反手将两人流放了。
但在流放之前,朱标曾找两人详细了解过高丽的情况,像是要改朝换代的样子。
朱标对于反复横跳的高丽,自然也没有什么好感。
主要是怕改朝换代之后,会对大明有影响。
不过在听完朱标讲述完这一切之后,朱元璋却是满不在乎地道:
“若是真的改朝换代,那刚好换个名字,叫朝鲜正好!”
朝鲜,是周武王灭商之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如今的高丽领土上建立的政权。
朱元璋觉得这个名字,听得就比高丽顺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