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就打脸吧,反正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当然也不会是别人。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这个屋子怎么感觉越来越冷了?之前太专注其他事儿一直没有注意到,不会火要灭了吧?
本来是准备一会儿先去隔壁把药喝了,现在看来得调整一下计划。好在自己喝了强化液,身体已经明显好多了,再等一会儿说不定都能彻底好了。
不过眼下还是赶紧研究一下这个炉子吧,虽然脑子里有怎么摆弄炉子的记忆,但是手告诉自己这个还不太会……
只能趁着现在没人先练习一下这些日常小技能,熟悉一下手感。
提起掌握技能之快,还得是里,大多都是一得到记忆就能无缝切换的牛人。
试想一下,如果接收的是一个成年人的记忆,二三十年的时间得产生多少记忆量啊!
一次性接收完也只能说是大概了解这个人的主要经历和一些关键信息。
其他的就像存储在后台电脑里一样,只能需要用到或者遇到了再临时去调取回忆!
比如老百姓生活离不开的“柴”,原身记忆里家家户户无论是每天笼火做饭、烧水沏茶或是冬季取暖都离不开煤炉子。
冬天摆在屋子里,炉子的烟道通过烟筒连接到室外,避免了煤气在室内的滞留也减少了污染。
夏天在屋子里做饭会太热了,就把炉子挪到院子里搭的小棚子下面,等天冷了再重新搬回屋子里。
以前炉子里烧的是煤炭煤球儿,后来推广蜂窝煤,基本每家每户都改用这个了。
蜂窝煤比起煤球儿,易燃烧起火快,耐烧力强,不需要天天生火,可以随用随点。
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也没有炉灰和呛人的气味儿,卫生又环保,因此蜂窝煤一出现就风靡全国,走进千家万户。
当时推广蜂窝煤的时候新闻报纸还曾经多次报道过!
报纸上说光是四九城一个城市生活和取暖用煤,一年就要消耗160多万吨。
如果按一个五口之家来计算,每月烧煤一般需要三百多斤,烧蜂窝煤,则只需要两百多斤。
如果在全国推广蜂窝煤,节约下来的煤炭将会是一个以百万吨计的数字。
一块儿小小的蜂窝煤能有如此大能量,也难怪听说它在后世2016年国际设计周上能与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手扶拖拉机、北斗导航系统、南京长江大桥四个设计项目一起入围“经典设计奖”提名!
因为煤一直是紧缺能源,城镇居民生活用煤实行凭证、票供应制:即购煤本,煤票。
购煤本重要性可与户口本、粮食本媲美,煤本上面姓名、人口数量、家庭住址、购煤定量等等写得一应俱全。
煤票凭煤本、按人口定量发放。
每年第四季度要携旧煤本、户口本、粮本办理下年度购煤本,居民购煤时要持证票到指定的煤店排队拉煤。
记忆里,买蜂窝煤可是个苦差事。供应紧张的时候,半夜起来排队,顺利的话中午前后就能买到,不顺利的话等几天或者十天半个月都有可能。
拉蜂窝煤要用地排车或三轮车,需要提前借好。地排车拉的多,要两人以上才能拉得动,三轮车拉的少些一个人就可以了。
蜂窝煤买回来运到家里后,有厨房的就放在厨房里,没有厨房的就直接放在屋内,或者就放在门外面。
像四合院这种没有单独厨房的,一般都是选择在墙边儿砌一个煤池子或者直接用竹筐装。也有更不讲究爱偷懒的人家,直接拿一块儿塑料布垫底下靠墙一排排垒起来,像一座黑色的小山。
不管怎么摆放,上面一定要用防水的雨布或者油布盖起来。务必保证蜂窝煤不会被雨淋湿,毕竟这可是关系到一家人每天的吃饭喝水问题。
由于每家每户的蜂窝煤都是有定量的,且大多定量紧张,就需要对家庭用煤量进行精确的控制。
记忆里全家烧煤封煤技术最好的就是父亲了,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做事细心严谨,表现在控制烧煤用量上就是:
他通过日常使用时反复试验把风门的开度分了三个档,还在风门上作了三个刻度,这样根据用火状况可以精确控制火上来的速度,达到控制节约用煤量。
这样结合不同场景对用煤量进行相对精准的控制,充分体现出了父亲的生活智慧和细心严谨。
很多家庭虽然没有用刻度去控制用量,但也都有一些自己的省煤小妙招。
还有的发明了一些实用的工具,让人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