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魏紫家盖了新房,连着院墙也加高了,又或许除了那个瘦猴根本没人再惦记这棵魏紫牡丹,整个夏天过去,这棵魏紫牡丹都好好地长在院子里。
魏紫牡丹好好的,魏紫却感觉不好了。
她要上学了,从此以后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老实说虽然她心理上不是小孩子,但对于上学这事她是非常抗拒的,没自由不说,每天要去学校上课回家还要写作业,她完全不想过姐姐魏平平的生活。
她提出她才六岁半,村里的娃不都是七八岁才开始上学前班吗?为什么她要这么早就去上学?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姑姑魏柳,或许还有火车上那个曾有一面之缘的王安楼的功劳。
两人都是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的人,也都认为魏紫是个聪明的娃娃,两个从没见过面的人一致的想法就是,让魏紫早点学习知识,早点接触科学,不要搞封建迷信。
对于魏紫当初在京都的玄妙事件,魏柳没有向魏栋梁和爸爸妈妈深究,震惊过后她坚信,这一切只是因为科学还不发达,如果科学足够发达,破解一切不可知的事情,那这世上就不再有封建迷信。
所以,魏柳给弟弟弟媳妇两口子打电话,让他们悄悄地给魏紫报名上学,不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也不要告诉魏紫,报名成功直接告诉二老,然后通知魏紫上学。
不然,以魏紫撒娇卖乖的样子,老人家又吃这一套,这个学铁定上不了。
魏紫事后也确实撒娇卖乖了,奈何交了的学费哪可能退呢!
再说,老两口觉的王安楼老师和自家闺女说的对,她家魏紫那么聪明,学习一定更聪明,有了学识走哪都吃的开!
就这样魏紫开始了痛苦的上学生涯。
学校就在村里面,叫魏庄小学,其实这个学校是三个村庄的学校,另外两个村庄是刘庄和赵庄,地理位置上因为学校离魏庄更近,所以就叫了魏庄小学。
学校是个砖瓦房,没有幼儿园,所有的孩子上学都是从学前班上到五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
学前班人很多,快百十号人,娃娃头们挤挤挨挨的,年级高一级人就少一点,等到了五年级,就剩五六十号人了。
有辍学的有转学的,大抵都是辍学的,毕竟每学期的学费对农家来说也是一种负担,更何况家里并不止一个小孩上学。
魏柳提前警告了弟弟魏栋梁,如果他敢因为心疼学费让孩子们退学,那就等着她回去修理他吧!魏栋梁哪里敢,他巴不得三个孩子越上越高,哪怕家里再穷只要娃愿意上他和媳妇都会砸锅卖铁的供!
开学那天,魏紫背着奶奶做的斜挎包拎着个小板凳被爷爷送去上学了。
本来姑姑给她和姐姐买了书包的,但上学的娃娃都是村里人,放眼望去谁家娃也没有背着买来的书包去上学的,都是自己家做的斜挎包,于是两个孩子决定自己也用家里的斜挎包。
魏柳知道了,不但高兴还很是表扬了两个侄女实在,不炫耀,是她这个做姑姑的没想周全。
学校老师几乎都是这附近几个村的,班里的娃是谁家的,排行第几,教过他们的哥哥还是姐姐,那心里都是门清,有些上了年纪还没退休的甚至还教过娃的家长或其他长辈。
还有,所有的老师都知道魏家的魏柳是个有出息的大学生,所以,魏平平在学校是相当受他们关注的。
老话说侄女仿姑,虽说这话不是说的学习方面,但一个家庭出来的,有个出色的姑姑,侄女也应当不差才是。魏平平也争气,成绩不是顶拔尖,但也一直学习认真没掉过前五。
现在魏柳又一个侄女要入学了,这个小娃娃算入学早的,还没有七岁呢,不知道比起姐姐和姑姑会是怎么样?
魏紫不关心老师的想法是怎么样,她只觉得,今天上午过的相当难熬。
今年的娃娃很多,有九十多号人,本来坐两个人的桌子要挤四个人,魏紫因为年龄较小个头也一般被安排坐在了第一排。
从左往右数她第二,第一个也是魏庄的小姑娘,魏紫和她不熟,没一起玩过也不知道名字,感觉是个有点开朗的姑娘,还没等魏紫开口说话那姑娘就开始自我介绍。
魏紫知道了她叫魏凤霞,还从魏凤霞那里知道村里的娃都很羡慕他们家,有个大学生姑姑还有好多好吃的。
魏紫汗颜,这个她倒不知道。看来她过于关注了大人们的八卦而忽略了村里小孩子们的消息。
从左往右排第三第四的都是男娃,魏紫不认识,估计是刘庄或赵庄的,男娃娃们不爱和女孩子们玩,所以他们俩都不搭理魏紫和魏凤霞。
魏紫一个仙托生的娃表示,嘿!你不搭理我还懒得搭理你呢,一个男娃一直吸溜鼻涕,一个男娃脏不溜秋的。
考虑到娃娃们第一天上学,学前班的孩子们九点上课,发了书,就让孩子们回家了。
下午不上课,明天开始正式上课,学前班上课时间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下午两点到四点。一到五年级是早上六点到八点,九点到十二点,下午二点到五点,所有学生老师一日三餐都是回家吃。
第一天一放学,魏紫和魏凤霞利用坐在第一排还靠门口的位置,迅速背起书包就往大门口冲,冲到大门口,魏紫一眼就看到了门外等着的爷爷。没想到离学校这么近,就十分钟的路程她爷还来接她,魏紫冲过去拉起爷爷的手就往家走,这学校她是一刻也不想呆了。
到了家大人们都笑眯眯地问她上学的感受,魏紫都用一副苦瓜脸来展示。
就这样,即使再不情愿,魏紫也开始了朝九晚四的上学生活。她从来没刻意隐瞒过自己会识字,而且只认识古代字这件事。
现代的字和古代有很大的差别,要更简洁一些,她只能凭感觉猜测,所幸这几年来在农村生活不识字也没啥大问题,老一辈不都这么过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