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上。
自从朱雄英那句话落下,整个大殿内许久都处于寂静之中。
孔宣再没有了先前的气势,如一条死狗般瘫坐在大殿中央。
至于先前搀扶他的文官……
此刻也早已躲到了一旁,唯恐受到殃及。
究其原因,只因朱雄英此刻的做法,当真是太绝了。
身为孔家人,孔宣比谁都清楚朱雄英那个问题的答案。
当初宋仁宗曾授予孔家衍圣公的世袭封号。
但是在宋朝末年,孔家却背叛大宋,投入了后金的怀抱。
这是何等的无耻。
不过这还不算完。
后来蒙古的势力逐渐壮大,孔家看出了后金即将败亡,又主动投靠了元朝。
元朝开国之初,正需要孔家这种能够引领中原文人的士族,自然不会亏待他们。
甚至当时孔家在元朝的地位,还要远超宋朝时期。
这就是当时孔家为了保全自己,做出的无耻行径。
这与三国时期人人唾弃的三姓家奴吕布,有何区别?
当然如果非要找区别的话,那就是吕布没有拿先祖的光环招摇撞骗。
而且吕布那只是一个人,属于个人行为,孔家则是延续了千年,一直号称教导世人仁义道德的大家族,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甚至连小孩子都知道的忠臣不事二主,这引领天下文脉的孔家,却为了保全自己接连两次背叛。
只不过在孔圣这把巨大的保护伞下,这些丑事被隐藏的很好。
甚至即便大家都知道,也不敢轻易提及。
(这可绝非是本作者诋毁孔圣,只能说孔家延续了千年,期间孔家子弟锦衣玉食,难免有些人丢了血性。
甚至现在还有人猜测,当初若不是国民党将最后一任衍圣公送去了台湾,只怕孔家还要投靠日本。)
如今朱雄英不但重提此事,还将其摆在了明面上,作为科举的必考项。
这无疑是强迫天下的学子,让他们去了解孔家当年的所作所为,去揭开他们的遮羞布。
如此时间一长,全天下的学子都会知道,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的孔家,背地里竟是如此肮脏不堪。
此手段之狠辣,足以配得上杀人诛心四个字。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这对孔宣而言,比杀了他还要难受。
他越想越气,越想越是后怕,最后竟猛地喷出一口老血。
难不成传承千年的孔家,就要这么毁在我手中了吗?
不行,绝对不行。
之后的孔宣就好像打了鸡血一般,不再用人搀扶猛然起身,跪在了朱雄英身前。
"虞王殿下,千错万错都是我一个人的错,我不该借助孔家的影响力,聚众到奉天殿闹事。”
“我不该为了一时利益,违心去弹劾你。”
“所有罪责我孔宣愿一人承担,我愿以死谢罪,还望殿下看在我孔家为大明培养出了这么多人才的份上,手下留情。”
“求殿下能网开一面,放孔家一马!”
此刻的孔宣不但没有了先前耀武扬威的气势,甚至就像是一只哈巴狗似的,不停对着朱雄英摇尾乞怜。
所有人看着这一幕,皆是忍不住叹息。
好端端的你在家享清福,受万人膜拜多好,非要跑奉天殿来招惹这个魔鬼。
现在好了,害死了不少言官不说,人家虞王一句话就把你整的服服帖帖了。
经此一闹,我看日后你孔家如何面对刚刚死去的那些言官家属,如何在华夏立足。
这可当真是,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
"现在知道后悔了?"
"晚了!"
“之前我就说过,简简单单杀了你,那样太便宜你了!”
朱雄英一脸冷笑的说着。
反观此刻的朱元璋,面上不但写满了得意,那看向自己大孙子的眼神,也是更加喜爱。
凭心而论,以他洪武大帝的性格,自然是容不下这些投敌叛国的败类。
换句话说,其实他早就想要给孔家这些人一些教训。
只不过出于人的本性,往往越缺什么,就越想要什么。
幼年失学的缘故,注定他在文化上的积累不可能太出众,甚至即便这些年拼命追赶,如今也就仅仅达到了一名普通秀才的水平。
所以他就越发渴望在文事上有所建树,向世人证明自己并非粗人。
而在这其间,尤其是像孔家这样的文脉之首,他就更加不能轻易得罪。
一来,是需要对方的支持。
二来,若是贸然惩治他们,稍有不慎,很有可能就会被世人当成是羡慕嫉妒恨。
而眼下,这些顾虑已经统统不存在了,因为他大孙子都给他办了。
而且办的是那么光明正大,办的是那么大快人心。
“罪臣知道如今国库空虚,只要陛下肯放过孔家这一次,臣愿意为国库捐白银一百万两。”
无计可施的孔宣,只能选择破财免灾。
听到一百万两这个数字,众文武百官纷纷倒吸一口凉气。
毕竟在蓝玉他们出征前,整个国库的存银都不足这些。
甚至最后整个奉天殿的文武百官加在一起,都没凑够这些。
所以这显然不是一个小数目。
所以这传承了千年的家族,其底蕴果然不同寻常。
一百万两白银,这足以让朱元璋干很多事情,一百万两,这足以让大明度过这国库空虚的困难期。
正所谓杀人不过头点地,即便此刻杀了孔宣,扳倒孔家,大明又能得到什么?
一个顺水人情,既教训了孔家,又能换来一百万两的巨大利益。
朱元璋根本没理由不答应。
“堂堂传承了上千年的曲阜孔家,一百万两白银?”
“你这是在用这些钱侮辱我吗?”
“还是在嘲笑我大明王朝没钱?”
就在这时,朱雄英一脸嚣张的再次开口。
这很显然是拒绝了。
只是随着他话音落下,众文武百官顿时一阵唏嘘。
国库都空了,我们工资都开不出来了,打一场仗还要我们搞募捐,这样的大明还用别人嘲笑吗?
你就别打肿脸,充胖子了!
只不过碍于朱雄英的强势,这些话他们并不敢说出口……
“我泱泱华夏,巍巍大明,岂会缺你那仨瓜俩枣?”
“礼部尚书何在?”
闻言,礼部尚书再次躬身。
“命你在全国各地督造开设小学,所有十五岁以下的孩子,义务教授三年。”
(这里并非是作者杜撰,小学在明朝真的存在,只是当时大多被称为社学,招收的学员也都是十五岁以下,设置的课程以百家姓、千字文为主,还包括经、史、历、算以及论语、孟子等书!)
“教授的第一课,便是论曲阜孔家如何从宋末延续到元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