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大明:穿越明末,续命大明三百年
  4. 第22章 首辅的决定
设置

第22章 首辅的决定(1 / 1)


崇祯在英国公府内听到抽丁令的消息时,心中松了一口气。

他给军令司递条陈,自己却跑来了英国公府,目的就是想让军令司有自己拿主意的勇气。

崇祯现在还不清楚自己的条陈有几条推下去了。

倘若除了最后一条,其他的都顺利落实了,他也觉得能接受。

“曹化淳,锦衣卫那边来消息了没有?”

随行在轿子旁的曹化淳随即答道:“回皇爷,来了,说孙承宗已经带着锦衣卫的人手出去了。”

“那戒严这一条也办了,曹化淳,你东厂今天起要严加监察京中士绅商贾的动向,倘若有哄抬米价,擅自出逃者,整理好名单。

另外,给户部尚书毕自严去个口谕,让他稳定住京城米价,还有催促天津那边的南方钱粮。”

“奴婢谨遵上谕!”

……

文渊阁。

如果条陈也算圣旨的话,包括戡乱救国诏、守土有责令,以及搬空通州及香河令在内,那崇祯仅仅在一天内就绕过内阁明发了将近六道旨意。

上午平台奏对,皇帝所表现出来的强势,让内阁众人也只能暂时强令各部院执行旨意,不能再起群体进谏的事情。

但是心都长在别人身上,内阁也控制不住所有人。

崇祯绕过内阁的行为,显然是已经对既定的游戏规则展开了挑战。

而这个挑战,在中枢官员,尤其是言官们看来,就是违反祖制。

“元辅,真的就由得陛下如此明发旨意吗?”

钱龙锡看着摆在书案上中旨的抄送备案,一脸愁绪看着有些走神的韩爌,问道:“今天算是过去了,那明天呢?

明天不担保群臣又会聚集于乾清宫前,到时候天子一怒,我等阁臣可就首当其冲啊!”

韩爌回过神来,看着那份李标签署的条陈,内心感慨皇帝的手腕,将李标这个所谓的无党之人,变成了有党之人,皇帝那一党。

天子的手段,加上钱龙锡的话,让自己就像成了那热锅上的蚂蚁。

但常年的政治斗争,让他养成了纵面对狂风暴雨,我自波澜不惊的心性。

远的不说,仅仅是在四年前的天启五年(1625)七月九日,逆党李鲁生受魏忠贤指示,弹劾韩爌,将韩爌除名,剥夺官籍。

崔呈秀、杨维垣等又利用其他事件,判他窝藏赃款二千两,令巡抚收他的家仆韩三交付诏狱,令韩三诬陷他,韩三至死不肯妄招,许显纯也未敢捏造供词。

韩爌依然不得已出卖田宅和向亲友借贷,偿还了所谓“赃银”,以至无处栖身而居于先人墓地。当时,阉党所作的《天鉴录》《东林点将录》等,韩爌皆名列前排。

直到一年前的今天被召还回京担任内阁首辅。

当下他必须要对时局保有清晰的判断。

但是思来想去,也只有跟着皇帝这一条路。

不然,就凭他仅当了一年的首辅,就出现了建虏寇边之事,都足以让自己身败名裂。

但是他心里也明白,中枢那么多官员,总有自己控制不住的刺头。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韩爌长叹一声,随即说道:“稚文(钱龙锡字),成公,二位看看这些旨意,前线大将孙承宗定了,京城治安眼下虽然是孙承宗主管,但很快也会有人选接替。

徐光启调去工部,算是人尽其才。

还有陛下大可能是知晓京城各府各宅情形,才对兵部下达抽丁令。

陛下以国难名义抽丁,京城百官、士绅、商贾有谁敢抗旨不遵?

这些陛下都想到了,内阁除了协助陛下尽量稳定朝局,还能做什么?”

成基命随即问道:“除了这些,军令司还做了哪些筹谋的,我等皆不知道。

倘若如此长久下去,靠我等三人也压不住朝官。

可否向陛下上疏,言说当下局势不定,朝廷应当整饬京营,以安人心?”

“成公。”韩爌叹了一声,继续说道:“您以为陛下想不到吗?

就在申时时分,陛下带着李邦华去了英国公府。”

钱龙锡、成基命二人闻言垂首,一时间文渊阁中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因此。”韩爌打破沈默,语气坚定:“我等阁臣只能尽力协助陛下稳定朝局。

倘若还是有人闹到了乾清门,我等先行请罪,再求陛下圣断吧。”

钱龙锡、成基命二人颔首,表示目前也只能如此了。

寂静再度笼罩了文渊阁。

而与此截然的不同的,是兵部、工部,甚至是巡城御史公署。

孙承宗带着锦衣卫,先到的中城巡城御史公署。

“本督师再强调一遍!”

孙承宗将五城的五位巡城御史都召集在中城巡城御史公署,肃然说道:“眼下国朝遭难,陛下亲设军令司,总督战时一应调度!

从即日起,京师五城戒严宵禁,无军令司命令,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京城。

本督师过去不论,只谈当下,尔等必须坚决执行军令司一切命令!

京中各坊,但有生乱者,按战时军法论处!”

“卑职等明白!”

五位巡城御史听到孙承宗的语气,哪里还敢辩驳,只能赶紧拱手行礼表示得令。

他们虽不在中枢各部院科任职,没法得到第一手的信息。

但毕竟还是个京官,风声毕竟还是能听到多少的。

因而,倘若是换了周延儒或者其他的什么文官过来,他们定会直接阳奉阴违,敷衍了事。

天下大事坏就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承平二百多年的大明,各种小团体,各种利益纠葛,早就以北京为中心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

崇祯选择孙承宗来接管北京城防,便是看中了孙承宗远离朝堂数载。

在明末这种政治动荡连绵不断的时期,以往根基再深,也挡不住后来人。

而留守在军令司的李标和周延儒二人,经过了两个时辰的讨论,对最后一道条陈讨论不出个所以然。

无他,在二人看来,这势必会在当下加剧朝堂动荡,人心更加不稳。

他们是否做好了被后来人替代不得而知,现在能做的只能跟着皇帝一路走下去。

这最后一道条陈,内容更简洁,意思也更明了。

上面是崇祯亲笔。

“着礼部议景皇帝事。”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