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再造汉明
  4. 第425章 改革之路(二)
设置

第425章 改革之路(二)(1 / 1)


刘云龙见朱由检同意土改后,继续说道:“还要‘减租减息’。”

郑暄问道:“减租减息?”

“现在很多地主豪神对佃户很苛刻,租金占到了收成的六成、七成,这让佃户怎么活。”

“佃租达六七成,确实是太高了。”

“朝廷应该规定,凡出租耕地者,收取佃户的租金不得高于土地出产的4成。”

“要是地主宁愿把地荒废,也不向佃户出租土地呢?”

“那还不简单,凡有荒废耕地者,加倍收取田赋。”

“哎,有这个规定就好办了。”

“张采、吴伟业的复社不是有‘蠲逋租’的主张吗?我们就顺应他们的主张,规定以往佃户因缴纳的佃租超四成以上而欠租的,一律作废,不然老百姓几百年都还不清旧债了。”刘云龙说到这里,看着朱由检继续说道:“如朝廷这样做的话,广大佃户还不拥护朝廷吗?”

朱由检忙说道:“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把地都分给农民了,还会有佃户吗?”

“不减租减息,以往佃户欠地主豪神的债啥时候能还清?还有,有些农民分到土地后,可能劳动力不足,来不及耕种,土地荒废又要加税,因此他们会把多余的地租借给流落到南方的难民来耕种,我们也要为这部分佃户着想。”

“对,是要为这部分佃户着想。”朱由检又问刘云龙:“那怎么解决税赋不公呢?”

刘云龙说道:“税赋是朝廷财政的主要来源,但现有税收制度必须调整。”

朱由检问道:“怎么调整?”

刘云龙说道:“就拿苏松两府来说吧,苏松两府的纺织税高达30%,其他地方的纺织税只有3.33%。苏松两府的官田税率为7斗五升,其他地方官田的税率只有5升3合5勺,即使民田的税率也是其他地方的5倍以上,这合理吗?苏松两府的农作物亩产量再高,朝廷也不该这么收取田赋呀。”

方岳贡说道:“我在任松江知府时,就屡次向朝廷上奏,要求减低纺织、田赋税率,可每次上奏都是石沉大海。”

郑暄也补充道:“我到任苏州巡抚后,才知道苏州、松江的纺织税、田赋那么高。幸亏苏州府、松江府的老百姓还能勉强过日子,否则肯定也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刘云龙听后却说道:“郑大人,不要以为江南人不会造反。太仓的顾慎卿、溧阳的潘茂不是已经造反了吗?过段时间说不定哪里又会冒出个造反的事。”

范景文等人听后,也都说朝廷对苏松两府收取的税赋确实不合理、不公平,要防止江南百姓造反,应该改革。

朱由检说道:“这是祖制,我也没办法。”

刘云龙说道:“祖制中凡不合理的,都要修正。苏松两府耕地的亩产量确实是全国最高的,那就应该鼓励农民多种粮,向全国输出粮食,但在朝廷如此之高的税率下,农民除了留足自己的口粮田外,其余耕地大多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嘉定农民甚至连水稻都不种,耕地全部用来种植棉花,为什么?本该‘苏湖熟,天下足’的产粮地区,十年中却有六年的粮食要从湖广、川蜀调入,你们这些做官的为啥不在心里问个为什么呢?”

范景文说道:“现在苏州不是有大量粮食输出了吗?”

“那是因为苏州府的很多耕地使用了化肥。苏州府耕地有930万亩,松江府耕地有470万亩,如苏州、松江两府的耕地全部使用化肥的话,即使以年亩产量1200斤(明代斤)算,就能养活四千六百万人,今后即使陕西全年受灾颗粒无收,仅苏、松两府所产粮食就能养活整个陕西,你说陕西农民还会造反吗?”

“照你这么说,今后杭州、饶州、应天、庐州、扬州、淮安、凤阳、登莱等府田地都使用化肥的话,足可以养活大半个国家了?”

“理论上是这样的,不过这些耕地毕竟不能全部用来种植粮食,否则工业就没了原料,今后总不能让四川全部种棉花,南直隶全部种粮,四川百姓生活所需的粮食都从南直隶运进去,南直隶工业所需的棉花全部从四川运出来。”

“这不行,这样仅每年耗费的运力就要不少。”

“所以,既然民以食为天,朝廷制定的税赋制度就应该鼓励农民多种粮,兼顾经济作物的种植。”

“看来朝廷确实得调整田赋税率,特别是苏松两府的纺织税、田税。”

朱由检听后终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调整苏、松两府的纺织税、田税,他问道:“那你说该怎么调整?”

刘云龙说道:“我不是朝廷官员。究竟该怎么调整,还是由朝廷官员进行调查后再作决定。”

朱由检又问道:“其它的税赋呢?”

刘云龙说的:“调整矿税、工商税,按律收取。”

范景文立马说道:“还要收取矿税?”

刘云龙说道:“我就知道,你和冯元飚、倪元璐是最反对开矿收税的。”

范景文说道:“当年万历帝收取矿税后,搞的全国是鸡飞狗跳,怨声载道,还能收取矿税吗?”

刘云龙说道:“收取矿税历朝历代皆有之,不能因为万历年间收取矿税之失误而废弃矿税。不开矿,哪来的刀、箭、枪、炮,锅、瓢、碗、盆?既然开矿,就要向朝廷缴税。”

范景文问道:“那你说说万历年间收取矿税有啥失误?”

刘云龙说道:“第一,开矿是个技术活,可万历帝派出的矿监根本就不懂矿业,哪里有矿哪里没矿,全凭他们个人的一张嘴。即使真有矿,矿石中有益矿种的品位有多少,值不值得开采,他们懂吗?第二,这些矿监私心太重,朝廷又没派人监督,收取的矿税大多数落入了他们自己的腰包,严重者,太监贪腐了70%—80%的矿税。第三,即使矿监向朝廷上交了部分矿税,可这些矿税并没有全部进入朝廷的国库,而是进入了万历帝的内库,也就是他的小金库,所以朝廷的国库并没有充盈。第四,全国很多矿都是由豪族把控的,甚至就是各级官员自己开采的,万历帝收取矿税,就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很多官员会以‘与民争利’的理由反对收取矿税。”

范景文说道:“我家里可没开矿。”

刘云龙说道:“你家里是没开矿,可当初你就没进行认真调查,就随着别人一起反对收取矿税了。”

朱由检问道:“那你说该怎么收取矿税?”

刘云龙说道:“我提议由朝廷宣布所有矿产归朝廷所有,官员不得开矿,也不得经商,这样能防止官员阻扰收税,还能保证税赋收取的公平。”

范景文说道:“你不让官员开矿、经商,又会遭到很多大臣反对了。”

刘云龙说道:“要做官就别开矿、经商,开了矿、经了商就不能做官,让官员们自己选择。”

范景文问道:“他们的亲属呢?”

刘云龙说道:“官员的亲属开矿、经商的话,官员不得干扰朝廷按律收税。凡干扰、阻扰朝廷按律收税的官员,一律削籍,严重者予以关押、杀头。”

范景文问道:“那怎么才能防止官员利用权力为他们的亲属开矿、经商谋私呢?”

刘云龙说道:“那是你们这些大臣该做的事。订立规制后,要认真执行,并由按察部门进行监督。还有,矿税也要根据矿的等级来分类收取,比如金矿、银矿的矿税一律按‘十取其三’就不合理。”

范景文问道:“怎么分类?”

刘云龙说道:“就拿金矿来说,矿石中黄金的含量是不一样的。有些金矿中,矿石的含金量只有十万分之二,甚至更低,有的可为十万分之四,甚至更高,这些金矿的税率都按‘十取其三’,合理吗?”

范景文说道:“如此说来,是要按矿山的等级来收取矿税。”

朱由检听后也点点头,又问道:“那怎么调整工商税呢?”

刘云龙说道:“现在很多工商业的税率是三十取其一,太祖定下这个规制时,全国的工商业还不怎么发达,是为了鼓励发展工商业才这么定的。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工商业已有了大规模发展,比如苏州府的工商税就已超过田赋,再以如此低的税率来收取工商税,明显不合理。”

范景文说道:“你的意思是说,工商业不发达的地区,维持目前的税率,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就增加工商税税率。”

“工商业发达的地区,税率调整后,也不能过分,无端增加业者的负担。这些业者要把赚到的钱投入再生产,他们的规模扩大了,才能养活更多无地、少地的人。别忘了,失业的人越多,社会就越不稳定。”

“有道理,跟着李自成、张献忠造反的都是吃不饱肚子的饥民。”

“这可不是我说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知道了这个道理。”

“那工商业不发达的地区,是否可以减少税率,或者免税呢?”

“朝廷对新开垦土地还免3年的田赋呢,工商业不发达的地区当然可以免税或减税。”

朱由检又问道:“还有哪些可以为朝廷广开财路的?”

刘云龙说道:“放开对外贸易,开征关税。”

“‘禁片船下海’,这是祖制呀。”

“这个祖制合理吗?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都持续了几千年,我国所产的瓷器、丝绸、茶叶、棉布、糖、铁锅畅销全世界,干嘛要自我封闭?再说,‘禁片船下海’,你禁得了吗?广东、福建的商人不照样走私,把我国的商品输往国外?这么好的税赋你不收,不便宜了那些走私商人吗?更便宜了郑芝龙。郑芝龙在海上收取的关税每年少则300万两,多则达1000万两。假如他收取的税额有一半归入国库,你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吗?”

范景文说道:“不让郑芝龙在海上收取关税的话,只怕他会造反。”

刘云龙说道:“那时朝廷在南方没有足够的海上力量,你们只能睁着眼闭着眼。现在试试看,他要敢造反,我分分钟就灭了他。不过,你们不让他收税,就得给他下拨军饷,这样他就没造反的理由了。”

范景文说道:“即使给他军饷,一年也要不了300万两。”

郑瑄说道:“要是我抚境没对外贸易的话,怎么可能收到7000万两的税收?”

朱由检听后,终于说道:“刘云龙说的有道理,与其让商人走私,还不如干脆开放海外贸易。”

刘云龙说道:“朝廷放开海外贸易后,每年至少能收取2000万两赋税。”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