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再造汉明
  4. 第323章 侦查黑龙江
设置

第323章 侦查黑龙江(1 / 1)


楚科奇人,原来居住在安东海(今白令海)沿岸,后因受到其它民族的排挤,他们的一部分祖先向北迁移,与北部的纽因特人(即爱基斯摩人)逐渐融合,成了楚科奇人,留在南部的楚科奇人成为了科里亚克人、伊捷尔缅人,楚科奇人与科里亚克人的语言是相通的。内陆的楚科奇人以养驯鹿为生,住鹿皮帐篷。沿海的楚科奇人与纽因特人一样以捕鱼为生,住锥形海象皮帐篷。楚科奇人不吃盐,不用盐腌制肉,为防止肉食品腐烂,将兽肉用冰镇在坑内(这些地方都是永久冻土带)。

刘云龙根据来自后世的知识,十七世纪中叶,居住在科雷马河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由于哥萨克人的带来的病菌,爆发了“天花”。即使在后世,一个人得了“天花”也是没有药可治的,完全靠自身的免疫力来抵抗“天花”病毒,因此在后世主要靠注射疫苗来预防“天花”。

雅库特人、楚科奇人与其他民族的人有所不同,他们喜欢群居,也就是几个家庭结伴住在同一个帐篷里。由于北极地区地广人稀,往往走几十公里也遇不到一个人,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可以互相照顾,另一方面是便于应付神出鬼没的狼群。雅库特人、楚科奇人的医学知识几乎是零,他们不像汉人那样懂得怎么照料得“天花”的病人。一个人得天花后,汉人都是由得过“天花”的人来照顾患者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却不懂这个道理,更不知道要对病人实施隔离,而是几家人留在帐篷里照顾患者,导致几个家庭的人都得“天花”,甚至累及部落里的族人。对于汉人来说,“天花”的死亡率基本在30%左右,而对于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来说,全家人得天花后,再也没人照顾患者了,其死亡率达到了90%,因此,历史上到了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居住在科雷马河中下游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几乎死绝。

留在“泗泾”的士兵都是得过“天花”的士兵,他们将教会居住在“泗泾”周边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怎么照顾得“天花”的患者,大大减少了“天花”患者的死亡率。他们也不像哥萨克人那样对雅库特人、楚科奇人强行征取皮毛税,而是用茶叶、箭头、菜刀、斧子、大锤、镜子、玻璃球、肥皂、毛巾、糖果等小物品与当地人交换皮毛。

一把斧子对于汉人来说,根本不稀奇,可对于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来说却是宝贝,一把斧子可以换10张貂皮。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有了斧子后,砍劈鱼头、狼头、海豹头特别容易,三两下就把鱼头、动物头劈下来了。以前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没见过大锤,平时搭设帐篷时,都是用大石块把木桩打入冻土,很费劲,他们用15张貂皮从汉人那里换来一把带竹柄的大锤后,只需要用大锤狠砸十几下,木桩就被牢牢地钉在了地上,搭设的帐篷再也不怕被风吹走。

第二年开春后,从库页岛运来了“天花”疫苗,又开始给“泗泾”周围500公里范围内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注射“天花”疫苗,有效遏制了“天花”,这些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把这些士兵视为“神”,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大明的臣民。

杨占文带着安保士兵从泗泾返回马加丹时,在黑龙江的马勒亨古,李琚正带着3个人和当地的鄂温克人交换着皮毛。

李琚从普隆渡海来到巴宁诺后,偷偷占领了巴宁诺。李琚的队伍里有通译,这些通译原来都是随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叛清的,去年随阿巴泰劫掠山东、北直隶时被明军俘虏后,送到了大华公司的矿山挖矿,因表现良好,就被刘云龙送到了济州岛、库页岛,担当通译。

安保士兵们跟着李琚渡海之前,被要求剃发,留金丝小bian子。一开始,士兵们极不愿意剃发,李琚只好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告诉士兵们,我们这次是去黑龙江侦查的,现在在黑龙江流域的汉人都留了金丝小bian子,如我们不剃发就去那里,被清军和当地老百姓发现后,就知道我们来自大明。

有的士兵就说道,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要是剃了发,那不是不孝吗?

李琚就反问道,你的指甲也受之父母,那你干嘛要剪指甲?

士兵就说道,不剪指甲的话,没法干活。

李琚就问道,我们为了达到侦查的目的,干嘛不可以暂时剃发?大明军中有一支专门搜集情报的部队叫“夜不收”,他们进入辽东侦查时,也是要剃发的。我们完成任务后,留个一年的头发,头发不就长出来了吗?

经李琚说服后,进入黑龙江的安保士兵们都剃了发,跟着李琚渡海来到了巴宁诺。

巴宁诺是黑龙江右岸地区位于库页岛海峡边巴宁诺湾的一个渔港。

在后世,俄国人占领这里后,将“巴宁诺”改为“瓦尼诺”。前苏联在这个海湾的东岸建了个军港“苏维埃港”,“巴宁诺湾”起先被俄国人称为“瓦尼诺湾”,后来又被命名为“苏维埃湾”。

李琚带领的分队进入老爷岭后,沿着土迷大沟北上,来到卜勒克。大部队躲在林子里,然后派出几个3-4人的小组,带着小商品去寻找清军的哨所,遇到当地的尼夫赫人就说是做生意的,一路上顺便测绘地形。

外东北不是没有汉人,几百年前就有汉人进入外东北,只是数量没南方多而已。

在东北的汉人主要从事种植、打猎、采药及做生意。以往汉人就是用粮食、盐巴、布匹、箭头等与当地人交换皮毛,因此鄂温克人看见做生意的汉人也不会觉得很奇怪。

黑龙江中游流域的各部落被统称为“索伦部”,下游流域被统称为“奇勒尔部”。天启五年(1626年),努尔哈赤就派努山征服了“奇勒尔部”,将黑龙江下游纳入版图。索伦部由鄂温克人、赫哲人、费雅喀人(今俄罗斯称为尼夫赫人)、达斡尔人的很多部落组成。

在后世,中国境内的费雅喀人大多被称为鄂伦春人。

索伦部早先属于“野人女真”。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对索伦部进行了多次征伐,索伦部也臣服于后金,向后金朝贡。但索伦部的几个部落没有每年向后金朝贡,有的部落在朝贡了一次后,再也没有了朝贡,比如索伦部本部,这引起了后金的愤怒。皇太极继位后再次对“离心离德”的索伦部进行武力征服,最近的4次发生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崇祯十三年(1640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

崇祯十二年(1639年)冬天,皇太极出动1.6万兵力进攻居住在黑龙江、精奇里江一带的博木博果尔部。博木博果尔自己居住在雅克萨,其部所属的城屯有雅克萨城、铎陈城、阿萨金城、多金城、乌库勒城、乌鲁苏城、郭博勒屯、博和里屯、噶勒达逊屯、穆丹屯、都孙屯、乌尔堪屯、德笃勒屯、海伦屯、额苏里屯、额尔图屯等。博木博果尔部是最大的索伦部落,被称为“索伦本部”。博木博果尔战败后,带领一部分人逃到了贝加尔湖东的齐洛台(今赤塔)一带休养生息,争取能东山再起。

博木博果尔战败后,清朝将大量索伦部人内迁,于是索伦部主要分为了二大部分,即南迁的索伦部和留在黑龙江北的索伦部。清朝对南迁的索伦部开始编旗设佐,实行军事化管理,对留在江北的索伦部仍保持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的村屯形式,实行朝贡制度。

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月,皇太极再次发兵,赶到齐洛台(即赤塔)抓获了博木博果尔。博木博果尔被押送到盛京,被皇太极封为“和硕亲王”。

崇祯十五年(1642年)起,皇太极对索伦部北路的虎尔哈部发动了二次攻势。第一次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皇太极派阿巴泰侵扰中原北直隶、山东的同时,派沙尔虎达、叶赫朱玛喇对虎尔哈部发动了进攻,俘获虎尔哈部1619人。第二次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皇太极命阿尔津、哈宁噶再次攻伐虎尔哈部,俘获虎尔哈部2817人。皇太极将俘获的虎尔哈部青年男子编入八旗为兵丁,将妇女、儿童赏给满族出征将领为奴。

索伦部大部内迁后,黑龙江流域的人口更加稀少。

李琚的人在同费雅喀人做生意时,当发现有清朝设立的官府和哨所后,到了晚上就集中兵力将官府、哨所包围,先用十字弩击杀哨兵,然后潜入官府、哨所,再用刀割喉,几乎没动过枪。很多清朝官员、清兵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死在了床上。当地人都不知道究竟是谁袭击了官府、哨所。

李琚采用这种方式,先后消灭了卜勒克、福山、五达、虎把希、忽林等清兵哨点,今天的马勒亨古是第六个。

李琚他们带来的肥皂、箭头、盐、糖果、毛巾、镜子、玻璃球、手电筒很受尼夫赫人的欢迎,李琚他们也换到了大量皮毛。在与尼夫赫人交换皮毛时,从尼夫赫人那里得知离马勒亨古屯西南方向2里远的地方有个清朝的哨所,里面有20多个清兵。

队员们立即赶到屯子西南2公里远的地方,搜索到了尼夫赫人说的哨所,做好路标后,离开了马勒亨古屯。

晚上,50个队员悄悄地来到清兵的哨所,灰暗的雪光中发现这个清兵哨所竟然没人放哨。为慎重起见,队员们绕着哨所再仔细搜查了一遍,清兵既没有明哨,也没有暗哨,看来他们平时高枕无忧惯了,营地根本就没设防。于是50个队员轻轻地撬开了哨所的大门,然后钻入房间,用手中的刀切割着清兵的喉咙。

几分钟后,确认再也没有活着的清兵后,队员们套上滑板,迅速地离开了现场。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伏达林。解决了伏达林的清兵后,就可以过年了。

在后世,俄国人将马勒亨古称为“阿穆尔斯克”,将伏达林称为“特罗伊茨克耶”,在距马勒亨古下游40公里的地方建了个“阿穆尔河畔共青城”。

李琚在黑龙江侦查时,济州岛的邝春义也派出了三支侦查队伍进入了东北,一支是由石虎带领的侦查小队,他们在辽东半岛的红崖子(今庄河)偷渡上岸,负责侦查辽东半岛的情况,一支是由王珂带领的侦查小队,他们从乌苏里湾的青岛金矿出发,来到永明城(今海参wai),负责侦查乌苏里江的情况,第三支是由富中奇带领的侦查小队,他们从摩阔崴金矿进入了珲春,负责侦查珲春、宁古塔、三姓的情况。

济州岛派往辽东半岛、乌苏里江、珲春的侦察兵与库页岛派出的侦察兵一样,都剃了发,留了金丝小bian子。

富中奇是安保公司济州岛分公司的百总,去年带领100名安保士兵来到摩阔崴,担任大华公司摩阔崴金矿的安保大队长。在担任安保大队长期间,他已偷偷派人进入了图们江进行侦查,摸清了清军在图们江一带的布防情况,并测绘了地形、地貌。这次他亲自带队,从图们江进入东北大地,侦查珲春、宁古塔、三姓等地的情况。珲春、宁古塔、三姓是清廷在东北的三大边陲重镇。

珲春在图们江口上游70公里,始建于金代,因此是一座古城,原称为“珲蠢”,女真语是“边陲”之意,大明奴儿干都司在此设了卫所后,将此地汉译为“珲春”。

珲春地形呈马鞍形,东、南、北三面被群山环绕,只有西面是由珲春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平原面积约有600平方公里,老百姓就在这块平原上种植庄稼。珲春城位于这片平原的中部,与图们江有珲春河相通,珲春的商人就利用珲春河、图们江,将货物运到摩阔崴,然后与朝xian人、日本人、虾夷岛人做生意,因此珲春是清朝的商贸重地。可从去年末起,大华集团安保公司对摩阔崴实行封锁后,只见商人出去,未见商人回来,更没见到朝xian商人、日本商人往来,珲春的老百姓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些消息灵通点的人告诉城里人,图们江口有一批海盗在那里淘金,出去的商人怕遭抢,不敢回珲春了。于是,原本想去朝xian、日本、虾夷岛做生意的商人也不敢出海了。珲春城没了来往的商人,城内的物资越来越紧缺,物价越来越高,以往不怎么紧张的盐,已从去年的每斤30文涨到了现在的每斤80文。

富中奇和安保士兵就装扮成商人,带着大批盐、棉布、绸布、箭头、菜刀、斧头等商品来到了珲春城。珲春的老百姓看到久违的商人后,开始哄抢物资,囤积商品。

富中奇趁机在珲春城买了几间商铺,顺便做情报站。

富中奇接着来到了200公里外的宁古塔。宁古塔位于牡丹江支流海浪河的南岸(位于今牡丹江市西南40公里),满语“宁古”是“六”的意思,意即那里有6座塔。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起兵后,就一直在此驻扎有军队,清廷将宁古塔作为向驻扎在图们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的部队输送粮草的物资中转站,有些来自边远地区的部落向清廷进贡礼品时,也往往把宁古塔作为落脚点,因此宁古塔尽管没有珲春那般“繁华”,也是清廷在东北的重镇。

清廷在宁古塔驻有1个甲喇的部队(1500人),如有物资需要运送时,因有大批苦力(奴隶)来到宁古塔,城内的人员会增加到5000多人,甚至更多。现在是冬季,所有的物资输送已停止,因此城内显得很冷清。

富中奇带着侦查人员到了宁古塔后,一边与当地的军民做生意,一边仔细观察、打听着清军的驻防情况、粮草仓储情况、交通情况,同时暗中测绘地形、地貌。

在宁古塔待了几天后,富中奇又带着侦查人员来到了200多公里外的三姓寨。

三姓寨位于松花江右岸,大明设奴儿干都司时,曾在三姓地区设有三万卫。这里曾居住着大量汉人,也居住着大批建州女真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起兵后,几乎杀光了原居住在此地的汉人,三姓地区成为满清的发祥地之一。满人南迁后,三姓地区几乎没人了,于是将赫哲族的三大姓葛依克勤(葛姓)、胡什哈里(胡姓)、卢业勤(卢姓)迁到了此地,建了一个大寨子,称为“三姓”寨(历史上于1664年建城,即今依兰县五国城遗址)。汉语的“三”就是满语“依兰”,因此在后世“三姓”被称为“依兰”。

建了三姓寨后,为了便于对该地区的统治,清廷在三姓驻扎有1个甲喇的部队。这些部队主要是收税兵,也即经常被派往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一带向当地的部落收取皮毛税。派出去的清兵尽管比较辛苦,但油水足,因此少有抱怨的。

由于三姓是清廷的税收重地,今年四月,阿巴泰从山东、北直隶败逃回到辽东后,皇太极为了加强三姓的驻防力量,就把阿巴泰手下的部分残兵败将安置到了三姓,这样在三姓地区就有了2个甲喇的兵力。在皇太极看来,在三姓有了这3000人马,对黑龙江的索伦部、奇勒尔部已有足够的威慑力。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也没有把阿巴泰的人马调回去。

待富中奇摸清清军在三姓的驻防兵力,测绘了三姓地区的地形、地貌后,以要回珲春过年为借口,撤离了三姓。

富中奇回到摩阔崴不久,石虎、王珂也先后撤回了济州岛、青岛。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