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刘云龙、贝喜鲁、李毓新、庄翔东和苏州卫的几个教官赶往大阳山。
一路上,刘云龙看到农民已在用薄膜技术育稻秧。
苏南地区种植的都是粳稻、糯稻,育秧时间大多在三月中下旬至四月上旬。
由于稻秧的生长不仅需要足够湿度,还需要合适的温度,因此以往育秧时,都要先催芽,再育秧。所谓的催芽就是在选种后,把稻种放到稻萝里,每天给稻种洒水,再放在室内盖上棉布保温,待稻种发芽后,再育秧。稻谷的长度大概在0.5厘米左右,当稻谷的长度达到1厘米左右时,算是催芽成功了。
稻种催芽成功后,再把已发芽的稻种撒播在育秧垄上。育秧垄宽度在1.2米—1.5米左右,上面铺有薄薄的一层草木灰,秧垄两侧都开有宽、深都为20厘米左右的水沟。撒播稻种时,无论农民多么小心,都会有稻芽被折断,从而废了,因此以往育秧时,每亩水稻需要的稻种都在7斤—10斤之间,比后世的3—5斤高一倍。
后世有些“专家”认为每亩稻田只需要1斤稻种,那是他根本没种过田。即使种植稻神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每亩稻田最低也需要2斤稻种。
今年的稻种浸种已使用了大华公司生产的链霉素,再使用薄膜技术育秧后,可把作为种子的稻谷直接撒播在育秧垄上催芽,晚上盖上薄膜,白天把薄膜卷起来后洒水,3-4天后稻谷就发芽了,然后让稻芽直接在育秧垄上长成秧苗。不仅省却了在室内催芽的过程,每亩稻田使用的稻种也只需5斤左右,比以往可节省2—5斤稻种。100万亩水稻田就可节省200—500万斤稻谷,即使按200万斤计,省下的稻谷就能养活3000人以上。
刘云龙对贝喜鲁说道:“看来戴均元、宋教授干的不错呀。”
贝喜鲁说道:“你知道吗?为了推广你的薄膜技术,宋应星亲自在试验田里试验,然后让几个村镇的里正来参观,才推广开来的。”
“以前插秧的间距太大,今后可适当减少间距了。”
“宋应星印刷了《插秧新法》,要求农民将以前的株距、行距从1尺改为5寸、7寸,密度提高了1.9倍。”
“嗯。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吴江、吴县、长洲三县的亩产可达400公斤。”
“400公斤,比去年的亩产263公斤还要增加137公斤?”
“这有啥稀奇的,今后改良稻种后,低产稻田的亩产量就能达到350公斤,肥沃的高产稻田亩产量可达500公斤,甚至600公斤。”
刘云龙没法告诉贝喜鲁,在后世苏州地区的水稻亩产量普遍在600公斤以上。有些种植杂交稻的稻田,亩产量在1000公斤左右。
不一会儿,大阳山到了。
袁时中8万人马的帐篷沿着大阳山展开,远远看去密密麻麻望不到头。
袁时中正带着队伍在训练,看到刘云龙来后,忙领着刘玉尺、袁大洪、袁时泰、朱成矩、刘静逸他们迎了上来。
刘玉尺是袁时中的军师,袁大洪是袁时中的亲兵头目,袁时泰是袁时中的堂兄,他和朱成矩、刘静逸都是袁时中的部将。
刘云龙把李毓新、庄翔东及带来的教官介绍给袁时中他们认识后,袁时泰、朱成矩、刘静逸就领着几个教官去了训练场。
刘云龙问了一下最近的训练情况后,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袁时中,然后问袁时中是否还有不妥之处?
袁时中一听,让家属进厂矿做工,让孩子们免费读书,就这2条刘云龙已收服了绝大部分人的心,士兵们已没有了后顾之忧,自己还能有意见吗?不过,把家属和一些老兵安排到矿山、厂铺工作,他的人马不得不分散开来了。这是没办法的,现在不是战时,无论是苏州府还是刘云龙,都不会允许他的8万人马集中在一处。刘云龙提出向军中派驻“书吏”,他也清楚,那就是“监军”。他想不明白的是,朝廷向军中派驻“监军”那是规制,可我跟了你刘云龙,是你的私家军队了,干嘛也要派“监军”?也许是苏松兵备道向刘云龙提了要求,刘云龙也不得不执行。
袁时中考虑到自己的手下都是农民出身,于是指着路边地里快成熟的麦子,问刘云龙:“我们不能种地吗?”
刘云龙说道:“这些地,无论是私田,还是官田,都有人种植了。你有5万家属,即使按4亩地养活一家人来买地,我就需要给你买1万2千亩地。”
“4亩地就能养活一家人?”
“嗯。你看地里这些麦子怎么样?”
“好,我从没见过长得这么好的麦子,麦粒颗颗饱满。亩产能有多少?”
“亩产至少600斤。”
“600斤?那稻子呢?”
“稻子的亩产量至少700斤。”
“怪不得4亩地就能养活一家5口人了。”
“你也别老想着种地了。我们有了这么多粮食,还会饿死你的5万人吗?粮食由农民给我们种,我们开矿、开工厂,为农民提供农药、化肥,两者是互相补充,互相依赖。你现在还认为有啥不妥吗?”
袁时中听后,觉得这样安置家属确实没啥不妥的了,于是问道:“留下来的士兵拿多少饷银?”
刘云龙告诉袁时中:“暂时按以下标准,士兵每月1.5两银子,旗长每月1.8两银子,总旗每月2两银子,百户长每月2.5两银子,千总每月3两银子,刘玉尺、袁时泰、朱成矩、刘静逸每月4两银子,你是每月6两银子。所有士兵、军官每年各发2套冬装和春秋服。所有装备由公司提供。满意吗?”
袁时中一听,士兵的饷银加上服装费,一年也有20多两银子,自己的饷银和服装费加起来已赶上了老家滑县县令的俸禄了,忙说道:“满意、满意。”
刘云龙指着李毓新、庄翔东,对袁时中说道:“苏松兵备道准备组建骑兵营,他们没有教官,你看派谁去呀?”
袁时中想了一下,说道:“那就派杨大业、路天晟去吧,他俩都是我手下的百总,每人带100名士兵去帮苏松兵备道去训练骑兵,应该够了。”
李毓新听后,说道:“够了。”
于是,袁时中着人去把杨大业、路天晟喊了过来。
杨大业、路天晟来后,拜见了李毓新、庄翔东。
李毓新对袁时中说道:“等你们准备好后,就让他俩来我这里报到。”
袁时中看了看刘云龙,见刘云龙没有反对,就说道:“好。”
刘云龙又对袁时中说道:“尽管你们在卢沟桥训练过了,但还不怎么精通。你们要在教官的指导下,继续好好训练。”
袁时中说道:“我一定督促部下好好训练。”
李毓新、庄翔东知道刘云龙还有别的事,就先离开了大阳山,回城去了。
刘云龙来到训练场,和军官士兵们聊天。
刘云龙问大家,当初你们为啥会造反。
士兵们都说是当初家里太穷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连一顿饭都吃不上,所以跟着袁大帅造反了。
刘云龙告诉他们,当初我和你们一样,家里只有5亩地,一天只能吃2顿饭,而且还是吃稀饭,家里不得不靠纺纱、做刺绣来勉强维持生计,父亲让我13岁就去拜师学木匠了。
在古代,因粮食产量低,绝大部分人家是一天吃2顿饭。即使在后世的现代社会,西部还有很多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在周六、周日时,给住宿的员工只提供2顿餐,就是延续了古代一天吃2顿饭的习惯。
很多士兵听了刘云龙的讲话后,有点不相信,心想这么大的掌柜怎么会和自己一样吃不饱、穿不暖呢?连袁时中也不信,他说道:“怎么可能呢?”
刘云龙看着他们充满疑惑的眼神,对他们说道:“你们不相信我曾是个穷人?没关系,你们要在苏州待一段时间,你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打听我以前的情况。现在不管北方还是南方,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只是南方比北方稍微好一点。你们当初是家里穷才不得不造反的,尽管被朝廷招安后,成了我大华公司的保安队,但你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是穷人出身,要效忠于公司、效忠于国家,继续为天下穷人服务。”
一个百总问道:“让我们继续为穷人服务,是不是也要让更多的穷人来造反?”
刘云龙看了看那个百总,然后说道:“尽管朝廷在很多方面有许多不足,但不断的战乱只会给国家造成更多的灾难。看看你们老家河南,你们也去过山东、北直隶,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天灾人祸下,已是荒野千里、饿殍遍地、民不聊生,所以我们不是要动员更多的穷人来造反,而是要靠发展农业、工业,让天下百姓都能吃上饱饭。你们这几天在这里训练,看看地里的庄稼长得怎么样?”
那个百总忙说道:“从没看见过长得这么好的庄稼。要是当初我们有这么好的庄稼,造反干吗?”
刘云龙就问大家:“想不想让你们老家的庄稼也长得这么好?”
大家纷纷说道:“要。”
刘云龙于是说道:“要想让天下百姓都能种上这么好的庄稼,让天下百姓都能吃上饱饭,你们愿意听我的话,愿意听我的指挥吗?”
“愿意。”
“好,那我宣布几条纪律。一是一切行动要服从号令;二是不许拿百姓的一针一线;三是官兵平等,军官不许打骂士兵,更不许打骂百姓;四是不许调戏女人;五是借百姓的东西要记得归还;六是损坏东西要赔偿。”
袁大红问道:“不拿百姓的东西我们能理解,那能不能打土豪呢?”
刘云龙说道:“我现在就是个土豪,能打土豪的话,你们是不是也要打我呢?”
“你这个土豪跟别人不一样,打了你,我们吃什么?”
其他军官听后都笑了起来。
刘云龙严肃地说道:“你们已不再是农民军,而是公司的护矿队、护厂队,所以不需要你们去打土豪。”
朱成矩问道:“是不是今后连地主老财家的女人也不能调戏了?”
刘云龙听后,就严肃地说道:“女人不是用来玩的,他们和你们一样也是有尊严的。你们也有母亲,也有姐妹,也有女儿,要是你们的母亲、姐妹、女儿被人调戏了,你们心里会乐意吗?”
朱成矩说道:“那当然不愿意。”
刘云龙就说道:“所以不管是普通百姓家的女人,还是地主老财家的女人,哪怕是青楼里的妓女,都不能去随意调戏。”
朱成矩听后,说道:“明白了。”
刘静逸问道:“我们在这里训练时,要是损坏了庄稼,也得赔偿咯?”
刘云龙就说道:“你们都是农民出身,都种过田,都曾靠这些庄稼活命。你们把农民的庄稼损坏了,他们还怎么活?所以训练时不得损坏庄稼,哪个旗、哪个百营或哪个千营损坏了庄稼,就由哪个旗、哪个百营、哪个千营来赔偿。”
大家听后,都觉得刘云龙说的有道理,于是都说今后要执行这几条纪律。
刘云龙临走前通知袁时中,六天后到苏州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