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曾肇请杨光华喝酒、巧遇王诜、蔡京之后,杨光华似乎开了窍。结合读过的《三国志》和《史记》,他深刻认识到了一个关乎自己立足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自己有才华、有本事、有能力、有志气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人、自己的团队、自己的朋友圈、自己的人脉网,单打独斗,那么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绝无可能成大事,立伟业。于是,公休日和下班之后,除了读书,他开始交朋友、参加同学聚会、也接受以前虽然不相识、但现在是同朝为官者的邀请,或郊游,或诗会、笔会、文友交流会等等,如此过了半个多月,慢慢有了社交圈,朋友也有了几个。
特别是跟曾肇的深交,把他对经营人脉、打造个人势力圈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那天下午,他去架阁库查资料。离开政事堂不多会儿,就听后面有人叫:“杨助理,一块儿呀”。
杨光华回头一看,是曾肇。曾肇中等偏下的个子,身材瘦削、略显躬背,因生就一双八字外撇脚,加之性格沉稳,所以哪怕屁股着了火,他也只有脑袋使劲往前拱,速度却无论如何也快不起来。杨光华只好站在原地等他。
曾肇赶了上来,两人并肩往前走。曾肇问杨光华:“上午,皇上让我看了两份材料,是对继承熙宁变法成果的思考。都是你写的吧”?
杨光华一愣,笑了笑。说:“是,让您见笑了吧?”
曾肇有点不解的问:“听皇上说,那两篇观点相反的文章,其中一篇是交给皇上的,另一篇是让宰相看的,宰相又交给了皇上”?
杨光华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就说:“是宰相出了题目让我写的。本来是想,得到皇上认可了就发往全国,作为继承并运用熙宁变法成果的动员令的。写了之后宰相不满意,痛批了我一顿,我只好又写了一篇他满意的。但皇上不满意,我就又把先写的那一篇重写后交给了皇上”。
曾肇点点头,说,“那,宰相为什么要批你”?
“说我写的观点,跟他的观点相距太远,非常恼火,还说了些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总之是声色俱厉,要是胆小的,能吓尿裤子”。杨光华笑着说。
曾肇又说:“皇上对你的文笔非常的欣赏。皇上还觉得,你同时就一个主题,写出正反两种观点的文章,很是夸赞。但皇上很不赞成宰相那一篇的观点。并且很是生气,说宰相是不顾现实照抄照搬。说实话,我跟皇上的观点一致”。
杨光华心里想,别看曾肇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思想非常敏锐,观点也很超前。这样的人能够成为自己真正的知己。
曾肇接着说,“你一个刚毕业的太学生、新科状元,没惹天没惹地,为什么宰相三番两次的针对你呢”?
对此杨光华还真是说不清楚,他只知道那篇文章是火源。可那篇文章皇上太后都是很肯定的。于是他摇了摇头说:“不清楚呀。我只知道我并没得罪过他,我们家里人也没有得罪他的。我们家,从我太爷爷辈儿上就已经衰微,到我爹,就只剩个空头员外了。我们家人跟宰相也没有任何交集,不可能得罪他,况且我爹三年前就去世了”。
曾肇说:“这跟你们家没有半毛钱关系,问题出在你的身上”。
杨光华停住了脚步,呆愣了半天,“我?我没得罪他,也没惹着他呀?莫名其妙嘛。”
“你看,你还是年轻吧?对人情世故懂得少啊。你听我来跟你说,啊。你该知道,先帝殡天的时候,因为没有皇子,能接班登基的就要在他的四个弟弟当中选。当初,章相最看不起、也最不喜欢的就是当今圣上。可因为向太后作主,当时的端王登上了皇位。可恰恰就在先帝殡天的两天前,你那篇文章发表,引起了全天下的轰动。更绝的是,你的预言成真。章惇认为,你要么是受了端王的唆使、要么你就是端王爷的人,是为端王接班制造舆论当枪使”。
“不管怎么说,你这样的行为,如果不是两天以后先帝驾崩、徽宗登基,你有幸被徽宗和太后保了下来,那你早就在阎王爷那里哭天抹泪喊冤叫屈了。特别是,你不但逃过了这一关,还被皇上点中为状元。章惇认为这是皇上偏袒你,而皇上之所以偏袒你,就是因为你为他登基立下了功劳”。
“章惇是个自视很高的人。在他眼里,天下没有能比他更强的人,可你呢?不但中了状元,皇上还在百官面前公开说你是天下第一才子。这叫章惇心里怎么能平复,怎么能好受?到后来,皇上又要选你做他的御用秘书,这更加坚定了章惇的看法,所以他要使出浑身的解数,凭着他三朝元老的资格和影响,坚决阻断你的上升步伐”。
“他做到了,把你弄到了中书省。就是皇上、太后也拿他没法。实话说,按照章惇原来的意思,想把你弄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去,做一个知州通判,那样你要想再上来,就不好办了。他要再使点手脚,你想上来,那就比登天还难。这两个大关节,你没有刻意地去得罪他,可是你做的事儿得罪了他。他认为如果你的想法和计划得逞,那他就妄为宰相这么多年,并且你真的要到皇上身边做了御用秘书,跟皇上联起手来,那他这个宰相的地位就会摇摇欲坠,岌岌可危。你想,这样看来,他怎么能不对你下手,又怎么能轻易放过你?”
听着听着,杨光华的脊梁上都冒出了冷汗。这可是五月初艳阳高照的天气!这时他才感到了后怕,才明白了啥叫心计;也才明白,自己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竟在大宋王朝的最顶端翻了两个生死大跟斗。由此他也认识到一点,只要章惇为相,那他杨光华的人生之路就不会通畅。想到此,他心里咯噔一下,说道:“看来,这做官的风险挺大,做高官的风险尤其大呀。我一直以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其实,你不做亏心事,不见得鬼不叫你门呀”。
曾肇应道:“不错。你真没亏负了皇上给你的高评,思考够深刻。其实呢,你要是更深更全地了解一下章相,你会发现,他可算是心狠手辣的人。凭心而论,他对大宋朝有大贡献,特别是跟西夏一战,咱们大宋朝打胜了,那是他的功劳。可要论起对待同僚、党同伐异,他可真是杀人不眨眼。咱都知道啊,从太祖时期就定下规矩,宋朝不杀文人。可他不但杀过文人,而且连死去的司马光、刘光世等人都要掘尸鞭棺。你看苏轼老先生,不就被他整得越贬越远、越过越难,生不如死?我这样一说,你该能看清宰相的真面目了吧”?
这可真的是大出杨光华的意外。尽管此前他也听说过章惇的一些事,但他一直以为那都是谣传。可没想到竟然都是真的。
杨光华侧转身问道:“您是中枢的老人,也是朝廷的老臣,你了解的多,可我很不明白,宰相为什么要这样”?
曾肇叹了口气说,“唉,你慢慢就会明白了,这就叫宫廷争斗,也是政治斗争,官场斗争,党派斗争,你死我活。别看着大臣们一个个道貌岸然,见面点头,呵呵一笑,其实啊,肚子里装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总之谁有权谁就是王,谁就是老大;谁无权、谁无能、谁没有人,谁就会被任人宰割。弱肉强食,亘古一理”。
“我给你说这些呢,就是让你知道,你由一个清纯学生踏入社会,刚进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遇到这两桩惊天大事,对你既是警示,也是教训;再一个呢,那晚在酒馆,我本来就想跟你说的,可遇到王诜没说成。不过,王诜说的那些话,有一些是很有道理的,他比我说的好。但不管怎么说就一条,你得有人,得有个圈子。有了人,你才有团体实力,到了关键时候,才会有人帮你说话,会有人帮你做事。如果你不嫌弃,老夫愿意给你当个引线人,也愿意把你带进一些可以加入的圈子。我这个人呢,没有大本事,也不大善于交结。可是呢,多少有几个好友和知己,他们跟我是知己,我也能让他们成为你的知己。这呢,也要看你的作为和造化”。
可以说,曾肇又给杨光华上了一堂惊心动魄的人生课,一堂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人生斗争哲学课。由此,更加坚定了他扩大交际、提升人脉、壮大团体力量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