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话,那些驱鬼师傅都会拿陈峰一家人做诱饵,多多少少都会误伤他们。
而且这次更为严重,林卓自然不会再拿陈峰一家人做诱饵。
万一有误伤,更为严重的话,就算最后驱鬼成功,
也会对他们家人留下阴影的。
而且在房子买卖的时候,谁都闭口不谈鬼的事,
那要不然谁还会买啊。
“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去调查一下姜管家的好友,既然跟第一代原主人有关系,就得从头开始查起。”王爱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林卓点了点头,也表示赞同。
三人道别庄园后,
驱车赶往了“三庭院”。
裴振,姜管家儿时的好友,
等林卓三人来到此处时,这里早就改头换面了。
不过也不是一点线索也没有,
这里的巷子深处还是有几间房的,并没有进行拆迁。
走进逼仄过道,穿过阴暗的小巷,
拐角处,这里生活着大概有五六户人家。
这房子挨着旁边的商楼,每户人家占地也只有50平左右,
这么小的地方,每家都挤住着五六人在里面。
如此情景跟京市的大杂院有的一拼啊。
京市大杂院二三十户人家,在一个大院里住着,
中间修盖自己的小房子,每个20平左右,这个现象在京市还是挺常见的。
只不过,沪市这地界,巷子胡同越来越少,
还存留有是林卓没想到的。
把房子卖了,少说也得五六百万吧。
林卓买了很多水果和礼品,挨家挨户登门拜访。
白天的话大人们都出去上班了,
三人也只好等到晚上。
打听完这五六户人家后,
还别说,真有点线索可循呢。
最后一户人家,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了近300年。
家中的老爷爷口齿不清了,但他的老伴却神采奕奕,
给三人讲了很多以前的故事。
其中就包括一个叫“裴振”的一个人。
他是当时的一个记者,
为了给当时真正有思想有贡献的烈士申冤,自己也深陷其中,蒙冤而死。
老婆婆说的很激动,因为他当时也帮助过自己一家老小,所以记得很清楚。
在听完裴振的过往后,林卓也问了他当时在哪上班。
老婆婆只是依稀记得叫什么希望报社,在当时还挺有名的。
林卓上网搜了搜,果然能搜到,
只不过公司改名了,叫《时事日报传媒》。
马不停蹄赶到这新闻大厦的楼下,真不愧是传媒公司啊,这楼就特别醒目,
跟其他方方正正的楼长得还不一样。
但是要打听裴振的事情,可不是一个外人就能随随便便进入公司打听的。
这没人牵线搭桥,还真不好操作呢。
而且以前的新闻档案和记录笔记这些东西,不会轻易外协。
虽说在网上能找到些许裴振的资料,但并没有个人相关的事迹。
林卓猜测大概率是被抹除了。
但纸质性的文件记录,肯定是保存了下来的。
没办法,这个时候只能联系老朋友了,
孙伟明,这个在沪市人脉圈很广的人了。
通过了解,孙伟明说自己对这方面的人接触不多,
但谢雄多啊,开酒吧的,也是孙伟明的好友。
联系到谢雄,一听林大师有事要打听,那必须帮一手。
拉通了身边许多人的关系,
还真在这家“时事日报传媒公司”找了到一个人。
这个人是负责内容中心的主管,
主要是管理和整理时事热点,聚焦新闻的。
打通关系后,三人和这个叫崔海的内容主管碰面了。
在了解完林卓等人的需求后,
对方也报出了自己的价格。
5万!
果然,情报都是得有付出的才行。
先给了2万的定金,等事成之后,再结尾款。
经过一天的等待,
崔海把关于裴振的所有相关线索都一股脑的发给了林卓。
面对着密密麻麻堆成小山的A4纸,三人相互看了看,
看来又得熬夜了。
当然崔海不可能把源文件给林卓,都是进过拍照,打印出来的,
毕竟这种事情,还是私底下秘密进行最为稳妥,
要是被公司上司知道,最轻是开除,重点儿都得被起诉。
所以这5万!并不高。
就在这一堆堆资料中,林雨柔翻的直打瞌睡。
林卓见状,拍了拍她的肩膀,让她先去休息叭,
“不行!”林雨柔拍了拍自己的脸,
给自己又倒了一杯咖啡,重新振作了起来。
深夜,
进展有了后续。
林雨柔眼睛放光,终于找到有用的线索了。
道:“林卓,你看这个手记,是裴振自己写的,里面说他父母都英勇牺牲了,自己也要追随脚步。”
“嗯...手记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就没写了,莫非...”林卓也拿过来看了看,沉思起来。
“对没错,大概率是25左右,没有子嗣。”王爱看了另一篇报道。
讲的是最后的英雄,应该如何奋斗一生,为人明创造幸福。
“加油!加油!剩下的资料不多了!”林卓看着剩下不多的资料,看来这件事见见有些眉目了。
就在天蒙蒙亮的时候。
所有资料都仔细的过了。
其中就有一本破破烂烂的本子,上面描写着一个房子的历史,
是作为一个历史拓展类的建筑新闻报道。
由于当时这庄园的归属问题,被当时的报社夺回了,所以才没有在网上搜到相关信息。
上面的报道清清楚楚的记录了从一开始房子的主人是谁,
又是从何时开始转手,
为什么闹鬼,实地勘察后又有什么发现。
都是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报道的。
第一代房子主人“丁虎”,是在400年前的时候,将房契卖个给了一个洋人。
而这个房子的原主人并不是这个叫“丁虎”的,
而是另一个叫“周寒”的人。
周寒,明朝人,家中历代做海贸生意,继承家父产业后,
财富也是蹭蹭的上涨。
但周寒这人为人低调,做事谨慎,所以在外面的名声并不算大。
中年时期,不知何原因,在沪市的边界处,买下了一块儿地皮,
开始建起了半欧式风格的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