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年,彗星出现。】
【在太平公主的指使下,有人向李旦进言太子将反。】
“竟然是太平公主先发制人,”吕雉继续说道。
“彗星出现……”刘邦想了想道,“真是狠,当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就也是彗星出现,他这是……”
想利用同样的天象告诉李旦,他的儿子会谋反。
而谋反,可是历代帝王都忌讳的事,她相信李旦不会坐视不管。
到那时,就该她动手。
【一听这话的李旦,忽视太平公主的谏阻,传位李隆基,当太上皇。】
……
“当太上皇?”扶苏疑惑地问道,“不是说皇权很吸引人吗?为什么现在还有人直接……”
“这就是懦弱的结果,”秦始皇看了一眼神迹道,“他要是手段硬,还需要其他人来把持朝政?”
“看见弱的下场了吗?你端正下态度,手段硬点,别光想着仁。”
“父皇,儿臣……”
“别说你不只是仁,”秦始皇立刻打断他的话,“你是怎么死的,应该清楚。”
扶苏:……
?
这个结果让刘邦大跌眼镜。
直接退位,这是什么操作?
这就当甩手掌柜了?
吕雉也略微吃惊道,“挺出人意外……”
……
“朕以为李显已经是极端,没想到……”李世民扶额。
没想到这还有个直接传位给儿子的李旦。
怎么?当他大唐的皇帝就这么不舒服?
多当几年怎么了,非要早早退位?
“九弟,这……”李泰也往李治身边挪了两步道,“你这后代真是让人……”
李治黑着脸。
“有他三位哥哥的先例,他哪还想当皇帝,”乾隆看着神迹道。
他大哥李弘,在李治出行的时候监国,结果被武则天所记恨,不久病逝。
他二哥李贤,因和武则天的政见不合,被酷吏逼得自尽。
他三哥李显,两得天下,对妻子的一昧纵容换来毒死。
他要是再当皇帝,不是被妹妹毒死,就是被儿子逼宫,还不如直接传位给儿子,自己当个不操心的太上皇。
【四年后驾崩,享年五十五岁。】
“这唐的皇帝,李渊七十岁,李世民五十二岁,李治五十六岁,李显五十五岁,李旦又五十五岁,”刘秀有点羡慕,“一个两个都活这么久。”
哪像他汉,一大堆娃娃英年早逝。
【公元713年,得知太平公主要政变的李隆基先发制人,斩杀太平公主党羽。】
【太平公主逃入寺中。】
“到底哪里来的勇气……”朱标很是不解。
李隆基已经是皇帝了啊,她怎么还想着发动政变。
“走到这一步,已经无路可退,”朱元璋回道,“现在她放手,就凭着她曾权倾朝野过,玄宗也不会放过他。”
“帝王,要把国家稳定放在第一位,不容许任何差错。”
【三天后,太平公主依诏书自尽。】
【李隆基彻底掌握朝廷大权。】
【改元开元。】
“开元盛世,”乾隆看到这里道,“勉强可以和朕统治的盛世一比。”
“那这肯定是万岁爷更胜一筹,”和珅立刻说道,“不说其他,就人口而言,您的百姓可是有几亿。”
【任提出十条主张的姚崇为相。】
“第一条,废峻法而以仁政治天下。”
“第二条,青海已经平定,不要贪图边功。”
“第三条,对所宠之人的不法行为进行制裁。”
“第四条,不让宦官参政。”
“第五条,除租赋,不收公卿大臣之礼。”
“第六条,不让亲属任重要职位。”
“第七条,对待大臣态度严酷,礼节到位。”
“第八条,允许大臣进行劝谏。”
“第九条,禁止造佛寺。”
“第十条,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赵祯夸赞道,“这十条,直接把唐初到现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句句在理,句句真心,真不愧为名相。”
“要是玄宗真能实施下去,又怎么愁国家治理不好。”
“事实证明,”韩琦拱手道,“一开始玄宗也确实做得好。”
赵祯点点头,“可惜后来他贪边功,纵容宠臣,让宦官干政,公然受贿,任用亲信,不听劝谏……”
“好好的政策,瞎了。”
“回官家,”韩琦立刻说道,“臣以为这些建议放到现在也是好的建议,若是能够实施……”
“朕也知道,”赵祯立刻摆手打断他的话。
但他更知道这些建议是说着容易做着难。
不说别的,就不让后宫干政……
他已经败了。
【革故鼎新。】
【抑制佛教发展,还俗僧侣。】
“这样对他们还是太仁慈,”拓跋焘摇摇头,“光抑制不行,必须采取更硬的手段。”
就像他一样,直接摧毁寺庙,杜绝他们做出不利于国家稳定的事。
“该,”李隆基点点头。
他祖母对佛教的放纵,已经让众僧侣兼并大量的土地,他们不纳税不服役,只开支。
不进行打压,只会让更多的人当僧人,严重影响运行。
【整理错乱篇章,修订图书。】
“这点和萧何做得倒是一样,”刘邦看着神迹道。
他攻入关中,萧何什么都不珍惜,就珍惜那些书。
“该,”李隆基点点头。
图书承载着各个时期的智慧,整理好书,运用好书,至关重要。
【严格铨选制度,裁汰冗员。】
“裁汰冗员……”赵构扭头问秦桧道,“爱卿对这条怎么看。”
“臣以为没有做错,事就那么多,如果官员太多,百姓的压力就大,不利于稳定,”秦桧立刻说道。
赵构点点头,他宋就有这个问题,他是不是也应该裁汰裁汰官员?
可是应该怎么裁,从哪裁。
“该,”李隆基点点头。
从李显开始了,铨选制度就非常紊乱,除了卖官鬻爵,斜封官也大幅增多,直接导致滥竽充数的官员增多,白白增加财政负担。
【开展检田运动,增加户口。】
“检籍,”萧颐盯着神迹看,“他竟然能推起来,厉害。”
当年他也在南朝推行过检籍却籍,结果……
受到士人的强烈抵制,最后只能草草收尾。
“该,”李隆基点点头。
户口都跑到王公大臣手中,国家还有什么来源?就上要检,增加国家的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