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夏过去,院子里的花藤盛开后渐渐变得衰败,秋天的美总带着一股子遗憾。
或许正是因着有这份遗憾,人们才对来年的春天更加期待。
清荷走到元宵和喜乐身边,看他们把泥巴做成屋子,还捡了些枯叶做饭,两个玩得津津有味,清荷看得也有意思。
过家家啊,她小时候也爱和邻居家的小孩玩这个。
三个小孩,分工明确,一人带炊具,余下两人带食材和调料,背着大人把东西拿到不远处的秘密基地。
说是秘密基地其实就是家不远处天地里的一角,旁边有个小水塘,水深只到膝盖,附近连着竹林,没危险又好玩。
在地里捣鼓大半天,煮出一锅滋味独特的东西,三个人吃得一个塞一个香。
现在想想也是好笑,家里好好的饭菜不想吃,自己做出来的乱炖抢着吃。
家里拿了东西,大人不会察觉不到,回到家里免不了要挨一顿骂,即便是挨骂了,小孩子心里仍是快乐的。
乡村的孩童时代,快乐也就是这么简单,也是她后来内心深处最宝贵的回忆。
“大姑姑,喜乐请你吃饭饭。”喜乐拿着一片叶子装了些枯叶高举着递给清荷,将清荷从飘渺的回忆中拉出来。
经过昨夜,喜乐和清荷熟悉了很多,虽说面对清荷还有些腼腆,却是敢主动和她说话了。
元宵拿过喜乐手里的叶子:“喜乐,这是假的,不能给姐姐吃。”
喜乐被拿了东西也不哭,眨着眼睛道:“小叔,我知道的,我跟大姑姑玩过家家。”
元宵小大人似的道:“姐姐是大人了,不玩过家家,本来我也是不想玩的,要不是看在你是我侄女的份上,这么幼稚的游戏我也不想玩。”
昨日在姐姐面前还是领着一群小弟的大哥,今天就在院子里和侄女玩泥巴,元宵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想了个理由给自己找补。
他说自己不想玩,可他面前那一堆泥以及弄脏的衣裳暴露了他真正的想法,看那样子,比喜乐玩得还专心。
清荷被两个孩子逗得哈哈大笑,她也不拆穿元宵,而是鼓励他道:“元宵做得对,你是当叔叔的偶尔幼稚一下陪陪喜乐也是可以的,元宵是个有责任心的孩子,知道照顾侄女,姐姐觉得很开心。”
元宵被夸得脸红,一向调皮捣蛋的孩子变得扭捏:“这本来就是我该做的,我可是喜乐的长辈,我不照顾她谁照顾她。”
陪着两个孩子玩了一会,李氏领着顾氏杨嬷嬷从村里散完步回来了。
“奶奶,祖母,杨嬷嬷你们回来了。”看着顾氏一脸笑意,便知道她心情还不错。
李氏乐呵呵地道:“回来了,我领着你祖母她们上村里转了转,她们回头要在村里住,熟悉熟悉环境也是好的。”
清荷一手牵着李氏,一手牵着顾氏往屋里走:“辛苦奶奶了,祖母你转完村子觉得怎么样?还习惯吗?”
李氏笑眯眯摇头:“辛苦啥呀,我老婆子哪天不在村里转悠两圈,有你祖母和杨嬷嬷陪我,一路转一路聊天,多清闲呐。就是咱们村里不比京城,我怕你祖母觉得不自在。”
清荷和李氏这话的意思是一个意思,就是担心顾氏住惯了京城,突然来到小地方不习惯。
顾氏明白李氏祖孙的心意,她心中感激:“我倒觉得你们村里比京城更好,这不是我说客套话,京城高楼云林,院落精致,遍地是贵人,什么都好,可人情味太少。”
“你们村子虽说比不上城里繁华,可半点也不差,地上铺的是石板又宽又平整,村里的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村民们个个透着精神气,努力经营着生活,看得我觉得自己年轻了好几岁。”
“我看这里还有村学,男孩女孩都能念书识字,就跟我梦里的桃源村似的,李大姐,清荷,我觉得这里很好。”
顾氏比李氏小两岁,两人是亲家,顾氏和李氏说过后,就开始叫她李大姐。
顾氏含着笑说完,清荷和李氏对视一眼放在心来,习惯就好,住下来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是不习惯,可够熬的。
不等清荷彻底放心,顾氏悠悠叹了口气:“村子里的人都挺有人情味的,不过她们好像很怕我,只敢跟李大姐说话,也愿意跟杨嬷嬷说话,就是不敢跟我说话。”
李氏上下打量了一下顾氏,咂咂嘴道:“哎!这也不怪他们,你这一身行头看起来不便宜,农家人手粗,万一把你身上的衣裳啥的弄坏了,那得把家底赔进去。”
“换做是以前做,我也不敢,也就是现在大丫头挣了钱,咱有底气,胆子才大起来。”
顾氏没想到是这个原因,苦笑道:“那里那么容易弄坏了,看来我得跟李大姐学学,另外做几身简单的衣裳,正好离了京城,我也不想再穿这些繁杂的衣裳,穿穿简单的,动起来利索。”
“祖母,这个包在我身上,明日就叫人送料子来。”入乡随俗,清荷承认是她疏忽了。
周家挣了钱也跟村里人没什么隔阂,一来是因为周家在村里住了几十年,村里人跟周家人熟悉,深知周家人的脾气。
二来嘛,村里许多人在周家作坊做工,村民们愿意跟周家亲近,得罪了周家,他们自己家里也会损失。
顾氏不同,顾氏才来村里,穿的衣裳料子,戴的首饰没有一件不是好东西,再加上顾氏那一身气势村里人不敢靠近实属正常。
既然是来到了王家庄,有些不适合在王家庄用的东西最好收起来,省得招别人的眼。
半年过去,周家大房的生意越来越好,大房两口子外加周清波也越来越忙,不过再忙他们也惦记着家中的亲人。
刘氏在镇上的铺子里坐镇,她还不知道清荷昨日回来了,今日上午李氏托去镇上办事的村民给刘氏带信,刘氏才知道清荷回家了。
生意再重要也没有侄女重要,刘氏把铺子交给店里的货架,包了牛车往家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