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不知道朝廷内复杂的形势,点拨到现在,也是终于懂了:“王浑让出消灭六万人的功绩,王家父子要的就是拿下建康的天下第一功勋。再观宁可不通知六万军来犯,也不留下把柄的处理方式,太原王氏作为世家大族考虑问题全面,深谙明里暗里的规矩。相必未来灭吴投降仪式,在礼仪方面必定严谨仔细隆重非常,琅琊王也必定以总统帅的大礼主持这流芳千古的统一大典。”
琅琊王想到这里也是激动,双方各取所需,不如就达成这项默契,说道:“只要是伐吴大业好,首功是我晋军将领即可。我已作为亲王,不必争着首功,把这仪式办好,告慰列祖列宗保佑,也对得起父皇和两位皇兄了。”
琅琊王和王浑互通來使,双方部队驻扎距离越来越近,战士之间关系更加亲近。
之前,钟国相刘弘之托帮忙办事的何恽,也在成长。总是觉得为了国相救助诸葛靓,最后因为诸葛靓两次入阵,害的老将惨死,实在过意不去。
老实的何恽不断反思自己,终于得出结论,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虽然,主公王浑和琅琊王达成默契,但是谁知道明天又会有什么意外事件发生。
何恽找到上司扬州刺史周浚,陈述直取建康灭吴。现在已经击垮吴军守卫建康的绝大部分主力,只要最后致命一击,不然就像煮熟的鸭子还会飞。
周浚看到故人之子,成熟到能够独立思考,不再是单纯的孩子,满意地点头。
于是,周浚同别驾何恽找到王浑汇报所想。王浚招来最信任的两人侄子王浚和儿子王济。
没有寒暄,王浑直接点题,扬州刺史周浚劝我速速发兵建康,应不应当。
平日冷峻的王浚异常兴奋,真是知己,刚刚想亲自来汇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请伯父快做决断。
而仪表堂堂的王济却劝说,父亲要摆正自己位置,比起亲贵比不过琅琊王,您可没有把握时机,便宜行事的特权。再说六路大军伐吴,上有太尉贾充做总指挥令君张华做总调度,不听伐吴总方案待西路军王濬率战船而来,琅琊王部王浑部集结,三军共同完成总攻。赢了是抗旨不遵,输了后果不堪设想。
何恽赶紧说:“公子,可能不知前线情况,吴军在建康的主力已被消灭,可以说是一触即溃,没有输的可能。”
王济不屑道:“君臣伦理,不按国君伐吴纲要,擅自行事。是否是目无君上,仁义将军,你说?”
王济王浚虽然是亲堂兄弟,但是两个出类拔萃的顶级天才,为太原王氏家主之位争得不可开交。周浚和王浚同名,让王济有一种天然的反感,点了周浚仁义将军的名号,让坚持马上灭吴的仁义将军背了天大的包袱。
周浚在仁义道德和战局形势两个矛盾对立面反复横跳,王家两个堂兄弟都盯着,心里都在想快把想法说出来。
王浚赢了,周浚虽是仁义将军,但在战争前线的磨练中变得抛下蠢猪似的仁义道德,不受乱扣帽子的束缚。
王济好生恼怒,竟口不择言,说出了周浚家族汝南周氏是小族,为自己利益拉我太原大族下水这样的混账话。
王浑当即制止儿子过分言行,也为了弥补并且树立王济在军中的威望。
王浑让大家在帐内平心静气,时间不断流逝,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格外安静,生怕自己发出声响,影响主帅的决策判断,漫长的一刻钟,大家没有活动,头上却满是汗水:“等吧。”
听到这两个字,王浚对伯父的仰望大山崩塌了。
王浑也没有怪罪侄儿的无礼,向周浚解释:“我不能拿手下众将士开玩笑,不听号令是罪,深究下来,众将士一年来抛家舍业拼死拼活的努力都化为乌有,我不忍心。”
王济满意地笑了,侄子再亲也斗不过亲儿子。
周浚和何恽心中有万分不理解,听到主帅已做出决断,也不好反驳,拜服道:“明公仁义。”
王浑依旧左右为难,无心继续攀谈,支走周何二人。王济想要凑近庆祝胜利,也被屏退。王家树大招风又领兵在外,无数双眼睛盯着犯下的的任何差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不世之功就在眼前。
自己为这种事心情都糟糕极点,而一身傲骨的儿子不知道团结内部势力,反而与堂哥王浚王佑在朝堂内外明争暗斗。家里都盼望有能力的子孙,但同时期三个各有千秋的后生,互相不服气,却都没有消灭对方的实力,家族内耗衰弱就开始了,想到这里不觉悲从中来。
王浑哀伤,军帐内国相刘弘兴奋异常,接连称赞妙~妙~妙~
叔父和我又是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却知道又要经历一场头脑风暴了,我们确实喜欢国相对时局入木三分的分析,听完总是如痴如醉、如沐春风。
叔父拿过军情报告,也大喜过望,王濬部从蜀州,经过和杜预的完美配合,一路顺流东下势如破竹,欣喜道:“西路军要过来了,想想吴军没有别的优势了,就是楼船威风波浪惊,有了蜀州这支精锐水军,平吴指日可待。”
刘弘发出刨根究底一问:“还需要水军吗?”
叔父一下子被击中,大家的思维都牢牢地局限于伐吴总方案上了,琅琊王王浑王浚三路大军直捣建康。
叔父经过与吴国血战,不知不觉中已经摸清了吴国虚实,可以说吴郡士族朱宣联军和丞相张悌两路大军被灭后,已经无人能守住吴国的惨淡局面,甚至可以说军神陆逊陆抗两父子再世,也不可能力挽狂澜,不禁问出:“那我们等的是什么?”
刘弘笑道:“等一个击败吴国的结果,这个是已知的,无可怕。可怕的是吴国被灭后的连锁反应,牵动着朝局走向,无数人都会牵涉其中,这就像个魔盒,最后必定是两败俱伤的结果,谁死谁伤不可知,希望我们不要被牵涉其中。”
叔父正义之心翻涌:“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国相不要说丧气话。错了,大不了拨乱反正。”
国相经验老道回答:“一开始还有是非对错的主张,后来斗争激烈,就不管这些了。坚持心中正义的想法消失之后,就会放出心中的恶魔,成了一只只会计较利益的怪兽。”
我听国相说出这样玄而又玄的话,比之前经历头脑风暴还要刺激,也不想国相和叔父再因为意见相左辩论升级到争吵,就问道:“国相大人,说的猫叫是因为什么事?”
“哪里有猫叫,我没听到。”国相听到我的话一脸困惑。
我答道:“不是,国相连连喊喵喵喵吗?”
国相仰天大笑:“小子,顽皮!那我就跟你讲讲聪明的猫如何叫的。我是钦佩王戎的胸襟。”
原来伐吴的总方案,王濬作为不懂规矩的平民将军,先是要选一个制衡他的监军。当时有两个候选人,分别是杨宗、唐彬。司马炎为此询问张华的意见,张华说:“杨宗、唐彬能力不分上下。不过,二人癖好不同,唐彬重财,而杨宗好酒,所以请陛下裁定。”司马炎说:“财欲可以满足,但贪杯的人却难于改变。”于是任用唐彬。所以陛下心知肚明,这朝堂中贪财污名自己的人是真想做点事的,而放任贪杯终日买醉的人是真不想为国效力的,当即拍板决定。
王濬部从蜀州一路东下,王濬与杜预配合奇谋妙计不断,唐彬作为监督,却从未干涉其妙计使用。对这个监督,王濬甚是喜欢。特别是王濬作为行伍出身的平民将军,深知手下士兵跟他打仗的不容易,就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口子——纵容士兵劫掠富商。
而唐彬总会在战后千疮百孔下,军纪严明,不占百姓分毫,安抚当地的百姓,所以占领之地没有再生反叛。
攻占到长江中游荆州,更是接收了王濬部所有伤残兵士。唐彬主动承担起做好照顾伤员安抚百姓这样出力不出彩的工作,把自己手中的精锐都交出来,冀望王濬驰援东路军。
我们瞬间懂了,在激烈恶劣的斗争中,王戎也和唐彬一样伪装成视钱如命的小人,内心其实还真是想做点实事的。可仅是如此,那王戎与唐彬也没有区别,为何比唐彬地位高那么多?中游荆州战场与东路军决战建康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