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一个庞然大物,发起光来,可以说是全场瞩目级别的显眼。
根本瞒不过任何人。
而那层紧贴舰体表面的、六边形晶格状的能量镀膜,
虽然具体的样式和外观让人看不真切。
但那几乎将一切敌方火力都给轻易化解了的逆天防御效果,却是完全暴露在众人眼中。
因此...
在看见这一幕之后。
刚刚还松了一口气的塞族佣兵,直接就傻了眼:
“它们、它们...
它们居然有护盾?
不,不对,这应该是充能装甲?
见鬼,为什么搞得跟垃圾场里凑出来的废品舰一样的货色,会有这种高档货?”
它的复眼都快从眼窝里射出来了,
语气更是仿佛好端端走在路上直接遭雷劈了一般,突出一个难以置信。
“这特么不科学!”
紧接着它哀嚎一声,很是无法接受地抱住了脑袋。
好吧,很显然这是个懂行的。
就因为懂行,从这一幕里,意识到了这些身份不明的入侵者、其真实实力远不如它们的扮相看上去那么拉胯,才显得有些大受震撼。
以至于刚刚才在不远处防御平台火力全开的过程中、勉强消退些许的那种恐惧感和危机感,瞬间就又卷土重来了。
..
充能装甲...
这是一种介乎于装甲和护盾之间,或者应该具体点说,根本就是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互相结合起来,才形成的产物。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绝大部分的舰船装甲,都是不需要供能的。
它们无需供电,不耗任何能源。
更不用像护盾发生器那样、得从反应堆里专门牵条主线出来伺候。
因此绝大多数的舰船,都能因此而省略‘在装甲带里布设能量网络管线’的步骤。
既省了一笔能源支出,又少了一处易受伤害的薄弱点。
细分一下的话,还算是省了不少管线成本。
尤其是伴随着文明的科技水平不断演变,科技线不停推进。
护盾和装甲双重搭配的黄金组合,可以说是完全固定了下来,彻底垄断了‘舰船被动防御’方面的需求。
然而。
当他们开始推进到超大型主力舰,也就是‘无畏舰’、‘泰坦’、甚至‘天体战舰’这一级别之后。
新的问题又将暴露出来:
——针对超大型舰体时,‘护盾有效防御面积’与‘维持护盾所需辐能支出’之间所产生的冲突。
简单地说,其实就是能效比与能耗比的问题。
必须明确一点:
护盾的‘护盾效率’,也就是星舰具体参数之中相当重要的‘盾效’数据,
和护盾的‘维持耗能’,即简称的‘盾耗’,
两者不是同一种东西,是两个互相影响、但本质上并不相同的独立参数。
而后者之中还会引申出‘护盾受击时的能耗率’,即‘承伤盾耗’...
...总的来说,这方面的技术理论,其实相当复杂。
作为绝大多数文明,在进入星际时代之后,都重点攻关的关键军事领域科技之一。
护盾,自从被发明以来,一直都是星舰上被动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仅次于装甲。
...毕竟不是每个文明都点出了护盾科技线,但可以说全部星际文明都有装甲科技线。
此外,护盾相比装甲,也确实有些许不足。
存在某些‘绕不过去的技术门槛’。
也就是刚刚所提到的能效比。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体积越大、船身越长的战舰,它的全角护盾,利用率就越低。
这个可以说是一点就明的。
全角护盾指的是‘全包覆式船体能量护盾’,整个儿就是一个完整且规范的球体,将战舰包裹在其中。
不光角度齐全,还能随意转向,因此即使护盾尚未完整展开的充能阶段里,也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这可以说是效果最好、大伙也最喜欢的护盾设计类型了。
但它的代价也很明显:
部署成本高;
维护成本高;
使用成本高;
且空间利用率低。
空间利用率低,反应过来的实际情况就是盾效低。
尤其是,这种成比例的低利用率。
小一点的护卫舰艇还好说,越是大吨位的主力舰艇,那就越是浪费得可怕:
这星域里,绝大多数的星际战舰,那都是对称式设计,大体呈矩形、尤其是长方形的,更是数不胜数。
而对这样的舰体版式来说。
一艘三百米长的战列舰,全角护盾肯定首尾全包,
但上下左右,这不就都是空余出去的了吗?
按大体呈拉长矩形轮廓来设计的舰体,采用全角护盾的情况下,它规模越大,护盾内部,被有效利用起来的庇护范围,那比例就越低。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毕竟还涉及到舰体工程学方面的事情...
——以正面作战为主要职责的正规战舰,那肯定是舰艏迎敌。
不仅火力集中,还能同时通过降低船体正前方投影面积的方式来减少可能受击面积。
至于乘员舱段、动力段、航电段、弹药库之类什么的设施,那肯定是越往后布置越安全。
不论是啥文明,这方面的思路基本上都是不言自同的,不是说想改就能改。
——此外护盾造型上也确定了只能是圆形,或者具体点说,球面。
能量护盾这玩意儿,它本质上真不是一个实体,不是什么可以像合金一样进行二次加工的实体结构。
从技术原理上来说,无论是能量护盾、场效护盾,还是相位护盾,实际上都更接近于能量场。
它是一个作用在战舰周围的、场效类型的非实体结构。
顶多也就粒子护盾,勉勉强强能有点高凝聚态实体物质的意思,其他的都相去甚远。
这种属性,同样也决定了护盾的造型很难在生成后进一步改造。
因此只能是球面。
毕竟无论是能量场还是粒子场,那都是以护盾发生器为中心进行规律的绕圆心周期运动,这样一来它又不是什么遵守交规的老司机,人家当然也不会按横平竖直的路线来走了。
...其实倒也是的确能改。
只要技术水平到了,什么不能改?
斐族老乡和尊者老乡的舰体造型,那不就都挺稀奇古怪的吗?
至于人家的护盾...
虽然的确还是球面,但也并不是只能是球面。
只不过那是人家乐意而已。
苏文从月面研究站接收的核心数据库里,就有‘紧凑型矩阵护盾’的相关技术,而且理论、工艺、流程都还颇为完善。
可见人家也不是没能力改,只是和苏文的看法一样、懒得折腾而已。
问题是...
人家超级文明玩得起,普通的三脚猫们哪里玩得起?
因此大部分文明也只能说是‘山不来见我,我便去就山’:
舰体造型改不了,护盾造型也改不了,那就从护盾设计思路的基础上改呗!
多大点事儿啊。
‘前方护盾’便从中应运而生。
相比全包式的全角护盾,前方护盾就是局部覆盖式的设计了,且通常都是固定舰首中轴角度,不会采用全角可动设计。
主要是覆盖面积太小,即使可动也没多大意义...
...更何况它还转不过来。
搭载固定式前方护盾的战舰,固然有了强大的正面防御。
并且还能在多舰联合、组成舰队作战的时候,以密集矩形阵列,实现‘联合护盾’的效果。
然而假如是落单的情况下。
就大多数战舰那‘舰艏迎敌、舰尾推进’的常规布局。
假如是被其他速度更快的舰艇给绕了后...
说实话,恐怕别人也很难在看见辣么大一个摆满了推进器的屁股、明晃晃对着自己的时候,忍得住那股顺手爆它个菊的冲动。
因此从实战角度上来说,全角全盾和固定前盾,都有各种各样的毛病。
在中小型护卫舰艇,乃至部分不太大的主力舰艇上的时候,这毛病还不起眼。
但到了真正的巨无霸身上的时候,那些毛病就已经无法忽视了。
于是。
综合两者优缺点、进一步改进的新型‘舰船被动防御系统’,就陆续出现了。
也就是众人眼前,这十几艘泰坦舰上的玩意儿。
护盾装甲。
准确的说,应该叫‘充能镀层装甲’。
在结合充能镀层之后,装甲具备了极强的延展性,任何动能武器的力道将之命中,都会像打在棉花上一样,被传导向四面八方,从而失去动能武器最引以为傲的穿透力...
——这是真正的尖端技术,往往只有高等文明才能掌握并运用到实战上。
因此。
在它被暴露出来的时候。
一边避难、一边观战的佣兵们,瞬间就哀嚎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