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的赵湛和赵柔嘉正在一众皇城司护卫的保护下返回皇宫。
就在刚才皇城司的都指挥使姜远找到他们将汴京守住的消息告诉了他们,听到这一消息后小丫头活蹦乱跳,虽然她不知道汴京守住意味着什么,但她知道自己不用和母亲分开了。
年长的赵湛明显比她想的多,他连忙派人将自己和妹妹的情况告诉赵桓和朱琏希望他们不要担心。
年仅九岁的赵湛越来越有太子的样子,差点历经国破家亡让他的阅历增加了很多,赵湛与一众皇城司护卫走在汴京城的小路上,平时这条小路就不繁华如今更是凄凉,虽然汴京没有遭受多大的冲击,但数万将士战死让人们高兴不起来,当他们走到一个医馆时,里面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
赵湛听见后,便不顾护卫们的阻拦,径直来到医馆并亮出象征自己皇太子身份的麟符,见到麟符守门的甲士直接就跪了下去但口中还不忘高呼:“拜见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或许是两人的声音太大,传入医馆后竟使医馆内的嘶喊之声小了许多,待赵湛走近里面才发现,这医馆别有洞天,从外面看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小医馆,但实则里面可容纳数百人。
看见赵湛进来,坐在靠外的一个武骑尉领头起身就要行礼,但被赵湛给阻止了,这位武骑尉的左臂被砍了一刀,虽然经过简单的处理,但鲜血还是在不断往外冒。这武骑尉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一个从七品的小官竟然能看见当朝太子?一时格外激动,像是将他手臂上的伤口崩开一样,鲜血流的更多。
见此赵湛连忙命令他随身携带的几名太医为受伤的将士医治,这些太医,都是朱琏为他和赵柔嘉安排的,如今正好派上用场。
听到太子让他们为这些粗鄙的武人医治,心里是极其不愿的,但又无法违背太子的命令,只能硬着头皮上。
他们将药箱打开,拿出里面的洋金花便开始为将士们止痛,不过一刻钟的功夫医馆内的嘶喊之声便小了不少。如果赵桓在这里的话,一眼便可认出这洋金花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曼陀罗花。
这种花具有止痛麻醉的效果,在北宋是普遍使用的麻药。
赵湛在姜远的陪同下,又和这些受伤的甲士说了会儿话,最终还是赵湛实在忍受不了这股冲天的血腥味,在安排完太医一定要把快医治后便离开了。
但赵湛不知道自己今天这个小小的举动会为他日后在军中积累下极大的威望,同时也为他在民间留下了仁德太子的称号。
一个时辰后,赵湛和赵柔嘉终于回到了皇宫慈元殿,这一路他们看见了很多家破人亡,留守汴京的军队大多都是本地人,如今死伤惨重,他们的家人又怎能不悲伤。
赵湛没看见父皇,便向母后朱琳询问才得知赵桓正在垂拱殿与一众大臣商讨战后事宜,他们连忙与朱琏垂拱殿而去,他有要事要与父皇禀报。
而此时的垂拱殿内赵桓正与群臣商讨着此次缴获、伤亡、战后抚恤等问题。
就在几位朝廷大员讨论激烈时,王怀吉小跑着进来在赵桓耳边俯首低声说着什么?众位相公见此也是面面相觑,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因为垂拱殿是皇帝平时听政的地方,所以王怀吉也不敢打扰,但是太子要求他进去禀报,他又不能不去,所以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告知皇帝。
赵桓听说自己的儿子也要进殿内听政学习,他自己多少有些欣慰,随即便同意了赵湛的请求,随着赵湛进入大殿,朝廷诸公只是愣了一下,随即便起身行礼“拜见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如今的赵湛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年仅九岁他就成了万众瞩目的太子,且没有兄弟可以与其争斗,可以说只要赵湛不犯错,等到赵桓百年之后,皇位必定是他的。但现在赵桓还年轻,朝堂诸公还没有多少人将心思放在他的身上。
赵湛入殿后也十分谦虚,与赵桓打过招呼后便直接入座静静的听着朝廷诸公议论。
没过多久,便到了伤亡将士抚恤这个问题上,赵湛终于起身了他先对着赵桓行了个礼,然后说道:“父皇儿臣今日出宫到访了一个医馆,医馆内有数百受伤的将士,他们中有的人断了一条手臂,有的人没了一条腿,他们都是家中的顶梁柱,如今变成了这个样子,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是一件不幸,儿臣希望父皇能加大抚恤力度,如此一来,才能让将士们保我大宋安定”
听到他的话赵桓与殿内诸公都是一惊,没想到年仅九岁的皇太子竟能说出这样以百姓为先的话。赵桓赞许地点了点头,朝堂诸公则面面相觑,似乎心里下定决心要提前与这位皇太子打好关系。
“湛儿能有如此觉悟,为父深感欣慰。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将士们为了我大宋江山流血流汗,我不能寒了他们的心。户部尚书。”
“臣在”被点名的户部尚书心里一激灵,他还是硬着头皮出列。
赵桓盯着他,看了一会儿才开口道:“这次伤亡将士的抚恤金可统计出来了,”
“回官家,微臣已经统计完毕直接阵亡的将士有23698人,受伤的将士从轻伤到重伤一共有47900人,根据《户部军需则例》士兵头等伤恤银30两,二等伤25两,三等伤20两。随军出征的子弟,跟役,奴仆,因战受伤的,也按伤残等级给予一定抚恤。作战负伤三处以上的官员和受伤致残的士兵,不论服役长短,退役后可领取在职俸饷的一半。对于阵亡将士根据规定,武官自外委经制至提督,阵亡的按职位高低,赏银100两至800两。据此臣推测,此次抚恤银两需从户部拨400万两即可。”
听完户部尚书的陈述殿内的官员普遍认为抚恤一事不用再进行讨论,纷纷肯定了户部尚书的方案认为只需要朝廷拿钱就可以。
但赵桓听完后却皱了皱眉头,400万两对他来说不算多,刚刚抄了那几个贪官的家,现在户部的银钱可谓是堆积如山,但是这样的抚恤制度依旧无法让士兵们没有后顾之忧,将士们一旦有了后顾之忧,便无法全身心的投入战斗,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赵桓决定改一改这抚恤制度,随后他便朗声道:“朕认为户部尚书所说的没有问题,但还是有一些欠缺有待改善。”
说到这赵桓顿了顿看了看殿内群臣的脸色又开口道:“为了能让为我大宋百年江山而战死的将士们安心,朕决定开设义学,由朝廷拨款对阵亡将士的子女进行教导,这件事的具体事宜就交给户部和工部了,两位相公,这件事情必须要快,所以过几天便给朕交上个章程来。”
被赵桓点名的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只能硬着头皮应下来,这个差事可谓是完全没有油水,做好了功劳都是皇帝的,做不好背锅的就是自己。
就在群臣还不知所措时,站在一旁的赵湛却开口了“父皇圣明。”
他的这一句话,立马将朝堂诸公从思绪中拉回,众人也连忙开口恭维。
听着他们的马屁,赵桓感觉格外舒服,又过了一刻钟的时间朝堂诸公才缓缓从垂拱殿走出,向着各自的府衙走去。
就在这时一身紫色官袍的李邦彦急忙向前小跑了几步拽住了吏部侍郎李若水。
李若水回头仔细看了看这位宰相,脸上露出了一个官场上常见的假笑,心里却在想自己和这位李相公并没有多少交集,他叫着自己到底是要干什么?就在他大脑飞速运转回想着哪里得罪了这位宰相时,李邦彦确先开口了,一句话便将他从思绪中拉回。
“李侍郎,你说官家为什么要突然提高那些军将的抚恤?”
李若水听到他的话,愣了愣,但多年纵横外交场合,出使辽国、金国,早就历练出了察言观色的能力。
经李邦相这么一说,他马上就反应过来,凑近些轻声道:“李相的意思是官家要拉拢武人打压我们这些文官。”
李邦彦见他反应如此灵敏,便知道是可用的人,轻笑一声“过几日我邀李侍郎来我府中坐坐,”说完也不待李若水反应便阔步向着中书省走去。
李若水看着他远去身影,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然后便默默转身向着垂拱殿走去。
李邦彦到死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谋划,从一开始便出现了问题。他看错了李若水这个人,李若水虽然是文官手握大权,但他也是一个真正爱国的官员。他虽然看不上武人,但他也知道乱世以武为尊。所以李邦彦的算盘从一开始就打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