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二叔连连点头,保证自己肯定会好好的把关,绝对不会让那些质量不好的干蘑菇,趁乱混进来。
“对了,二叔。有时候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半斤大米和一斤大米的量,我这边可以多给你五斤大米,以免明天换干蘑菇,大米会不够。剩下的就给你了。”
白芷荷又往七斤大米的麻袋里,装了五斤大米。
多加吩咐了几句后,白二叔就背着这一百一十二斤的大米回家。
走回去的路上,见到村民。
村民们看到他肩膀上扛着的大米,了解到情况的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经过的村民们都会对他寒暄几句,希望白二叔可以给他们一点面子,给点机会。
白二叔心中耻笑,以前这些村民看到他都不会打招呼,现在因为他们家负责收购干蘑菇,一个个都对他热情的很。
下午五点。
白芷荷准时带着八十只鸡,二十只鸭子和三只鹅,以及将近两千斤,却要分开带的蘑菇。
在经过一家店铺时,她看到了那里写着店铺招租,拍了一张照片,随即拨通了这个号码。
铃声响起,等待了几秒钟后。
“喂,你好。请问是店铺招租吗?”
白芷荷第一次租铺子,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对方连说了三个对,“没错,你现在是在店铺门口吗?我可以跟你过去详谈一下。”
白芷荷听出了对方话语中的急切,“嗯,对,我现在是在店铺门口。但是我现在要去摆摊,一个半小时后,再面谈,可以吗?”
随着售卖的东西越来越多,原先摆摊的老位置,已经放不了这么多东西。
倘若这一家店铺可以谈下来,他们也不用急匆匆的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东西送过来。
“可以可以,我六点半过来,等你六点半有空了,可以直接过来店内。”
白芷荷挂断了电话,赶紧朝着老地方而去。
不管她带了多少只鸡,鸭子和鹅,以及鸡蛋,总是可以很快的卖光。
她发现,最近销售蘑菇的速度慢了些。仔细一看,原来在不远处,也有一家售卖蘑菇的摊位。
看来下一回,不能带这么多的蘑菇,她得转变一下销售的思路。
六点半,白芷荷准时来到,她看到店铺招租的店铺。
里面早已有人等待着,一看到白芷荷,他直接迎了过来。
“原来是你呀,我记得你家摊位的生意挺好的。那的确是需要一间店铺……”
男人把白芷荷请了进来,给她介绍了一下店铺里有什么。
“我这间店铺的位置挺好的,但价格有些高。很多人来问过,但他们都不能接受这个价格。”男人直白的说着,“八千块钱一个月,比隔壁几间店铺贵一些,但是我这店铺也比隔壁几间店铺的面积大!租店可不能只看租金,也要看店铺的面积。”
白芷荷了然的点了点,她在手机里也有关注附近店铺的相关信息。仅仅只看租金的话,八千块钱一个月,的确有一些高。
但这一家店铺的面积,很宽敞,倒是值得这一个价格。
“可以,我觉得挺不错的。”白芷荷同样直白的说着。
男人一听,脸上的笑容都更多了一些。
“但是我这店铺,需要押一付三,也就是一次性支付三万两千块钱。”
白芷荷了然的点了点头,对此没有意见。
“我们办了手续后,我再把钱给你。金额较大,保险起见,你觉得可以吗?”
男人,也就是这家店铺的房东,表示完全没有问题。
这家店铺的位置这么好,他也想早点收租。
“可以!可以!但是现在相关办理手续的地方已经下班了,等明日,我再带你一起去办手续。”
房东看了看时间,都快七点钟了。
二人加了微信后,白芷荷就回到了摆摊的老位置。
黎玉书从私塾下学后过来,没有在摊位看到他家娘子的身影。
知道他家娘子出去办事了,但没有看到她,总觉得心里空空的。
余光一看到他家娘子,给顾客找了钱后,立马就过来。
“荷~谈店铺的事情谈的怎么样?”
白芷荷侧过头,垂眸望着自己被拉起来的手,听出了对方语气中小小的不开心。
伸手拍了拍他的手背,顺势捏了捏。
“谈的很快,明日你有没有课?要不跟我一块儿过来?”小黏人精。
后面的话,白芷荷只是在心里想一想,没有直白的说出来,心里甜滋滋的。
黎玉书眼前一亮,连连点了点头。
“没有!”有也要说没有!
大不了辛苦一下爷爷,让爷爷多带一带那些学子!
“好,那明日早些你跟我一块儿过来,我们一起去相关的部门办一下手续。谈了,押一付三。所以……明日要给出很多很多的钱。”
白芷荷把刚刚谈过的一些信息,说给他听。
黎玉书认真的听着,时不时提出自己的一些小疑问。
第二天清晨,强烈的太阳光线,从窗外照到了房间内。
白芷荷迷迷糊糊的醒来,呆愣的看着窗户,一手拿过手机,直接点开网购软件,挑选合适的遮光窗帘。
在购买遮光窗帘前,她还需要买一个量尺。量好相应的尺寸,才能购买合适的遮光窗帘。
一走出房间门,她就看到了在客厅里堆在一起的快递。
侧目看了一眼黎玉钰和黄麦冬的房间,无奈的笑了笑。
“相公,这些快递的盒子不要扔,到时候可以拿去回收站卖钱。”
白芷荷听到黎玉书在卫生间刷牙的动静,朝着里面说了一声。
一想到先前把快递的盒子扔了,就觉得有些可惜。
但她也没有想到,家里会在一天内多这么多的快递。
婆婆和小姑子的购买欲望,挺强的!
白芷荷不由自主的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她觉得自己的购买欲望,没有她们两个的强。
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婆婆和小姑子的确是没有见过那些新奇的东西,感觉有用就买了回来。
她从前可是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几年的人,对很多物品,都已经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