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安西兵日记
  4. 第43章又见阿依
设置

第43章又见阿依(1 / 1)


那个挨了三刀的羌人汉子没说谎,确实有唐人村落,七八十户人家,跟关中某个偏僻的穷山村一模一样。

很快有人看到了他们,一个汉子在大门外警惕的问道:“哪里的?”。

烦了解开面巾笑道:“过路讨碗热水”。

那汉子一愣,上前拉住他胳膊,“外头冷哩,家里去!”,说罢拉着就往院里走。

“婆娘,有客”,自顾把马拴到圈里喂上草料,又拉着几人进屋。

那妇人看到三人连忙行礼,又对儿子道:“去你二爹家拿几个鸡子儿”。

“不用不用”,烦了忙推辞,“嫂子,有口热水就行”。

那汉子推着往里走:“里屋炕上说话,热乎哩”。

烦了刚脱掉皮袄坐下,那汉子已经抓住他手,目光灼灼的问道:“兄弟打东边来?”。

烦了点点头,“长安”。

那汉子拍着大腿叫道:“俺听着就像东边的话音,竟是京城来的!”。

刚说了没几句话,借鸡蛋的小子回来了,一个略年长的汉子也跟了来,热情的问东问西,时间不长又有两个邻居赶来,各带了点粟米干粮,将里间挤的满满登登。

自古皇权不下县,不是不想下,是下不起,通讯和交通方式原始,管理成本太高,官府差役只能到县城,乡野便交给族长和耆老。中原王朝尚且如此,吐蕃人就更不用提了,只有收税征丁的时候才会出现,平时就是不管不问。

得知烦了来自长安,众人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王师什么时候能来。

吐蕃人自宝应初年来到渭州,开始时套路很简单,年轻男女抓走做奴隶,老弱幼儿砍断手脚丢到野外,简直毫无人性。

过了几年发现不行,唐人跟他们以前征服的那些部落不一样,怎么杀都不服,要么就往山里跑,要么就直接拼命。

于是便改了套路,州县乡里改成部落制,穿衣打扮改成吐蕃的毛带赭面,语言文字也用吐蕃的,还禁止使用唐钱,一切交易以物易物。

这一招还是挺狠的,可惜推行了几年也黄了摊,文化影响力这东西不是拍脑门子就能有的,那吐蕃文他们自己都弄不明白,人口基数又太小,唐人面上附和,实际该怎样还是怎样,根本推行不下去。

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彻底躺平了,只管收税,剩下的爱咋咋地吧。

如今的陇县大概能有三四千口,有唐人村落,有吐蕃部落,有羌人还有党项人,各种部落乱七八糟,其中唐人最多,大约有三分之一。如果按地位排,吐蕃人当然排第一,其次便是唐人,其余部落更低。

没办法,唐人宗族团结,交粮税最多,还有管理型人才,吐蕃人也得依靠他们,县里的小千户和小百户基本都是唐人担任,整个陇右以及河西都差不多是这种情况。

老百姓对谁当官不怎么在意,对吐蕃人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税太重,粮税达到近半,这简直丧心病狂。第二是太残暴,根本没什么律法规矩可言,动辄就砍掉手脚,凿瞎眼睛,比土匪还土匪。

县里大概有常备兵卒两百多,官道两端有关口设卡,县城有七八十个,战时自然是征调部落。这倒在意料之中,养不起太多常备兵,即使有多余的兵力也要调去边境。

“近几天听到打仗的消息没?”。

众人皆齐齐摇头。

这种小地方消息闭塞能理解,不过以吐蕃人的行政效率,反应也快不到哪里去。

“县城盘查严吗?”。

“交进城钱,别的没人管”。

烦了默默点头,人口太少,地盘太大,走下高原不适应环境,长距离迁徙成本和难度大,加上其本身的体制问题,除了贵族就是牲口,管理能力低下,政策一改再改,与逻些距离太远,种种因素之下,吐蕃人在河西陇右地区的混乱便成为必然。

人性贪婪,贵族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赋税越来越重,百姓也越来越不满,更糟的是陇右与河西还是死敌,长此以往,炸锅是早晚的事。

了解了大概情况,又问道:“最近官道有没有大队骑兵经过?”。

“有,前天有个什么公主打这过去,听说往西走了”。

烦了心下一松,运气不错,阿依刚刚过去,往西五十多里是渭州城,她要么今天还在渭州,要么刚刚离开。见天色不早,索性在此留宿,明天一早出发去找她。

与这些人交谈越深,对陇右的情况也了解越多,如今吐蕃人的主要注意力并不在大唐边境,而是在兰州方向,据说跟河西人已经打过几场,有逐渐上头的趋势。

饭后烦了又在村里转了一圈,走了几家聊了几句,往回走时脸上多了一些笑容。

阿墨问道:“阿塔,有什么好消息?”。

烦了笑道:“当然是好消息,吐蕃人这个玩法,连汉奸都养不出几个”。

“汉奸?”,阿墨满脸疑惑。

“呃……唐奸,就是愿意给吐蕃卖命的唐人”。

在吐蕃贵族眼中,除了他自己,剩下的全是牲口,唐人本来就心里不服,宗族观念又强,拿他们不当人,还实行彻底放养。就像这个村子,谁敢帮吐蕃人坑自家人?这哪有唐奸的生存土壤?

站在陇右节度使的角度,要跟大唐僵持,跟河西人不对付,距离高原又遥远,指望不上支援,赞普还猜忌。内部虚弱各怀鬼胎,真是内外交困,日子艰难啊……

烦了突然发现自己错了,以前他计算大唐要准备多少兵马钱粮才有实力西征,计算的是陇右的整体实力。

今天才知道,他之前的考虑很不周全,将陇右的唐人百姓完全算在吐蕃一方是不对的,得益于吐蕃低下的治理能力,这么多年过去,百姓依旧心念大唐,民心可用,这是天大的好消息。

“阿墨,我们多看看,如果陇右乡野都是这样,或许用不了五六年”。

阿墨笑道:“阿塔,如果有人能举起义旗,或许还能更快”。

烦了歪头看着他,笑着问道:“谁教你的?”。

“阿塔教的”。

烦了把他搂到臂弯下,边走边笑道:“好,不愧是我的大徒弟”。

要了解某事,靠道听途说和猜测是不行的,只有身处其中才最准确。

次日一早,出发向西,从县城之侧绕过,低矮残破的城墙仿佛一脚就能踹倒,城门和城墙上连吐蕃人的影子都没看到。

道路不知道多久没有整修,商旅行人断绝,沿着马蹄印一直前进,到中午时到达传说中的渭州城,一样的低矮残破,萧条不堪。

城边一座简陋的营地,四周连栅栏都没有,中间帐篷竖着一根旗子,不是阿依的还能有谁。

烦了打量四周,没看到吐蕃人,遂催马向前,一直走到那顶大帐篷,直接挑开毛毡门帘钻了进去。

中间烧着火堆,阿依正愕然看着他。

光线有些暗,烦了摘掉面巾又脱掉皮袄,揉着眼睛问道:“你怎么连个岗哨都不派?”。

阿依楞楞看着他,双眼越瞪越大,“杨……杨……杨……”。

烦了笑道:“几天没见怎么还结巴了?”。

阿依猛的起身冲过来,“杨大哥!”。

“慢点,小心火堆”。

阿依扑到他怀里,哭道:“杨大哥,你怎么来了?”。

烦了笑道:“我顺路”。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