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自己的父亲去世以后,朴志晟最近一直觉得好像全世界都在和自己作对。
先是家里的几个兄弟一直埋怨自己在父亲的葬礼上表现不佳,有亏德行。
随后朝中的大臣们又不止一次的对自己提出的政见表示反对。
其实朴志晟也知道他们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可是由于父亲生前一直都对利益分配的事情犹豫不决,因此根本就没有留下什么备选方案。
如今朴志晟突然上位想要理清这方面的脉络怎么也要再过上一段时间。
可是这些人却偏偏不愿意留给他这样的机会,全都急于获得自己的那份好处。
就在朴志晟还在为此事焦头烂额的时候倭国的战书已经摆在了自己的面前。
这封战书的到来顿时就使得整个新罗的高层全都紧张了起来。
他们深知以新罗的实力是很难在军事上和倭国进行抗衡的。
如今摆在他们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其中一条自然是乖乖承认自己不行,然后等着倭国提出条件,自己割肉放血。
这一条他们当然是不会考虑,毕竟一旦选择了轻易投降那么今后这种事情肯定就会没完没了了。
另外一条就是赶紧做好战争准备并且派人联系同在半岛上的两个邻国大家一起对抗倭国。
在这条道路上还要派人去请求大唐出面调节一下,尽量避免双方陷入长期的消耗战。
自从李天赐提醒过他们之后半岛三国一直都在关切着倭国的发展情况,他们深知倭国无论是科技,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能够轻易的碾压他们任何一国。
因此他们在暗中其实早已结成了联盟为的就是防范这一天的到来。
于是经过了一番紧急商量之后新罗的一众官员们赶紧纷纷行动了起来。
他们一边积极的在沿海地区加强防备防止倭国的舰队突然登陆,一边派出使节赶紧将详细的情况转达给高句丽和百济,并请求他们派兵协助。
同时朴志晟还委派了朴灿烈再一次出访大唐,希望大唐能够帮忙进行调解尽量避免战争发生。
新罗这边积极备战的同时,倭国这边准备的也已经差不多了。
属于倭国的商船已经被征调的七七八八,加在一起已经有一百多艘。
这些商船正在被各种各样的重型装备挤满,不久之后它们就将跟随着倭国的军舰前往新罗。
小松齐此刻正陪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视察着这里的准备情况。
从他的表现上来看他似乎对身边的这个人充满了畏惧。
这个人就是圣德的大儿子宇森,一张略显肥胖的脸上始终带着一抹阴森之气,丰厚的嘴唇在不说话的时候总是会紧紧的敏在一起,嘴角还会有些下垂。
他的鼻子下面特意留了一撇卫生胡,配合着他的表情更显得他整个人不易接近。
此时的他看着不断被装上货船的装备开口对小松齐问道:“新罗方面的准备怎么样了?其他两国的军队开始行动了吗?”
小松齐小心翼翼的开口说道:“启禀大王子阁下,我们的战书刚刚下达,新罗方面恐怕还要过两天才能见到结果。”
宇森用手指理了理自己的小胡子开口说道:“密切关注对方的情况,一旦另外两国的军队有了动作我们马上就发动进攻。”
小松齐先是点头答应了下来,随后又有些疑惑的问道:“阁下,不知道为何要等到其他两国加入以后我们才发动进攻,这样不是在给我们增加进攻的难度吗?”
宇森眯着眼睛看了小松齐一眼说道:“我们攻打新罗的借口是他们的渔民在我们这里打鱼,但是百济和高句丽和我们并没有实际冲突,如果他们不参战我们战胜新罗以后岂不是还要再去寻找理由对付他们?”
小松齐恍然大悟一般的点了点头然后开口说道:“还是大王子想的周到,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直接和他们开战的理由,其他国家也不好发表意见了。”
宇森的眼里闪过了一丝得意口中说道:“大唐就在高句丽的旁边,如果我们没有好的借口对高句丽发动战争的话很有可能会引起大唐的警惕和反感,那样的话…”
小松齐听到宇森说到这里的停顿马上接口道:“您是在担心大唐会出兵干预?”
宇森点了点头说道:“大唐的实力毕竟不弱,我们在没有完全准备好之前一定不能过早的和大唐交恶。”
小松齐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如果我猜的不错的话新罗应该会请求大唐出面进行调解,我是不是应该去大唐说明一下情况?”
宇森用手指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思索了一下说道:“从大唐之前在大食战争中的表现上来看他们应该不会太在乎我们是不是会发生战争,但是我想他们一定会趁此机会大发一笔战争财。”
小松齐听到这话以后开口问道:“难道我们还要向大唐购买武器吗?”
宇森开口说道:“虽然大唐的武器确实是贵了一些但是为了麻痹他们我们还是要多多购买一些的,反正他们的武器也不差。”
小松齐听了宇森的话以后行礼道:“明白了,我这就动身前往大唐。”
宇森点了点头说道:“此行可以多购买一些大唐的战机但是如果大唐还想要推销其它的武器就算了,那些东西我们并不比他们落后。”
小松齐再次行了一礼之后才匆匆退下。
有着之前的约定存在高句丽和百济对于出兵帮助新罗到不是很抗拒。
这些年他们主要防范的本来就是倭国,如果这个时候他们还不能齐心合力那么早晚等待他们的也不会是好结果。
因此在接到了新罗的请求之后两国的大军很快就动作了起来。
朴灿烈也匆匆忙忙的赶到了封州城,他既要请求大唐帮忙调解一下新罗和倭国的关系又要从大唐购买一大批新的装备来为战争做准备。
由于朴灿烈和小松齐到达大唐的时间差不多,于是李天赐几乎是在同时接待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