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对抗
好战的夫差让公孙雄带着精兵三千,挑战吴地的两千兵马。吴地虽然自信,但是也不敢小看,
双方就在彭城东南的一片荒无人烟的枯草地展开对战。自然刀用的是钝刀,弓箭用的是包布然后沾着白灰的箭子,这样只要射在身上,一个白点,就是战死的标志。
双方议定,分列两阵。
面对身经百战的公孙雄,吴地不敢懈怠,他的步兵按照所持有的武器分为长枪兵,长矛兵,弓箭手,刀盾兵和弩兵,但由于长弓威力无穷,所以弩兵又被他改为长弓兵或者投枪兵。
他的结阵很简单,长矛最长,其后是保护长矛手的刀盾兵,刀盾兵其后的是长枪兵,,在其后是远程打击的弩兵,以及距离更近的弓箭手,这样远程打击,中程打击,近身格斗,自我保护,就是一个集体,每个伍都是一个作战单位。
这种战术是他看一部太平天国的小书中讲的,就这样竟然太平军,还靠着这个击败了火器时代的清军,占据大半个江南。可见其战术合理性。
自然历史上太平军能把他磨练好,可是战死无数农民军换来的,而他可没有那么多人命去实战训练。
因此显得特别稚嫩。
为了方便指挥,他的军队编制很简单,和其他周朝军队编制几乎没什么不同。
五个人一伍,设伍长;两伍为一什,设什长;五什为一队(也叫小戎),五十人,设队长一人,副队长一人。四队为一卒(你可以理解为连),设卒长(连长),或者百夫长,也叫百人将。
由于他一共才两千人,按照周礼,就是一个两千人的旅,由司马统领,不过他这里没有,分设两营,相当于半个旅,各一千人,等于每个营都是五个卒,根据中国传统军事理念,一般部队都会习惯性分为前后左右四军和本部一军,相当于东南西北中五军拱卫。这样确实不容易被击破,中军也能随时支援,留足了预备军。
自然徐郡的郡兵就不是这样的,他是十卒一个旅,然后就是五个旅,一个师,每个师已经由原先的五千人发展到了现在的一万人之多。等于徐地也就两个师的规模,自然那些小国,没这个底气,也许一个师,还不足五千人。
但是显然现在的吴国,没有这个忧虑。
两个营,面对同等数量的对手,他不担心,可是对手还多那么一千,他就得小心了。
吴地采取的是后发制人,他制作的简易望远镜,就能把远处公孙雄的调动布置看的清清楚楚。
果然,公孙雄没什么客气,15个卒,分成三个大阵,每个阵都有一千人。
不过这只是表象,公孙雄兵力实际上在战时是被他迅速变动的。
比如他率先出手就是一千骑兵全速攻击,试图先声夺人。
结果对骑兵极为自信的吴地只派了麻强,巨臣带着六百骑兵迎战,早就被训练的极具战斗野心的他们很快就在吴地此前巨大的战功奖励刺激了头脑,结果比公孙雄亲弟弟公孙霸带领的一千骑兵还要咄咄逼人。
果然借助马鞍,他们还没有接手,就用长弓把对手淘汰了一部分,然后他们没有撞上去,不然怎么的损失都不会下,这回削弱吴国整体实力,所以麻强,巨臣分成两翼绕开了,同时抛射箭羽。
由于长弓射程远,所以公孙霸白白损失数百骑兵,当他看到吴地正前方有许承指挥的步兵方阵,摆起了乌龟壳战争,外看,更像刺猬。
拿下锋锐的长矛和更短的长枪在盾牌手缝隙间迎上。
公孙霸不得不立即向两翼绕开,不然撞上去,哪怕是钝刀,也是会死人的。
两翼,吴地还有五百骑兵护卫,公孙霸只能绕一圈后,再次迎上掉头杀来的麻强,巨臣等人的骑兵队伍。
随后在侧翼,你来我往,一顿纠缠。
来而不往非礼也。
吴地立即下令剩下骑兵直扑对方阵营,用“大鹏展翅”的夹击,远远地对着对手抛射弓箭。
果然,五百人犀利的打击,一轮又一轮,就是不和你直接接站,不小心中箭的,只能乖乖倒地装死。
眼看着自己队伍越来越混乱,敌人骑兵越来越猖狂,公孙雄也有些脸红,那木多人看着的。
“不能再让这小子逞威了,公孙信,带头给我冲。”他传令给自己的人高马大的大儿子。公孙信立即接令,急忙冲过去,虎豹骑也没有缠着,而是在侧翼不断抛射,造成公孙军人数越来越少。
这时,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面看到占据情况的吴地笑了。他挥舞身边一面小旗子,他身边的传令官,就挥舞一面更大的大旗帜。很快虎豹骑各部就丢下公孙雄所部,立即敢去绞杀和麻强,巨臣等人纠缠在一起混战的公孙霸所部骑兵。当他们加入后,公孙霸原本就没脾气,更是被打的远远逃出去战局。
而另一面,公孙信能带到吴地面前的军队,实际上和吴地差不多,但是由于减员,阵型打乱。
当公孙信看到眼前这个刺猬一样的防御战阵,也有点头皮发麻。
这怎么玩。看着冲上去的被长矛集中,漏网的又被长枪补刀,他不得不下令停止进攻,虽然这样很伤士气。
就当他以为吴地只能防御的时候,吴地下令“进攻”。
然后整个战阵,井井有条的缓步向前,将士们还不断喊着“哼,哈”“哼,哈”。
只要公孙信才看明白,这哼,就是长矛向前刺,哈,就是统一向后回缩,而长枪正好相反。
然后他就木然的看着自己被"击中“,然后在地上装死。
然后战阵一路靠着阵型”碾压”过去。
然后,公孙雄,眼看着气势越来越旺盛的虎贲军把他的散乱小兵撂倒。
远处高台上观战,还得了吴地一个“千里眼”助阵的夫差,很快就下令“不要浪费时间了,公孙雄以及败了,传令收兵”。
这时以及脱离战场赶来的吴地,就看见吴王夫差对着他满意的笑。
“很好,咱们老姬家,也算出了一代名将了,不过你的虎贲营和虎豹骑太少,父王准你扩编为一万人。"
这样的精锐,两千人实在是太少,一万人都太少,最会能有三万人。
紧随其后的吴地却道“这已经是整个徐郡我能征召的最好的了,哪怕再选一个,都很困难”。
夫差皱眉“有那么挑剔吗”。
“他们需要批三层重甲,还有铁头盔,每人背五十子箭羽,还要拿着长矛或长戟,腰带利剑,以及三天干粮能日行一百里,能拉开12石的强弓(120市斤为一石)。您说这个要求能不高吗,我看放眼整个江北也不会超过一万人”
夫差道“既然徐郡已经安顿,你就调到盐城郡练兵吧,记住,三个月开春以后我需要你完成一万虎贲训练,你可以去扬州各地征召,整个江北,都允许你挑选”。
吴地立即道“有父王全力支持,三月后必有一万雄狮。
随后视察了徐郡的安居乐业情景,夫差对儿子的本事还是有清醒认识。
最后吴地留下了萧靖,许承,积蓄维持徐地改革,仅有辛评带着女儿跟着他远去盐城,自然还有那两千虎贲。而王孙雒实际上也很快被夫差派去宋国“借道”,王孙雒的官职是行人大夫,就是春秋时吴国的外交部长,这种工作,自然跑不掉。
吴地无力改变夫差争霸中原的野心,因此只能更加快马加鞭赶去盐城。
盐城郡,版图遍布吴国东北,甚至淮河以北都还有好大一块土地。
他最大的城池就是东海泮的盐城,这里不仅仅最大,还是吴国最大的晒盐中心。
辛评显然做了不少准备。
路上就给他规划好了“这一次要整顿盐城郡13县两邑,这里人口超过三万户,总人口大约有十六七万。由于淮河水患在,这里百姓普遍贫穷,落后,基本上都得靠着海盐混个温饱。穷山恶水出刁民,因此这里的人需要软硬兼施。刚柔并进。不过一旦整理好,让这里百姓归心,那就是吴国一大巨大助力,至少这里百姓,不怕死的据居多。”
“那我该怎么做”。
“基本上和徐地建郡一个套路,只不过手段需要更灵活一点。”。
“这个我就交给你了,我的主要工作还是训练虎贲营”。辛评点头沉思。
忧虑重重的吴地等他走马上任却发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吴国,实际上在地方上权势同样非比寻常。
尤其是徐郡百姓传播来的好消息,让可谓“解脱”的老百姓,奴隶们纷纷盼望着他的来临。
堪称夹道欢迎也不为过。